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典诗歌倍量阅读培养学生审美鉴赏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2019-05-06 09:15陈云冬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9年12期
关键词:古典诗歌高中语文

陈云冬

摘要:审美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古典诗歌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基础性课程。“倍量阅读”古典诗歌,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核心素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可以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鉴赏品位。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歌;倍量阅读;审美鉴赏核心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要落实审美层面的核心素养,就要重视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行古典诗歌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探索诗歌中丰富的思想意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位。倍量阅读,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素养有重要意义。

一、倍量阅读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

古典诗歌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与其他学科不同,古典诗歌要靠长期的熏染、积累,“倍量阅读”才能应运而生。“倍量阅读”指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学生的阅读量要达到课本的2倍或多倍,即所谓的“海量阅读”。倍量阅读延伸课外,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在阅读中培养语感,而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是倍量阅读的关键。同题材拓展或拓展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诗歌,可以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教材中的诗歌,更深入地体会作者的不同心境,更全面地了解作者。

(一)以文本为依据。同题材拓展

同题材拓展就是以教材中的诗歌为依据,选择与其同一题材的其他诗歌,这样能够使学生看到历史上不同朝代、不同诗人对同一人、事、物的不同认识。如教学杜甫的《咏怀古迹》时,可以选择不同时代的关于王昭君的诗歌。杜甫的《咏怀古迹》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而白居易的《昭君词》“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则写出了昭君盼望回到汉宫。倍量阅读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既让学生认识了不同诗人笔下的王昭君,也提高了学生对咏怀诗的鉴赏能力。同题材拓展,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鉴赏素养。

(二)拓展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诗歌

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往往会有不同的风格,苏轼的诗词以被贬黄州为分界线,前后风格大为迥异;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辛弃疾的诗词在辞官前后,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可以对同一诗人的诗歌进行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拓展。如教学苏轼的《定风波》时,笔者设置了比较阅读《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和《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其中“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把主人公那细腻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更把作者被贬黄州后的落寞惆怅细腻地展现出来。这两首词都是婉约细腻的风格,与“手执铁板唱大江东去”的旷达乐观的词人判若两人。

朱熹说:“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笔者在班里成立“古典诗歌学习小组”,举办“古典诗歌我来讲”的活动,鼓励学生观看《中国诗词大会》,并且趁热打铁在班上玩“飞花令”,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学生兴致高涨。通过开讲座、赏析课、读书交流会等活动,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发现古典诗歌的美,激发他们继承与发扬古代文化精神,构建美好的精神世界。

二、倍量阅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典诗歌以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手法熏陶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学士。我们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获得美的享受,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对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要求:“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在古诗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新课标的要求。

古典诗歌中所寄托的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是学生获得审美享受的源泉。学习古典诗歌,最宜采用倍量阅读。在大量阅读中,学生感受诗人们博大的胸怀和气度,体验诗文的波澜壮阔及其底蕴,培养语感,获得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如学习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无需过多描述,通过阅读,一幅萧瑟、壮阔的图景便映入学生眼帘。学习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学生会自然地调动他们的阅读储备,感受诗句如珠落玉盘般的音乐美,以及其中弥漫着的徘徊低迷和哀婉凄凉的意境美。在倍量阅读中,学生的精神得到升华。

倍量阅读,助推学生语文鉴赏素养的提升,如春雨润物,悄然无声。研究证明: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至5倍的时候,才会形成语文能力。温儒敏教授在《语文素养读本》提出语文阅读采取“1+x”的办法。即每讲一课,就附加若干篇同类或者相关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读。可以安排课内读,也可以在课后读。如苏轼是豪放派代表,学习了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让学生阅读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青玉案·元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等;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学习了她的《声声慢》,教师可以主动涉猎另一位婉约派词人代表——柳永的《鹤冲天·黄金榜上》《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八声甘州》等作品,组织学生倍量阅读,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倍量阅读提升学生的鉴赏品位

古典诗歌的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彩。无论是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还是怀古诗,无论是豪放派、婉约派还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都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古典诗歌寄托着中国人强烈的家国情怀,揭示着古人对生命、宇宙和大自然的朴素感悟和哲理思考,给人无穷的启迪。“诗言志”和“文以载道”的精神是一致的。古典诗歌蕴含许多美的元素,接受其熏陶、滋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鉴赏品位,最终达到培养人性和审美人生的教育目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古典诗歌闪耀着瑰丽光芒的奇葩,历千年而不朽,给世人以丰润的精神滋养。这里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有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我肯定;有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有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随缘自适。这些诗歌给学生带来唯美的精神享受,助学生构筑起永恒的精神家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倍量阅读,培养审美鉴赏素养。通过深究细品,感受作者锤炼诗句的用心,还原诗歌美的意境。如教授《琵琶行》“醉不成歡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时,紧扣“茫茫”一词,赏析叠词的音韵美,感悟诗人心绪的烦扰难安,体会诗人思想深层对前途的迷茫;鉴赏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抓住“坼”和“浮”二字,领略洞庭湖磅礴的气势和壮阔的图景,感受画面的动态美。将美学教育融入诗歌教学中,让学生体验作者丰富的感情,进而培养审美能力,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品位。

古典诗歌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素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诗歌的题材不同、体裁不同,其思想内容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要“拨云见日”,找出蕴含于诗歌字面背后的“美”,这样才能真正吸收其中的精华,使诗歌融入学生的血液,内化为“核心素养”,外化为气质形象。倍量阅读,让中华优秀文化的浸润着学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审美阅读,使学生得到阅读的积累与情感的升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古典诗歌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小议高中语文的古典诗歌教学
浅谈古典诗歌对学生情操的陶冶
从近代英汉文言译诗的发展看古典诗歌革新的困境
小学古典诗歌选材示例
中职语文古典诗歌情境教学策略
巧解古典诗歌“景语”中的情感元素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