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2019-05-10 08:57冯飞鹏韦琼华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产业政策微观政策

冯飞鹏,韦琼华

(1. 桂林旅游学院 国际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2. 桂林旅游学院 图书馆信息中心,广西 桂林 541006)

一、引言

德国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从历史的角度比较了各国的经济理论和政策,特别对比了英国的自由贸易和帝国主义政策与新兴国家美国的关税保护和扶持政策。他指出,各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不同时期应当实行不同的政策。要想发展生产力,必须借助于国家的力量,而不能听任经济自发实现转变和增长。李斯特的思想,不仅在德国,还在美国、法国、比利时、匈牙利等国家产生了较大影响[1],同样深刻影响了后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2]。

虽然“产业政策”一词,形成于二战后的法国,但由于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战后的日本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通产省不断地采取各种特殊对策,处理经济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并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果。日本的产业政策理论成为世界公认的最系统、最成功的产业政策理论[3]。产业政策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政府的适当介入和干预,使经济落后的国家取得后发优势,加速经济发展。产业政策作为介于计划与市场两者之间的政策体系,又因其在日本、韩国成功应用的巨大影响,为 1949年以后我国采取的赶超战略赢得了发展机遇和时间。因此,我国政府把产业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由于有强烈的政策需求,更重要的是由于其与国家发展战略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4]。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化改革为目标的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当时,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十分严重,结构调整是当时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虽然“产业政策”一词到1986年才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七个五年计划》中首次被官方正式使用,特指那些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但实际上以产业结构为目标的政策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广泛、持续地推行,尤其是从“七五”计划时期开始,政府不断推出日趋扩展和细化的产业政策,使我国成为一个推行产业政策较多的国家[5]。如果将各时期推行的产业政策进行汇总,几乎能覆盖所有的产品、行业。但在过去的 40年里,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转轨过程中,产业政策发挥作用问题,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点。

二、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及其表现形式分析

产业政策措施的目的是在政府主导下引导经济资源在产业内与产业间的有效配置。产业政策类别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在这些产业政策中,最核心的是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分别承担着解决产业间和产业内的资源配置问题[6]。有关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的影响研究,成果散见于有关产业经济学、公共政策研究或制度经济学等教科书,抑或相关研究文献,至今尚未就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及其后果做完整、全面的提炼。笔者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及其所引发的企业反应(后果)简要说明如下。

(一)产业结构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

产业结构政策,着眼于解决产业间的资源配置问题,不同的产业类型也有不同的政策导向。对受支持的产业实施结构性产业政策所带来的企业反应(后果)为:一是对产业发展重点的优先顺序选择的不同,并保证实现这些优先顺序的政策措施,直接导致了受支持的产业发展繁荣;二是产业结构政策时序性强,适宜地选择各个时期的发展重点十分必要,不合时序的结构政策,往往不仅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可能导致对市场机制的破坏,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7]。

对于衰退产业采取的产业政策导向往往是使衰退产业有序收缩、撤让,并引导其资本存量向高增长率产业部门有效转移。利用公共教育和培训设施,对转产后不适应新岗位技术要求的职工提供技能服务[8]。

经济发展落后国家的新兴产业,由于达不到经济规模并缺乏经验,难以与发达国家高水平产业相竞争,属于该国的幼稚性产业。国家一般采用保护性政策,核心内容是采取贸易保护,尽快提高本国产业的竞争力。主要采用关税保护与非关税保护两种形式,具体措施为实施进口许可证或外汇管制。对产业的保护和扶持,有利于产业成长,但同时也易造成保护落后、效率低下的弊端,不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9]。

(二)产业组织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

产业组织政策,解决的是产业内的资源配置问题,如反对垄断、促进竞争。该政策将对市场结构方面、企业行为方面、绩效方面等产生影响[10]。在市场结构方面:市场的卖主数目足以完全消除单个企业对价格的影响,但要达到和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企业规模比较均等,单个企业不能操纵市场;不存在人为的企业进入或退出市场(行业)的壁垒。在企业行为方面:企业独立做出价格、产量和营销决策,不存在串谋;企业不能使用除提高效率以外的其他方法来消除和排挤竞争对手。在绩效方面:利润不高于在其他行业从事同样风险程度生产经营活动可获得的水平;促销开支和产品差异化程度在适度范围之内;企业经营具有效率,不能长期保护缺乏效率的企业;企业对技术进步能及时做出反应。此外,推动建立和形成大规模生产体制,旨在通过规模经济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11]。

(三)产业布局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

产业布局政策,着眼于解决一个国家资源配置的地域空间上的分布问题,当资本、管理、人才等要素较空间要素更为稀缺时,国家往往实行倾斜性产业布局政策,使产业在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适当集中,产生集聚效应,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空间资源的稀缺性突显时,其边际贡献会大幅度增加。此时,国家将会采取产业调整、转移的方式,对产业布局逐渐倾向于均衡性考量,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其具体的政策目标表现在经济效率、社会稳定、生态保护、国防安全等四个方面。

(四)产业技术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

产业技术政策,旨在引导或影响产业的技术进步,往往同时体现在其他各项产业政策的内容之中,如技术引进(包括引进成套技术设备、技术转让、人力资源引进与开发),缩小本国与技术先进国的差距,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实现产业化高度化[12]。具体措施有:通过法律、经济手段推动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应避免企业重复引进和竞争性抬价,鼓励联合引进;对短期内能吸收和消化的引进技术并能提高国产化率的给予优惠;引进技术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对于先进技术的选择,要优先考虑在本国已有一定发展基础的技术;在税收、金融方面给予支持,如提高折旧率、设立技术改造专项基金、制定落后技术的淘汰期限和报废制度等,促使企业技术升级;通过在税收、信贷、财政、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方面加以扶持,引导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生产率[13]。

三、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影响研究的新思考

政府产业政策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研究主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产业政策”为中心的理论研究,如小宫隆太郎等对日本产业政策的研究等[14];周叔莲、马洪等学者引领了 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中国产业政策研究的高潮;Henry Etzkowitz, Sandra N Brisolla考察了产业政策在拉丁美洲和东南亚的发展情况[15];Kap-Young Jeong&Robert T. Masson依据产业集中与稳态利润的关系,考察了经济起飞时韩国的产业政策[16]。21世纪初至现在,以整体产业政策作为考察对象的研究并不多,但对部门产业政策进行研究的学者却不少,例如赵英、陈瑾玫、赵嘉辉等分别以钢铁、汽车、石油化工等行业为分析对象,捕捉中国产业政策变动趋势和产业结构的演进状态,从政策影响判断产业政策的效力[17-19]。二是以产业经济学为视角,对产业政策及其后果的专门研究,学者包括刘伟、杨云龙、伍海华、Eric Thun、Can Sener,Vasilis Fthenakis等,分别对已经成型的理论观点进行了分析整理,重点研究现有制度如何影响中国产业发展及对策措施[20-23]。三是结合产业政策、融投资决策及其经济后果考察的研究,如汪同三、齐建国等研究了产业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24];Gianfranco等研究了意大利科技投资补助政策的影响[25];陈冬华等在国内第一次就产业政策与公司融资决策作了研究[26];Štefan Bojnec,Laure Latruffe研究了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斯洛文尼亚农场的融资可获得性与投资决策[27];Elisa Barbieri等、宋凌云、王贤斌对产业政策影响微观企业生产效率的考察,黎文靖、郑曼妮对产业政策是否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研究等[28-30]。

上述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影响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缺乏系统性、整体逻辑性,有关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影响的研究,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大多数研究还囿于对该研究中的某一片断、局部、环节和侧面,做碎片或片断式的研究,无法形成逻辑贯通的体系;二是有关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影响的研究这一课题,至今尚未有人提出过一个整体的、逻辑衔接的理论分析框架。为此,基于有关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及其后果的总结分析,笔者提出了一个有关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影响的整体研究框架,以弥补前人研究的不足,如图1所示。

在图1的产业政策运行环节里,产业政策中的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其目标定位分别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组织效率、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技术进步。而要达到以上目标,所采取的政策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包括财政支持,如政府投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特别折旧等;金融支持,如贷款优惠、股权融资、政府担保;外贸手段,如外贸优惠与保护;政府采购等。

法律手段主要保障落实产业政策,维护市场秩序的作用。

行政手段主要是以国家行政干预为保障,强力实施产业支持或禁止的措施[31]。包括配额制,如外汇、信贷、物资、外资等;许可制,如进口、投资、生产经营、技术等;经济信息传递;制度改革,如流通、分配、所有制、劳动制度等的改革。

图1 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影响的逻辑框架示意图

政府使用产业政策,通过利益诱导、法律规范、行政干预等方式,实现对资源的目标性配置,必然会引起资源在社会生产中的重新调整。行业利益变动,会使一些企业受益,一些企业利益受损;在一些企业发展得到支持的同时,另外一些企业受到抑制,从而影响到企业利益的分配状况,这就是产业政策引发微观企业行为反应(后果)的重要原因。产业政策的不同手段,引发的企业反应(后果)如下:

经济手段如政府投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特别折旧等财政支持方式,会使受支持企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生产经营激励,有利于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或增强技术创新的动力;贷款优惠、股权融资、政府担保等金融支持手段,会使受扶持企业增加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并可能造成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与过度投资的冲动;外贸优惠与保护等外贸手段,促使受优惠与保护的外贸企业兴盛,但也可能伴随保护落后、效率低下的不利后果;政府采购,使企业受政府订单的影响,生产受到刺激,但往往有利于大企业,有违公平竞争原则[32]。

法律手段即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司法和执法来调整产业中的经济关系,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和促进各产业的协调发展。

行政手段如外汇、信贷、物资、外资等的配额,使被扶持的企业得到快速发展,资源配置向此类企业倾斜[33];进口、投资、生产经营、技术等许可,增加了受扶持企业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未受扶持企业则受到抑制;信息指导,政府直接向企业传播国民经济发展趋势的信息,提供交换信息场所,传递市场信号,减少市场盲目性,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制度改革,包括流通、分配领域的体制改革,所有制形式的改革,劳动制度的改革等,使企业经营活动外生制度改变,一方面会导致企业为适应新规则而增加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会产生新规则下的受益企业和不利企业,企业为规避新规则的影响消极执行。

猜你喜欢
产业政策微观政策
政策
反挤压Zn-Mn二元合金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
政策
我国卫星应用产业政策及分析
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特征分析
产业政策立法的逻辑进路
助企政策
政策
产业政策:在前进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
微观的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