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校受资助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研究

2019-05-15 11:02吴紫娟
知识窗·教师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感恩意识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

吴紫娟

摘要:近年来,国家在不断增强对高等教育的资助力度,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而这些受资助学生的感恩状况也是衡量国家、学校资助政策成效的重要标尺之一。本文以江西省高校受资助学生的感恩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以期通过此次调查可以掌握江西省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基本感恩现状,初步了解受资助学生感恩状况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探索出相关的应对措施,从而更好地开展学生资助工作。

关键词:江西省高校   贫困大学生   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

2004年8月,在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

据不完全统计,高校各项资助政策的实施已经使得近2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以顺利完成学业。基于此,笔者调查研究了江西省高校受资助学生的感恩状况,以便更好地规范高校的资助工作,也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展开,培育贫困生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思想品德。

一、江西省高校贫困生感恩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本次调查随机抽取了江西省高校大学贫困生库内的8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学生的感恩认知、感恩归因、和感恩行为这三个方面,对被调查学生的感恩状况进行就读专业、性别和年龄等不同层面的区分和测评,最后通过SPSS16.0系统分析调查数据。

为了进一步了解江西省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感恩状况,笔者对贫困大学生的感恩状况三个维度的得分做了基本统计(M=平均分、SD=标准差、M/Item=项目平均分),统计结果显示,以理论中值作为参考(得分3分),江西省高校受资助学生的感恩三维度(感恩认知、感恩归因、感恩行为)的得分都超过参考值。由此可知,江西省高校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意识相对较强,不仅能够正确辨识感恩他人的感恩行为,还能从行动上进行感恩回报。

然而,在此次调查中笔者发现,高校受资助贫困生感恩状况存在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被调查的高校受资助贫困生由于性别差异,导致他们的感恩认知、感恩行为和感恩总分存在明显的不同(p<0.05),且在这三个方面,女生的得分都高于男生。由此可知,女生的感恩意识较之男生更加强烈。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女生的感情较为细腻,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而且在感恩的时间维度上也比男生更加丰富,所以女生的感恩认识比男生更加深刻。其次,女生和男生不同的感因、归因风格也是造成他们不同感恩状况的原因之一。如女生容易把结果归因于各种外在因素,所以也更容易感受到外来的帮助;最后,由于男生和女生的感情表达方式不同,男生更倾向于内隐的情感表达,不善于把感情表露与外在,而女生的情感表现则更加注重外在行为的表达。

第二,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感恩状况存在差异。非独生子女对感恩归因的理解比独生子女的相对准确,且独生子女对感恩行为的践行相对较低,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存在差异。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多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把家人对他们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也认为他人对自己的帮助也是理所当然的,这对他们正确的感恩归因形成造成不利影响。相对来说,来自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除了可以接受父母长辈的关爱,在成长中还会接收来自兄弟姐妹的关爱,所以他们具备更加优厚的感恩基础。

第三,感恩意识受专业影响。理科生的感恩认知和感恩行为比文科生低,而且在感恩总分上,理科生比文科生低。由此可知,理科生的感恩状况不如文科生积极。因为理科生投入专业技术学习研究的时间较多,相对削弱了他们的人际交流能力,所以他们的感恩状况和水平不如文科生。

第四,居住地区对感恩状况的影响。农村学生的感恩认知、感恩归因及感恩总况比城市学生的得分高,但是在感恩行为上,农村学生表现出较弱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首先,农村学生的生活生存环境没有城市学生优越,所以他们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其次,造成农村学生感恩行为弱于城市学生的原因,是农村学生更加倾向于通过自身努力学习来改变生活和家庭状况,而城市学生由于教育环境的熏陶,更多地倾向于多方面发展自己,所以他们会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感恩行为。

二、正确引导大学生感恩的教育研究

1.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实践能力

菲利普认为,感恩认知和感恩归因都是个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属于个人行为准则的范畴。它们规范我们的行为,但不是所有的认知都能外化为具体的感恩行为。我们从调查中发现,被调查的高校受资助贫困生并不缺少感恩认知和感恩归因,他们真正缺少的是感恩行为。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积极实现感恩认知的外驱化。然而,目前高校对于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局限于思想道德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学生缺少参与感恩体验的实践活动。因此,高校应拓宽感恩实践体验渠道,让高校受资助贫困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感恩实践活动,增强感恩品质。

2.加强感恩宣传教育活动

王新华在《修德与立业》一书中提出:“言语讲解、说服教育、小组讨论、概念分析等是对个人道德认知培养的主要方式,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认知具有明显效果。”因此,为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感恩认知,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加强感恩教育活动。如教师可以立足于研究和开发相应的感恩课程,积极转变单一课程授课形式,加强多方面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恩意识。

3.家庭、高校、社会多方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基础。因此,家长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使他们懂得感恩,践行感恩。同时,家长也应注意自己的模范作用,通过自己的感恩行动给孩子最直接的感恩教育。社会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具有深刻性、丰富性、独立性、形象性的特点,这是学校教育不可比拟的。

三、结语

高校受资助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任务,培养高校受资助贫困生正确的感恩意识需要家庭、高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合作,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4]王新华.修德与立业[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5]甘启颖.大学生感恩心理对土观幸福感影响的实证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6]袁小平.高校貧困生救助:作中感恩教育的研究——对人学的调杏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感恩意识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
高中班主任提升学生感恩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浅谈幼儿实施感恩教育的几种途径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