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加碘食盐供应失控可能危及我国科学补碘成效

2019-05-07 06:47易家言
中国盐业 2019年21期
关键词:加碘营口市碘盐

易家言

近日,两则信息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10月22日,《营口日报》刊登一则新闻《我市发出紧急通知禁止销售无碘食盐》内容如下:“辽宁省营口市发出《关于禁止无碘食盐销售的紧急通知》决定从10月21日开始在营口市区内禁止食盐销售网点销售无碘食盐。针对部分市民对无碘盐有特别需求的情况,营口市将在近期内审批固定销售网点,患有甲状腺方面疾病人群凭县级以上人民医院开出的证明,到营口市行业主管部门确立的无碘盐销售网点购买。”是什么让营口市被迫采取如此无奈之举?原因无他,由于市面上未加碘食盐供应失控,导致营口市地方病有抬头趋势,特别是妇女、儿童由于缺碘引起的克汀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及儿童智障等问题屡有出现。

10月29日,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官网刊登一则信息《我厅下发关于规范和加强我省未加碘食盐供应及监管工作的通知》。10月15日,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陕西省市场监管管理局、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下发《关于规范和加强我省未加碘食盐供应和监管工作的通知》就未加碘食盐的供应范围、供应渠道、标识管理、市场监管等作出规定。文件特别明确,为确保陕西省未加碘食盐质量安全供应有序、便于监管,陕西省未加碘食盐由陕西省专营公司负责统一组织购进,由市、县(区)食盐定点批发企业按规定供应。除水源性高碘病(地)区及碘缺乏地区设立的未加碘食盐供应点外,其他任何企业及食盐零售经营户不得擅自销售未加碘食盐。

显然,无论是辽宁营口的“一禁了之”,还是陕西省出台顶层设计文件,虽然手段和途径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规范和加强未加碘食盐的供应和监管,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维护来之不易的科学补碘成效。

随着2017年1月盐业改革新政的全面实施,市场竞争主体增多以及由此诱发的无序竞争问题,全国市场未加碘食盐供应失控,我国原本已取得显著成效的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工作面临新的危机和挑战。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是食盐加碘浓度标准不一,食盐跨区域销售对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造成不利影响。从2012年3月开始,全国各省(市、区)可以根据本区域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加碘水平。在传统食盐专营体制下,这原本不是问题,但随着食盐销售区域限制的打破,碘含量标准问题成为食盐质量安全的一大隐患,可能危及科学补碘工作。尽管盐业体制改革相关配套文件明确规定食盐定点批发企业销售的食盐,应当符合销售地的食盐碘含量规定,从近三年各地公布的食盐质量抽检情况看,食盐质量抽查不合格现象仍时有发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跨省销售的食盐碘含量不符合当地标准。

二是未加碘食盐销售失控,可能严重危机我国来之不易的消除碘缺乏成效。盐业改革新政实施后,跨区域销售成为食盐市场新常态,这本事好事,但对未加碘食盐的销售也由此开了一个大口子。由于现行法规并未规定区域内未加碘食盐的供应主体,各生产企业为了扩大销量,对未加碘食盐的销售采取了放任的方式。国家虽然规定食盐定点生产企业未加碘食盐的产量不能高于10%,但也存在监督难度大和企业不完全执行问题。盐业改革过渡期间,有些省市地方政府虽然也发文明确过当地未加碘食盐的唯一合法供应主体为当地食盐定点批发企业,但相关执法部门对市场上的未加碘食盐供应存在着监管不到位现象。国家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确保合格碘盐覆盖率在90%以上”的目标空恐难以实现,有数据显示,我国许多省市合格碘盐食用率普遍呈下降趋势,如某沿海省份2018年合格碘盐食用率已经由盐改前的95%左右下降到目前的75%,有些市县甚至已经下降到60%以下。由此推测,盐业改革两年多来,我国合格碘盐食用率可能已经下降到一个相对比较低的水平,未加碘食盐供应失控,极有可能危及我国防治碘缺乏危害的成果。

为此,笔者建议一是通过国家立法以及相关部门规章或地方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进一步明确未加碘食盐的供应和管理,明确在碘缺乏地区继续实行未加碘食盐的定点供应制度;二是建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部门明确,由各省食盐批发企业作为当地未加碘食盐的唯一合法供应主体。根据本地区水碘含量和居民碘营养水平情况,合理设置供应网点,从而确保碘缺乏地区的碘盐普及率和合格碘盐食用率,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科学补碘成效。

猜你喜欢
加碘营口市碘盐
工笔国画一夏荷,牡丹
“低钠盐”和“无碘盐”选吃有学问
营口市水库移民的管理问题研究
国家发改委:规范未加碘食盐管理 保证合格碘盐供应
国家发改委:规范未加碘食盐管理,保证合格碘盐供应
浅析食盐加碘技术及工艺改进
四招识别真假碘盐
四招识别真假碘盐
营口市地方文献及其地域文化研究
碘盐的正确食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