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专科协同护理在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

2019-05-27 09:53伍伟红邓伟龙甘蔚明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专科协同关节

伍伟红,邓伟龙,甘蔚明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手术室,广东 广州)

关节置换是一种用人造关节替换功能丧失、疼痛关节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改善生存状况,减轻疼痛水平,增强运动能力。有研究显示,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常出现假体松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不利于术后康复训练的进行[1]。个别患者还需长期使用抗生素,去除假体,二期翻修,增加截肢危险。多专科协同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由两个或多个学科共同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服务,以激发患者主动性,发挥自理效能,改善预后[2]。多专科协同护理在腰背疼痛、血液透析等领域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本研究将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关节置换的1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进一步评估该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参照《骨与关节损伤》[3],(1)年龄在80岁以下;(2)手术风险分级I~II级;(3)意识清晰;(4)无凝血功能不全、严重的脏器疾病;(5)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1)术前贫血患者;(2)认知、精神障碍患者;(3)恶性肿瘤患者;(4)对麻醉药过敏患者。

本组患者108例,随机抽取使用传统护理的54例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多专科协同护理的5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女43例,男11例;年龄37~77岁,平均年龄(52.5±3.3)岁。观察组女44例,男10例,年龄38~77岁,平均年龄(52.6±3.4)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监护患者生命体征,给予必要的生活帮助和指导。根据治疗需要,进行血压测量、采血等处理。对于术前身体不适、疼痛的患者,给予个性化的止痛、吸氧处理,确保后期诊疗的正常开展。

观察组采用多专科协同护理,护理团队由护士、心理咨询师、专科医生、康复医师、营养师等组成,具体包括:①术前护理。责任护士将和疾病相关的知识制成宣传单,内容包括疾病病因、治疗方法、效果等,发放给患者和家属,并认真、耐心的解答困惑。同时,邀请疗效好的患者说教,提高治疗信心。告知患者和家属多专科协同护理的重要性,获得他们认可和配合。心理咨询师加强和患者的交流,了解心理状态,消除负面情绪,使患者调整最佳状态手术。②术中护理。器械护士提前洗手上台,协助医生铺设消毒巾。和巡回护士共同提前清点好手术器械及摆设好外来器械。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再次告知术中事项,安抚病人情绪做好心理护理,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协助麻醉医生进行手术麻醉,且术中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情况。手术过程中,注意对患者氧分压、心电等指标的监测,手术医生注意病人血管、神经的保护,减少手术并发症。术中巡回护士注意手术间环境的管理,控制手术间人数,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手术结束后,手术医生和麻醉师共同将患者送至病房,和病房护士交接班并安置好患者。③术后护理。将患者送至病房后,一方面观测下肢感觉、各项体征,另一方面做好体位、引流管、切口的护理,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事件。营养师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以清淡、高蛋白食物为主,不可进食凉性、过辣的食物,以免刺激患者胃肠道,造成腹泻、腹痛。康复治疗师通过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制定早期的康复训练方案,如术后第1天进行患侧股肌、臀肌锻炼,第2天进行患肢悬吊运动,第3天确认假体无脱位、无松动后,进行髋关节、膝关节小范围的活动,第4天开始加大活动幅度,直到能熟练用拐。④出院指导。于患者出院后7 d、1个月、2个月电话随访,指导和监督患者将医院所学知识用于院外护理中,并详细解答患者问题。3个月后回院复诊时,再次对病情进行评估,对于能够弃拐行走的患者,制定负重训练方案,然后每月随访1次。

1.3 观察指标

(1)观察患者各项指标,包括首次下床时间、疼痛评分、72 h睡眠时间和住院时间。(2)统计患者住院期间所出现的并发症,比如压疮、假体脱位、深静脉血栓、便秘、感染。(3)统计患者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其中关节评分包括疼痛、活动范围、下肢畸形、功能状态。分数越高,说明关节功能越好;Barthel指数评分包括行走、洗澡、穿衣、进食等条目,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活动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12、24 h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低,72 h睡眠时间较对照组长(均P<0.05)。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3%,低于对照组的24.1%(P<0.05),见表2。

2.3 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观察组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n=54]

表3 患者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关节置换术后容易并发感染,对于感染的控制,除要借助药物外,还要加强患者的健康宣教,以此提高自我监管能力,降低翻修率[4-7]。多专科协同护理来源于责任制护理,相比于以往的护理理念,更加提倡患者的主动护理和康复。在实际护理中,通过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和评估,快速、合理的解决各种事件,确保患者在整个的住院期间,享受到来自医务人员更为专业、优良的服务。而且,通过各专科医生为患者提供的个体化指导,患者及家属的配合,能促进疾病痊愈[8-10]。

研究显示,对于关节置换患者而言,手术效果及康复训练的实施,取决于患者术后的疼痛水平[11-12]。在临床以往的护理中,多使用药物止痛,不重视对患者心理的疏导和安慰。而多专科协同护理过程中,首先由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上的指导,让家属给予患者足够的安慰和关心[13-15]。其次再让患者自行推注止痛药,这样一来,不但能消除因剧烈疼痛引发的心理问题,还能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不致于面对同样的状况手忙脚乱。本研究中,观察组手术后12、24 h疼痛评分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多专科协同护理在术后止痛上具有重要作用[16-20]。

关节置换术及术后康复,需要花费高昂的费用,而且术后并发症也比较多,需要投入大量的医疗资源,就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而言,是无法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的。而多专科协同护理,不仅不需要增加护理资源,也不需要患者投入额外的费用,可行性良好。报告显示,虽然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的护理指导能规避并发症的产生,但是受患者家庭困难、资源短缺等因素影响,严重限制着护理操作的进行[21-24]。本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这说明,在多专科协同护理过程中,通过患者、家属的共同参与,能削减并发症,缩短住院治疗的时间。在上,观察组关节功能、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康复护理、知识讲解等措施的实施,能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知识掌握度,确保后期康复训练的顺利进行,进而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提高生活活动能力[25]。

综上所述,在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实施多专科协同护理,能减少并发症,改善关节功能,满足护理需求,值得学习和推广。

猜你喜欢
专科协同关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用跟骨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合并跟距关节及跟骰关节损伤的效果探讨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miRNA-140、MMP-3在OA关节滑液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