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略读”“自主”延伸

2019-05-10 10:18洪晓亚
新课程·小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略读课文延伸自主

洪晓亚

摘 要:略读课文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略读课文的教学并没有受到教师广泛的关注,相反,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作为一线教师应走出误区,正确认识略读课文。要用好课文前的“学习提示语”,把握略读课文的重点。同时,要构建“自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此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和经验。还应重视有所习得的“课外延伸”,使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关键词:略读课文;提示语;自主;延伸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随着年级的升高逐年增加略读课文的分量。在五、六年级的教材中,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与精读课文已平分秋色,成为教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编者的良苦用心。一直以来,占如此大比重的略读课文教学并没有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这些课文的教学设计、案例研究也是少之又少。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正视略读课文的存在,并结合实践思索略读课文的教学到底该何去何从呢?

一、只缘身在此山中:正确认识略读,走出误区

什么是略读课文?不少教师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为:

误区一:认为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略读课文中没有安排学习生字、新词的任务,课文后没有需要思考的问题,课堂作业上没有要完成的作业题,考卷上涉及略读课文的知识点也是寥寥无几。因此,教与不教从表面上看不出任何痕迹。为了“充分利用”时间,有的教师就将略读课文的教学时间挪作他用,将其挤出了课堂。

误区二:认为“略读”就是简单地读一读,略微知道课文大意即可。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随随便便读几遍,由着他们随心所欲地交流,而自己不加指导,退让一边。表面上看,课堂显得民主与开放,似乎体现了略读课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其实学生只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停留在初读阶段,只读到了“皮毛”,而且读到的东西也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

误区三:将略读课文当作精读课文来处理。略读课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上看,篇篇文质兼美,属于“阅读精品”。于是,教师就觉得难以割舍,想词句品析,想感情朗读,想积累运用,想拓展延伸……面面俱到。本来一课时安排的内容,往往需要两课时或者更多的时间来完成。

以上三种认识误区主要是对略读课文的定位、作用认识不够清楚,对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理解不够透彻,没有较好地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而引起的。这些认识与课标精神也是相悖的。

著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沈大安先生认为:“略读课文就是大略地读,可以叫粗读。体现在教学上,就是不求精细、全面,但求大致理解、大致掌握即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关略读的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我们知道,精读课文重在“精”和“细”,而略读课文是精读的延伸和深化,是学生通过阅读实践,主动、准确地将“知”向“行”转化的最好训练场。新课程背景下的略读课文,就内容而言,只要抓住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即可;就方法而言,主要靠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过程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和经验。当然,值得强调的是教师绝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重难点的地方,教师要适当点拨,那将会是略读课堂最亮丽的环节。

二、揭开庐山真面目:把握略读,用好“提示语”

在每篇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文字,这就是课文的学习提示语。它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例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课的阅读提示语是这样的:一次钓鱼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永久的记忆……读读课文,说说“我”是怎样克服遇到的困难的,体会“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的含义。这样的“提示语”让学生不再因为这一课生字多、句子难读而害怕。其实,我们只需要把目标锁定在如何理解“如何克服困难”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的含义。教学上可与前一篇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作比较,因为两篇文章的主旨都是获得了终身受益的启示,这篇课文就轻松地学完了。

又如《慈母情深》一课的提示语:在日常生活中,母爱又是何等的深沉。阅读下面的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句子,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深情的。执教这一课,根据这个“提示语”来设计本课的教学思路: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接着请学生“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句子”;再让学生圈圈关键词,写写批注。自然而然,学生就体味到作者是如何表现母亲深情的。

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提示语成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的桥梁,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成了语文能力的训练场。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根据教材中给出的问题进行阅读的意识,充分发挥提示语的作用。另外,教师也要把握提示语运用的时机,可以对提示语进行整理开发,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略读课文,构建“自主”

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场所,主要借助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两种方式。因此,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学生自读自悟和交流。学生由于个性、爱好、对课文了解的程度等方面的差异,选择的学习内容、方法等也会有差异,这是非常正常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选择。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是配角,学生是主角。教师只需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从而真正地把读书時间还给学生。

1.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各得其所

课堂上,教师要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阅读内容开展学习,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如《文成公主进藏》一文在讲述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教师不一定要求学生按顺序开展学习,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小故事学习。由于学生选的是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因而表现得兴趣盎然,学习效果非常好。

2.自主选择学习方法,推敲品味

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灵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参加各项阅读实践,使语文课变传统的“讲堂”为学生自主参与实践的“舞台”。虽然在精读课文教学时,教师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是体会是不够深刻的。在略读课文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如:扫读、跳读、浏览、快速默读、精略读结合等阅读方法。对学生来说,这才是真正的“自主”。

略读课文要突出“略”字。略的是教师精雕细刻的精讲细说,强调学生“自读为主”。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具体做法就是允许学生选择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用到略读课文中。如在执教《慈母情深》时,老师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学习母亲的深情?”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通过思考,有的说:“我们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从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来体会母亲的深情。”有的说:“我们可以圈出不懂的地方,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解决。”有的说:“我们可以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反复体会。”学生把以往的学习体验迁移到本课中,教师只需要顺势引导。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精神。

3.自主交流学习收获,质疑解难

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当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需要“隐身”,静观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进行自主阅读、汇报交流、适时指导。笔者在教学《最后一分钟》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二、第三小节这个环节时,我让学生带着“你有什么深刻的体会?作者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这样的问题选择第二或第三小结开展小组学习。学生在一段时间的自读自悟后,在小组里开始交流。这是其中一个小组的交流情况:

学生一:“‘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我明白了此刻正进行政权交接仪式,国旗正在升起。”

学生二:“‘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我感觉到香港回归了,所有的中国人都站起来了,不用再低着头做人了。”

学生四:“我从‘微微颤动的嘴唇和‘泪水这里体会到作者的心情非常激动。她在为香港回归而感到自豪。可是,那么激动,为什么诗句中会说‘刹那的寂静呢?”

学生三:“那可能是因为当时是升旗仪式,需要大家保持安静吧!”

学生四:“有道理,表面上人们是安静的,其实他们是很激动的、很兴奋的,从‘微微颤动的嘴唇就可以看出来了。”

……

在这个无拘无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充分发表自己的读书体会,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同时,学生也把心中的疑惑表达出来,在小组集体的智慧下,一一明朗。这种学习模式中,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王崧舟老师在浙江省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上这样说:“‘让学生学永远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他们才能‘会学,才能‘学会。”学生能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和经验,是我们教师在执教略读课文后最大的收获。

四、借得春风花更香:重视有所习得,“课外延伸”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應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带领学生把略读课文读厚,内引外连,进行课外延伸。如《最后一分钟》,在这堂课结束的时候,可以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香港回归后的资料,出一期“盛开的紫荆花”的手抄报。或者写一篇向往香港、赞美香港的小短文。或者画一张表现香港的写实画或想象画。在这里,写、画、做,为所有学生创设了倾吐思想、挥洒情感的机会,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进行个性化、有创意的表达。在上述例子中,适当的课外延伸对课文做了有效的提升,同时又适时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让学生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

总而言之,略读课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教学方式更为开放的略读课文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地尊重学生的选择,同时,也要正确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度,引导学生把所学的阅读方法运用在略读课文的阅读实践中,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观感。其实,说到底只有一句话:关注儿童的需要,才是最根本的。

参考文献:

[1]周雅芳.谈三年级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3(5).

[2]韦武平.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1(22).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略读课文延伸自主
初中英语“自主、合作”学习探究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论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