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肿瘤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2019-05-21 08:15陈燕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7期
关键词:机体血栓重症

陈燕

肿瘤患者由于自身的病情较为严重, 因此需要保持长时间的卧床休息和制动, 加之其机体保持为高凝状态, 且容易出现血管损伤, 导致血液凝结几率提高, 引发血栓的出现[1]。血栓出现不但会使患者的住院时间随之延长, 治疗费用增加,同时也会使患者承受更为严重的痛苦, 甚至可能导致死亡的发生。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对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显得尤为必要[2]。本次研究就选取肿瘤重症患者120例,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肿瘤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肿瘤重症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0例。对照组男36例, 女24例, 年龄45~82岁, 平均年龄(62.8±6.4)岁;包括头颈部肿瘤患者13例, 胃肠道肿瘤患者15例, 胸科肿瘤患者27例和其他肿瘤疾病患者5例;观察组男35例, 女25例, 年龄43~81岁, 平均年龄(62.4±6.2)岁;包括头颈部肿瘤患者12例, 胃肠道肿瘤患者16例,胸科肿瘤患者26例和其他肿瘤疾病患者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病情经临床病理学检查确诊;患者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机体存在肺水肿、急性炎性皮肤病和血栓性静脉炎的患者;机体患有不稳定性高血压疾病的患者;机体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接受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常规护理, 包括每隔2 h为患者进行1次翻身, 翻身的过程中指导其开展适量肢体被动训练;为避免患者机体体温过低而导致静脉痉挛, 引发血液出现淤积, 护理人员需做好患者的保暖干预;若患者肢体存在水肿情况, 则需要将其肢体适当抬高;护理人员需对其深静脉置管情况进行观察, 并在开展置管穿刺后全面观察其机体下肢情况。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早期护理干预, 具体内容包括:①在患者入住ICU的首日, 为其应用DVT可能性评分(Wells评分)表评估其机体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 该量表共包括9个条目, 总分为0~9分, 若评分≥3分, 则提示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危险性较高;若评分为1~2分, 则提示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危险性中等;若评分为0分, 则提示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危险性较低。②指导患者开展适量肢体运动, 包括上肢训练及下肢训练, 上肢训练内容包括上抬、外展、内收, 若患者存在较为清醒的意识, 则可指导其采用小橡胶球开展握拳和松拳训练, 3次/d, 20~30 min/次;下肢训练内容包括机体足踝关节屈伸运动、足内外反转运动、环转运动, 3次/d。③开展机体四肢气压辅助治疗, 同时为患者采用间歇充气加压泵(IPC)开展治疗, 从而对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 3次/d, 30 min/次。IPC的参数设置为:压力控制为120 mm Hg(1 mm Hg=0.133 kPa), 充放气和维持时间均为10 s;如果患者具备清晰的意识, 则可为其开展早期健康宣教, 从而使其护理依从性得以提高。健康宣教内容包括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临床症状、危害、预防措施等。④将各项需要进行抽血的项目进行集中开展, 从而降低穿刺频率, 避免患者机体的血管壁受到严重损伤。在开展静脉穿刺时以上肢为最佳, 同时输液时最好选用深静脉通道。并为患者开展凝血图检查, 若患者机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则需告知医师为其处理。⑤在为患者开展护理干预的过程中, 需对其机体是否出现深静脉血栓征兆进行密切观察, 包括患肢疼痛、颜色异常、肿胀、麻木等。若有异常则需及时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护理干预14 d后, 对两组患者开展多普勒超声检查, 观察比较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同时应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比较, 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 5.00%(3/60), 低于对照组的 16.67%(10/6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227,P<0.05)。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67%(58/60), 高于对照组的 83.33%(50/6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n(%)]

3 讨论

根据现有的研究报道可知, 目前临床上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开展治疗时, 尚无最优的治疗方案。因此针对深静脉血栓应将重心放在预防上, 而肿瘤重症患者由于自身的病情较为严重, 通常伴随着意识障碍, 同时患者需接受气管插管、镇静、呼吸机、镇痛操作等, 因此相比之下更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3]。

通过对患者开展有效的早期评估, 可使患者的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得到有效分析, 并根据分析结果为患者开展集束化管理和早期行为干预, 将相应的记录工作做好, 并开展数据分析, 进而使患者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达到最佳。行为训练的开展可使患者的肢体水肿得以减轻, 促进淋巴回流,同时可使机体血液循环更为顺畅, 血流滞缓有效预防, 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有学者通过研究报道称, 间断加用器械的应用可对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 通过与对照组比较, 可使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降低>60.00%[4]。IPC是依靠“动静脉泵”的治疗理论, 依靠气压对肢体开展机械挤压, 从而使淤积的静脉血和淋巴回流得到促进, 从而使水肿得以消除, 对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在血管内壁的附着进行预防, 由此使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得以避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00%(3/60), 低于对照组的 16.67%(10/6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27,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 96.67%(58/60), 高于对照组的 83.33%(50/6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提示早期护理干预的实施可有效减少肿瘤重症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 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这也和相关学者的研究报道相符[5-8]。

综上所述, 早期护理干预的实施可有效预防肿瘤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具备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猜你喜欢
机体血栓重症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奶牛瘤胃健康、机体健康和繁殖性能的关系
老年重症肺部感染临床诊治研究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重症不惑
邓俊峰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