“跨界”,助力核心素养落地
——以201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第42题为例

2019-04-26 05:54
成才 2019年4期
关键词:跨界学科历史

“高考对高中乃至整个基础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客观上发挥着引导中学教学‘一面旗’的作用。”那么,如何理解和实践高考对中学教学的引导作用呢?我们想以201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第42题为例谈谈看法。题目如下: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一、解析与思考

本题材料来自文学作品,有人认为文学作品具有虚构的成分,缺少历史史料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作为高考试题欠妥。我个人认为将文学作品作为阅读材料引入历史试题符合新课改和新高考的发展趋势,体现了“跨界”的理念。

何为“跨界”?比较通用的解释是:保持主体不变的前提下,从某一属性的事物,进入另一属性的运作。这几年,热度颇高的“跨界营销”“跨界娱乐”“跨界学习”等等正是通过“跨界”实现了不同资源的整合,从而提升了关注度,提高了效率。

本题正是以“跨界”为形式(在文学作品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将文学与史学相结合),要求学生具备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概述和评价历史现象),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不仅本题、不仅历史,近几年很多学科的高考试题都打破了学科“壁垒”,体现了以“跨界”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特点。如数学学科重视传统文化中的数学问题与思维:2015年高考理科数学全国卷I的第6题(选自《九章算术》的问题);2017年高考数学全国卷II的第三题(来自《算法统宗》的问题);最令考生难受的是2015年高考数学湖北卷的第20题(出现了“鳖臑(biē nào)”“阳马”两个古词,考生玩笑道“命题老师你别闹!”)。如政治学科强调历史事件和优秀文化中体现的哲理:2015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I的第39题(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考查意识能动作用);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的第40题(借助《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考查文化生活知识和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

新高考与新课改必定会推动中学教学新发展,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自然成为中学教学的重要目标。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介绍了刚刚修订完成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语文等14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新课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着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而在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介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

但是,教学中核心素养如何落地又困扰着一线教师,本题呈现的“跨界”形式就提供了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下面是我教学实践的几个尝试。

二、实践与探索

第一,加强历史课程资源的整合,让学科内部的“跨界”常态化。

目前,我们的历史教学还处于“一纲多本”的状态中,而且高中历史教材基本按文明史观分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必修模块以及中外历史改革回眸等五个选修模块。这给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经常性的整合历史课程资源是必要的!这种学科内部的“跨界”可以就同一个内容跨不同的版本、不同的模块,也可以就同一个版本、同一个模块跨不同的内容。例如:

案例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本单元主要介绍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分为四课:夏商西周的萌芽、秦朝的确立、汉至元的发展、明清的加强。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分散的课时、相对较长的教学时间里很好的把握其中“君权与相权”这对矛盾呢?我的做法就是将四课中的“学思之窗”整合在一起。第一课“商朝尹伊为相放逐商王太甲”说明相权很大,君主专制尚未形成;第二课“秦始皇恼怒身边人向丞相告密而逮捕杀掉当时在场者”说明随着君主专制的确立,过大的相权引起了皇帝的猜忌,矛盾产生;第三课“北宋宰相李沆巧妙限制宋真宗的权力”说明相权在被削弱的过程中偶有反弹,但依然屈从于皇权;第四课“明朝皇帝以司礼监太监牵制内阁”说明宰相被废除后皇权得到高度强化,但君臣之防并未因废相中止。这样君主专制确立、强化的整个过程就非常清晰、也很全面,有利于学生唯物史观的养成。

第二,关注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让人文学科之间的“跨界”亲密化。

俗话说:“文史哲不分家”。语文以历史为背景,历史需要语文做素材,同样政治提供理论,历史提供论据;历史的时空观离不开地理的支撑。于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了历史与其他课程的关联:“历史课程的设计既要注意与思想政治、语文、艺术、地理等课程的关联,又要有助于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力图使其与相关课程发挥整体作用,共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所以,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挖掘人文学科的相关知识,增加历史教学的厚度、拔高历史教学的高度。例如:

案例二:破解生命起源之谜(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2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19世纪生物学冲破了天主教会神创论的束缚,以生物进化的观点破解了生命起源之谜。其产生的背景有:经济上,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逐步确立;思想上,文艺复习、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科技上,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和生物学自身的知识积累。备课时,了解到政治学科正好讲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这个知识点,于是在讲述“生物学自身的知识积累”时,引导学生阅读生物学在天主教会的压制下仍然艰难发展的历程后,适时提出问题:“这能否用政治学科的知识来说明?”这样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学生能更好地领悟历史解释,还帮助了政治学科,一举数得。

第三,适度引入理科知识与思维,让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跨界”效率化。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虽然存在很大差异,但两者之间在很多知识和思维方式上又有相通之处,是可以相互借鉴和帮助的。生物进化的观点就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齐世荣先生在《世界史》中也使用了数学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用乘法效应来表述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这道公式在2015年被采用,变成了文综全国卷I的第41题。所以,历史教学中适度引入理科知识与思维,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例如:

案例三:国共的十年对峙(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

这十年让很多学生头痛,也让很多老师棘手。无他,头绪太多!十年中,国共两党的活动、斗争与日本的侵略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如果单纯用语言表达,很难解释清楚,学生的时空观念难以建立,于是我引入了这幅图像,难题迎刃而解!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的屠杀,中国共产党奋起反抗,进行工农武装割据,与形式统一全国的国民党对峙,历经五次“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1934年红军被迫长征。此时,以国共两党为代表的阶级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14年的抗战开始,中日民族矛盾迅速激化。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共适时调整政策,由“反蒋抗日”变为“联蒋抗日”,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并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扭转了时局,使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

当然,“跨界教学”不必拘泥于学科和学校,还可以与网络资源、社会资源等相关联,实现“大跨界”。

三、总结与反思

综上所述,“跨界教学”不仅能够打破学科界限、扩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融合、增强教学弹性,还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能力、突破思维的禁锢、提升学生的智慧,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但在教学中“跨界”需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遵循适度原则。“跨界”只是学科教学的辅助,并非学科教学的主题,教学还是要立足于本学科,不能让“跨界”喧宾夺主。第二,遵循适合原则。“跨界”应该顺势而为,切忌死硬僵化,并非所有学科知识都能“跨界”,坚决杜绝为了“跨界”而“跨界”的现象发生,避免某学校所有学科齐上阵“跨界”教学“青蛙”的笑话。第三,遵循适时原则。“跨界”应根据教学的需要,或导入、或新授、或总结;或课内、或课外,亦或校内校外。尽量做到嵌入自然,以防有小广告之嫌。

总之,在“跨界”日益成为人们共识的当下,课堂教学适时适度“跨界”应该成为我们中学教师的习惯思维和日常行为,让“跨界”为我们的中学教学增彩添色,加速使核心素养更好落地!

猜你喜欢
跨界学科历史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超学科”来啦
跨界设计
跨界通平台
新历史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