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三甲医院青年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应激源的相关性研究

2019-05-04 13:52李洁于君
中国医药导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相关性职业倦怠

李洁 于君

[摘要] 目的 调查山东省三甲医院青年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应激源现状及其相关关系。 方法 2014年5~6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应用护士职业倦怠量表和护士工作应激源量表对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的405名青年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 青年护士职业倦怠得分中,躯体症状及影响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维度得分最高,分别为(7.79±2.63)分和(7.70±2.69)分;工作应激源得分最高的维度为工作性质和工作负荷,分别为(37.94±9.98)分和(32.04±7.58)分;青年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应激源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P < 0.01)。 结论 青年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应激源存在显著相关性。

[关键词] 青年护士;职业倦怠;工作应激源;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9)03(b)-0055-04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三甲医院护理队伍不断年轻化[1],青年护士在护理人员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大。而日益严峻的医疗环境和不断增长的护理服务需求,带给广大医护人员更大的压力和挑战[2]。护理作为世界公认的压力性职业,究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个体资源和组织因素两大方面[3],其中工作压力过大导致身心疲惫,可作为青年护士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针对山东省三甲医院青年护士的职业倦怠与其工作应激源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旨在预防和改善工作倦怠状态,进一步提高青年护士的工作热情和主观幸福感。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4年5~6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山东省5所三甲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醫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共405名青年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为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的注册护士,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年龄20~30岁且自愿参与本研究。外院进修及实习护士除外。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资料问卷  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工龄、所在科室、职称、职务等。

1.2.2 护士职业倦怠量表(nursing burnout scale,NBS)  由Morencr Jinenez等人编制,经国内学者唐颖等[4]翻译和修订形成简化中文版。本研究以原量表为基础,采用彭鲁峰[5]修订的包括“个人应激”“人际情境”“自我评价”“常见精神症状”“常见躯体症状”“影响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产生更换职业的想法”7个维度28个条目在内的新量表,每个条目采用1~4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示倦怠感越高。

1.2.3 护士工作应激源量表(Chinese nurses′ work-stressor scale,CNSS)  采用张静平[6]编制的中国护士工作应激源量表,包括护理期望、工作家庭矛盾、人际关系、工作性质、死亡体验、工作负荷6个分量表,共计60个条目,各条目分别从频率和影响程度两个方面按1~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应激负荷越重,即工作压力越大。总量表及各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7、0.84、0.79、0.90、0.91、0.87、0.90,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1.3 统计学方法

调查所得资料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人数或百分率表示,职业倦怠与工作应激源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青年护士一般资料

纳入的405名护士中,男16名,占4.0%;女389名,占96.0%。年龄:20~25岁226名,占55.80%;>25~30岁179名,占44.20%。学历:中专10名,占2.47%;大专208名,占51.36%;本科及以上187名,占46.17%。技术职称:护士272名,占67.16%;护师130名,占32.10%;主管护师3名,占0.74%。

2.2 青年护士职业倦怠得分情况

青年护士整体职业倦怠得分为(50.44±13.71)分,不同维度护士职业倦怠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常见躯体症状[(7.79±2.63)分]、影响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7.70±2.69)分]、产生更换职业的想法[(7.59±2.75)分]、个人应激[(7.38±2.38)分]、常见精神症状[(7.08±2.43)分]、自我评价[(6.53±2.18)分]、个人情境[(6.37±2.18)分]。

2.3青年护士工作应激源得分情况

调查显示青年护士工作应激源总分为(170.31±41.83)分,不同维度工作应激源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工作性质[(37.94±9.98)分]、工作负荷[(32.04±7.58)分]、死亡体验[(28.34±8.07)分]、人际关系[(27.56±7.97)分]、护理期望[(25.67±7.26)分]、工作家庭矛盾[(18.74±5.70)分]。

2.4 青年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应激源的相关性分析

青年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应激源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P < 0.01),提示护士职业压力越大,倦怠感也随之增强。见表1。

3 讨论

3.1 青年护士职业倦怠现状

护理被认为是职业倦怠的高风险职业之一[7],而其中青年护士的职业倦怠程度较其他年龄段护士高[8]。本研究结果显示,职业倦怠中躯体症状[(7.79±2.63)分]为首要因素,影响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以及产生更换职业的想法紧随其后,这与蒋燕等[9]的研究结果相一致。随着年龄和工龄的不断增长,繁重的临床工作让青年护士的身体状况不断下降,甚至出现亚健康状态,使得工作疲惫感日益增长[10]。三甲医院高水平的工作压力以及工作难度,长期的作息不规律,致使大部分青年护士情绪起伏大,工作热情减退,进而影响其对职业价值和个人职业成就感的认知,出现职业倦怠[11]。

有研究发现,离职意愿同职业倦怠成正相关[12]。本研究结果显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青年护士占97.53%,青年护士学历总体较高,学习意识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13],但护理职业的高负荷、低成就感、职业发展空间受限等特点使其产生较大心理落差,决定了青年护士对工作的低满意度,从而产生离职意愿。本研究中,女性护士占96.0%,提示护理团队成员仍以女性为主,青年职业女性在该年龄段面临多方角色冲突,难以平衡工作与家庭,既要在工作中承担照顾者、教育者的角色,又要在生活中担任儿女、妻子、母亲等角色[14],各种角色带来的压力,使应激来源呈现多样化,造成工作倦怠感的出现。

3.2 职业倦怠与工作应激源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青年护士职业倦怠总分及其各维度与工作应激源总分呈正相关(P < 0.01),职业倦怠总分与工作应激源各维度呈正相关(P < 0.01),即工作压力越大,职业倦怠感越强,这与杨丽君[15]所得出的工作应激源能正向预测职业倦怠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国外研究指出,工作量繁重、工作时间过长、夜班制度、职业风险(如针刺伤、传染病)、死亡面对等,以及身体条件、人际交往(包括与同事、上级和患者)、组织因素(新技术冲击、人手不足、责任不明确)等为护士工作压力来源[16]。本研究中,青年护士的工作应激源总分为(170.31±41.83)分,青年护士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于工作性质[(37.94±9.98)分]和工作负荷[(32.04±7.58)分],随着优质护理工作的不断推进,医院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临床护士承担着越来越多的非护理工作,年轻护士由于工作时间相对较短,临床经验不足,不仅要不断适应医院患者多、治疗多、考核多的大环境,还要不断学习,时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此种高强度工作状态下,应激水平不断提高,工作压力使得青年护士出现态度冷漠、消极应对等倦怠情况。

社会支持作为职业倦怠的中介变量[17],通常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如父母亲友、同事邻里等所给予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与支持。有研究表明,个体如果在高应激状态下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则其心理损害程度可为普通人群的2倍[18]。对护士而言,与同事、患者之间的沟通不良、不被理解则容易造成社会支持力量薄弱,成为青年护士工作压力的重要来源。潘园等[19]通过对不同科室护士头发皮质醇的分析,发现来自ICU护士的应激源感受强度远高于其他科室,而这些应激感受强的工作环境,因其高度警觉的工作状态、临床上对痛苦和死亡的不良体验,使得护理工作者不堪重负。作为三甲医院护理队伍的中坚力量,青年护士长期处于持续工作压力复合应激状态下,易出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个人价值感丧失等职业倦怠体验。

3.3 小结

注重护士的职业健康管理,有效抵制护士不良情绪的出现,减少和预防临床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才能更好地保证护患双方的安全问题。作为严重影响护理人员生活和工作的心理困扰,有效改善职业倦怠感的方法目前仍然缺乏[20]。

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①卫生行政部门应重视提高护士福利待遇,倡导社会各界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尊重护士的劳动成果和人格尊严[21],着力提高护士社会地位,以满足护士职业安全感和获得感。②国内研究学者指出,在改善工作环境的同时,更应重视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提高,加强人文关怀和咨询服务[4]。为减轻青年护士压力,提高职业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医院可采取适当心理干预,如定期举办青年护士心理咨询活动或知识讲堂,着力解决该年龄阶段护士的各类生活及工作问题,为护士宣泄不良情绪、寻找解决方法提供途径和帮助,增强护士的归属感,通过培训和干预,提升青年护士整体心理资本水平,重塑对职业的信心[22]。③各阶层管理者应做到规范化、人性化、公开化管理,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工作量,绩效考评做到公正民主,对有贡献的护士应及时有效奖励,注重提高护士的生活技能和沟通技巧,提高其自我应对各种压力的能力,形成积极正确的自我概念。Quenot等[23]通过对ICU护士进行定期员工会议和临终强化沟通策略培训,有效降低了职业倦怠和抑郁的发生率。④青年护士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实现自我调控和减压,积极改变自身生活方式[24],保持工作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会控制不良情绪,杜绝职业倦怠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潘颖丽,孟立波.年轻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3):164.

[2]  姜原,张运生,王颖,等.青年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技能训练[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8):298-299.

[3]  温韬雪.护士职业倦怠干预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13, 13(1):108-110.

[4]  唐颖,Eva Garrosa,雷玲,等. 护士职业倦怠量表(NBS)简介[J].中国职业医学,2007,34(2):151-153.

[5]  彭鲁峰.护理群体亚健康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

[6]  张静平.护士工作应激源量表的编制及常模的建立[D].长沙:中南大学,2006.

[7]  Garrosa E,Rainho C,Moreno-Jimenez B,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tressors,hardy personality,coping resources and burnout in a sample of nurses:A correlational study at two time points [J]. Int J Nurs Stud,2010, 47(2):205-215.

[8]  Hall DS. Work-related stress of registered nurses in a hospital setting [J]. J Nurses Prof Dev,2004,20(1):6-14.

[9]  蒋燕,陈英群,于德华.护士职业倦怠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1):59-60.

[10]  李超平,时勘,罗正学,等.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的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3):170-172.

[11]  张培.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状况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8,32(8):70-77.

[12]  杨玉兰,鞠钟鸣,刘坤.国内护士离职原因分析[J].护理研究,2012,26(29):2699-2701.

[13]  吴晓菁,颜美琼.上海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青年护士职业倦怠和离职倾向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护理,2017,3(6):11-14.

[14]  陈传萍,钟宝亮,聂凤娟,等.武汉市三级甲等医院护士职业紧张与离职意愿的关系[J].护理管理杂志,2012, 12(8):535-537.

[15]  杨丽君.西藏护士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4.

[16]  Moustaka E,Constantinidis TC. Sources and effects of work-related stress in nursing [J]. Health Science Journal,2010,4(4):210.

[17]  朱晓萍,刘聪香,陈雪梅,等.国外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及启示[J].护理研究,2018,32(10):1509-1513.

[18]  陈勃.年轻护士自我概念与职业倦怠相关性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4.

[19]  潘园,金彩香,齐星亮.不同工作岗位护士工作应激源与头发皮质醇的关联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6,30(35):4451-4453.

[20]  Luken M,Sammon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mindfulness practice for reducing job burnout [J]. Am J Occup Ther,2016,70(2):7002250020p1-7002250020p10.

[21]  黄秋.临床护士职业倦怠相关因素分析及职业福利对策研究[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2018.

[22]  翁依妹,高珠玲,方文添.护士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及离职意愿的关系[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27):6-9.

[23]  Quenot JP,Rigaud JP,Prin S,et al. Suffering among carers working in critical care can be reduced by an intensive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n end-of-life practices [J]. Intensive Care Med,2012,38(1):55-61.

[24]  鈔秋玲,郭祖仪.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其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3):147-149.

(收稿日期:2018-10-27  本文编辑:张瑜杰)

猜你喜欢
相关性职业倦怠
养老护理员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放射科住院医师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基于Kronecker信道的MIMO系统通信性能分析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2)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与协调
决策有用观下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