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

2019-05-13 10:24肖芳乐晨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0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

肖芳 乐晨

摘 要: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进而树立起良好的生态世界观。如今,赣州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上硕果累累。然而,通过多次对高校的调查研究,赣州高职院校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部分教师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解片面、生态文明教育方式不够多元、缺乏科学的生态考核评价方式等问题。对此,必须采取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生态修养观;组织更多生态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生态参与意识;严明奖惩,完善生态考评制度建设等举措。

关键词:生态高职;生态文明教育;科学的生態考核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世界观,并通过鼓励其参与生态实践活动,为社会生态发展服务的教育活动。自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上升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治国方略,生态文明教育应运而生。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学生科目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式之一,生态高职承担了重要的责任。赣州多所高职院校是江西省特色的生态高职院校,是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在生态文明教育上具有代表性。研究该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状况,有利于为赣州市、江西乃至全国各高等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一、赣州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效

为了解江西省生态高职的生态文明教育状况,笔者于2018年6-9月对赣州三所高职院校各二级学院大部分学生进行了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23份,最终保留905份,有效回收率达90.5%。调查情况如下:

(一)生态文明教育基础设施比较完备

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设施是生态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各院校始终重视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在学校建设方面,生态植被繁茂。始终遵循“校园就是树林花园”的建设原则。某学院自2006年以来,投资1000多万元,在云南引进了中国红豆杉、银杏、水杉、木兰等100多种珍稀树种。现有木兰园、翠竹园、松柏园纪念林等15各区域,植被覆盖率达70%,它在“人在林,在林在校年”和画派中形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图画。同时在主要区域设置了大量生态画、生态文明警示标志、树的故事、动植物古诗词等生态文化设施,为师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带来直接的景观感受。

(二)生态文明课程系统化、规范化

根据省教育部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要求,学院成立了生态文明教育教研室,组建了专业的师资队伍,撰写《构建生态高职的探索与实践》专著,编写《生态文明教育》教材,在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里面加入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系列课程,并把其列为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在全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调查发现,学院在生态教材的编撰上呈现出特色:一是在创新上,以互联网+为依托,灵活强调和突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和前景;二是在内容上,既有生态博物馆的现场教学,又有校园生态系统全面的园林式校园做为案例,更有丰富多彩的动手实践的活动;三是在案例中,通过不同的典型优秀案例,系统介绍江西的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提倡建设绿色美丽、健康和谐和文明有序的生态江西。

(三)学生了解生态知识途径进一步开拓

大多数学生在生态危机、环境保护状况和生态文明知识的中了解还不够全面,这也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前提。据调查,目前已有38%的学生通过学校开设的课程和老师的指引了解生态知识,30%的学生则从学校生态路标、生态指示牌、横幅和学校宣传栏中了解,14%的学生通过阅读报刊了解,18%的学生从其他网络、广播、视频等媒体了解。由此可见,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进一步拓宽了学生了解生态知识的途径。实际上,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问题,正日益成为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渐渐地,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号召也逐渐融入到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生活中,并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强着他们的生态意识。

二、高职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赣州高职院校积极配合新时代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生态文明教育水平得以逐年上升。然而,通过对赣州几所高等职业院校深入调查,发现在日常的生态文明教学过程中还是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具体如下:

(一)生态文明教育方式不够多元

教育方式的多元化是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取得硕果的重要方式。然而,当前赣州高职院校许多教师向学生讲授生态文明系列课程时,仍然是通过简单的课堂教学授课,缺乏科学的且有趣味性的生态实践课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创造良好课堂氛围的具体手段和教育方法。使课堂显得趣味性不足。另外,除了利用传统的课堂教学,甚少有教师能够利用好业余时间考察并挖掘本校可利用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他们对学生一般进行流于形式、枯燥乏味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非但不能实实在在地调动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进而得不偿失。

(二)缺乏科学的生态考核评价方式

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今天,一套科学的生态考核评价方式无疑是重要的制度参考。但许多学校在师生工作和学习的考核评价方式上,并没有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要求与内容,没有对老师和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情况和生态行为确定具体的考核制度和评价方式。致使老师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动力不足,缺乏积极性,对学生的生态行为也缺乏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很多学生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不强,不太清楚自身行为是否对环境有影响。当学生出现随地吐痰、胡乱丢弃废旧电池、随地丢垃圾、在公共场所抽烟、不爱惜校园生态植被甚至是破坏校园生态基础设施等行为,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处理和监督,任由这些行为泛滥,这样极不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态世界观。另外,对于积极维护校园生态文明的老师和学生,许多学校也没有适时采取奖励与表扬的措施。

三、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建议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义务、有责任深刻领会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理论、战略及举措,积极领会和吸收当中的精神,并传授给学生,进而让生态文明教育充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对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些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建议:

(一)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生态修养观

当前,虽然我国很多高等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总体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教育体系,还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这就更需要从教师与学生群体“两手抓”,增强其生态意识,树立生态修养观。一方面,教师在发挥自身劳动价值、致力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同时,要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文化学习与生态修养之间的关系。要让学生充分明白到自身专业基础好、学历能力强并不意味着自身的生态认知能力以及生态素養就出众了。另一方面,教师需加倍鼓励学生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生态意识,进而培养起良好的生态习惯。如鼓励他们关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动态,阅读相关的生态文明杂志、期刊及报纸等,进而不断充实自己的生态文明意识,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所抽烟、爱护校园生态基础设施和植被等,争做一个专业技能本领强、生态文明意识高的时代青年。

(二)组织更多生态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生态参与意识

生态文明教育要使学生能亲身参与到生态保护实践活动中,要将他们对生态文明的认知转变为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为,增强学生生态和环境保护意识中,进而推动他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创新生态文明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学校可为学生多组织策划丰富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如开展与生态文明息息相关的美丽校园绘画比赛、校园生态微视频制作大赛以及美丽校园征文比赛等,把在课堂上获取到生态理论知识能够在课外活动中活学活用,进而促进他们自觉地把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其次,充分在绿色节日或活动上做文章。学校可利用每年的“世界人口日”、“世界环境保护日”、“植树节”、“劳动节”、以及“地球一小时”等绿色节日和活动,提供各种服务和条件,在确保安全、规划完备的前提下在校园附近或者到野外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活动,如到一些著名的生态文化村开展生态观光旅游、到一些生态良好的名胜古迹开展户外实践活动等。最后,学校应引导学生肩负起“爱护学校,人人有责”的责任与使命。要组织学生当起校园环卫工,亲身参与到清洁校园环境、维护校园生态基础设施的活动中去。要提倡学生为校园植树造花,课外允许并为学生种植花草树木开绿灯。要增设富有生态特色的石壁雕塑,要在草坪、花簇和树枝上添加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介绍牌、警示语及横幅等,进而营造出一种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生态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严明奖惩,完善生态考评制度建设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要推动生态文明体系的改革和美丽中国的建设。生态文明进程的加快,不但需要人与人之间良好的互动,更需要有一个完备的制度体系。作为校园生态改革的重要一环,完善生态考评制度建设,使学校内人与生态在一个有规则的框架内活动,这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要完善相关生态文考核与评价制度,规范和引导师生形成良好的生态习惯,这是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要拟定奖励机制。学生方面,学校应支持校内学生环保社团组织、班集体或个人积极开展公益性的环保活动,对表现优秀者给予一定的奖励。教师方面,支持教师通过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并增设相关绩效考评标准,进而充分调动老师进行教育的积极性;其次,制定惩处条例。对于那些破坏校园生态基础设施、随意在公共场所做出不文明行为或不遵守学校相关生态规章制度者,轻则要给予警告,重者要启动相应的惩罚机制甚至是劝退处理。另外,要拟定校园卫生评比制度。要对校园各班级的课堂、公共区域及宿舍卫生保洁情况进行评分考核,分成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级别,进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及教师爱护校园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再次,要建立学生及教师的生态档案。要记录学生及教师日常的生态行为,同样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级别,并把其作为学生日常管理以及教师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最后,要引进校外先进的制度机制。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可参考和借鉴其他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经验和先进制度,取长补短,不断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5.

[2] 肖忠优,肖文.构建生态高职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239-275.

[3] 罗汉红.高职院校生态教育的思考[J].技术与市场,2009,16(06):71-73.

[4] 王淑英,孙克俭,郭岩.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现状、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1):49-52.

[5] 高明华.论生态道德与生态道德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4.

[6] 徐蕾.基于生态思维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D].东华理工大学,2016.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8] 马晓昕.华南学校中学生生态教育调查研究[D].中山大学,2011.

作者简介:肖芳(1986- ),女,汉族,江西赣州人,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在读硕士,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生态文明教育,为论文通讯作者;乐晨(1987- ),女,汉族,江西抚州人,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生态文明。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教育
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生态文明教育进高职的重要性和实现举措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四个“结合”
大学生生态公民身份的建构
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
对生态文明教育服务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