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后路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早期疗效

2019-05-21 08:14杨永迁刘展亮张惠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7期
关键词:根钉腰背痛复合体

杨永迁 刘展亮 张惠城

胸腰椎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患者临床治疗难度较大, 选取适宜治疗方式非常关键[1]。本文选取2015年2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80例胸腰椎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患者, 评价后路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患者的早期疗效,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80例胸腰椎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患者, 其中男50 例 , 女 30 例 , 年龄 23~67 岁 , 平均年龄 (34.25±12.54)岁。所有患者与家属都签字知情同意书, 医学伦理会相关审核及盖章通过。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保持俯卧位, 给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于后正中行手术切口, 显露后方骨性相关结构, 采取1 mm钢丝呈“8”字形对患者损伤节段上及下邻近棘突实施缠绕和分离, 于小关节不采取分离和压缩的部位将钢丝收紧且固定于邻近棘突位置。按照传统椎弓根钉置入方式, 椎体后方部位进行钻孔,插入细克氏针, 通过X线正侧位检查置入部位良好, 实施扩孔, 选取适宜椎弓根钉进行置入, 安装连接棒及螺钉, 完成轴向复位, 待复位良好后将螺钉拧紧和固定。如果病情需要,则术中可对关节突、棘突保留, 对部分椎板间实施开窗椎管探查及椎管减压, 或是采取C形、L形推挤器往前推挤出现突入至椎管的相关椎体后面骨折块, 使其复位。

1.3 观察指标 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腰背痛VAS评分。治疗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椎管面积为正常椎体的百分数、Cobb角。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腰背痛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腰背痛VAS评分为(7.1±1.0)分, 治疗后腰背痛VAS评分为(2.0±0.5)分;治疗后腰背痛VAS评分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80例患者治疗前后腰背痛VAS评分比较( ±s, 分)

表1 80例患者治疗前后腰背痛VAS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0.05

时间 腰背痛V A S评分治疗前 7.1±1.0治疗后 2.0±0.5 a t 4 0.8 0 0 0 P 0.0 0 0 0

2.2 治疗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椎管面积为正常椎体的百分数和Cobb角比较 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为正常椎体的百分数(98.2±4.0)%、椎体后缘高度为正常椎体的百分数(98.7±5.0)%、椎管面积为正常椎体的百分数(94.0±4.4)%、Cobb角(3.8±1.0)°优于治疗前的(75.0±3.3)%、(95.0±4.2)%、(82.4±3.0)%、(30.2±2.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表2 80例患者治疗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椎管面积为正常椎体的百分数和Cobb角比较( ±s)

表2 80例患者治疗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椎管面积为正常椎体的百分数和Cobb角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0.05

时间 椎体前缘高度为正常椎体的百分数(%)椎体后缘高度为正常椎体的百分数(%)椎管面积为正常椎体的百分数(%) Cobb角(°)治疗前 75.0±3.3 95.0±4.2 82.4±3.0 30.2±2.0治疗后 98.2±4.0a 98.7±5.0a 94.0±4.4a 3.8±1.0a t 40.0164 5.0680 19.4827 105.6000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3 讨论

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 Chance骨折以及屈曲分离型的骨折多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 一些脱位型及特殊爆裂骨折也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 使临床手术治疗难度增加[2,3]。

后方韧带复合体可以有效控制脊柱的过度屈曲、旋转、分离及侧方的移位情况, 对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4-6]。目前, 多主张对胸腰椎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患者实施手术治疗, 一般采取后路手术治疗[7-9]。

不稳定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治疗主要是将其脊柱序列恢复, 得到近似于解剖的复位效果, 经由脊柱近似于解剖复位才可得到良好的椎管间接减压效果[10,11]。为避免胸腰椎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患者出现后柱或是中后柱相关轴向撑开过度以及前柱撑开复位效果不佳等, 可以采取钢丝呈“8”字形对邻近的棘突实施固定, 对损伤的后方韧带复合体进行替代, 对其对抗患者后柱过于分离的情况进行改善, 获得良好手术治疗效果[12-14]。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前腰背痛VAS评分为(7.1±1.0)分, 治疗后腰背痛VAS评分为(2.0±0.5)分;治疗后腰背痛VAS评分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为正常椎体的百分数(98.2±4.0)%、椎体后缘高度为正常椎体的百分数(98.7±5.0)%、椎管面积为正常椎体的百分数(94.0±4.4)%、Cobb角(3.8±1.0)°优于治疗前的(75.0±3.3)%、(95.0±4.2)%、(82.4±3.0)%、(30.2±2.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对胸腰椎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患者采取后路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呈现出较优的早期临床疗效, 体现了临床治疗优势。

猜你喜欢
根钉腰背痛复合体
基于均匀化理论的根土复合体三维本构关系
全程跟踪护理管理对高龄患者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的护理疗效分析
骨水泥注入中空侧孔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症的腰椎滑脱
查不出原因的腰背痛,都是腰肌劳损吗
3D打印假体与单纯钉棒系统用于全骶骨切除重建的有限元分析比较
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对我国中老年人腰背痛发生风险的影响研究
水稻延伸因子复合体家族基因鉴定及非生物胁迫诱导表达模式分析
老年人腰背痛的防治
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分析
膝关节创伤性多发韧带损伤中后外复合体重建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