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要注重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19-06-03 04:14曹世龙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德育

曹世龙

摘 要: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本文结合语文教材谈谈中学语文中的德育。

关键词:中学语文;德育;以道育人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实、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一、情感教育

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

2.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故乡》里“我”和闰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3.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尤其是像顺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大多居住在环境幽雅的小区或者别墅,条件是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 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错过》告诉学生生活有得有失,错过不要紧,关键是要积极,热爱生活,要把握机会。

二、美德教育

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

2.助人为乐和严已宽人的教育。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如《多一些宽容》告诉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互谅、互敬、互让、互爱。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学习这些优秀品格。

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更要发扬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传统和崇高品质,《周总理——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国传统革命英雄人物的影响,外国文学的选文中也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

三、人生观教育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这就要求,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构建;包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构建;包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難而进等品质在内的意志目标构建。

教材中不少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十三岁的际遇》讲述了中学生田晓菲十三岁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北大,启发学生早立大志,为理想而奋斗。《贝多芬传》通过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执着的讴歌欢乐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敬业和乐业》则告诉学生如何对待生活,才能实现理想。总之,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优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生修养。

德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德育在教材中的体现也很多,只要恰当利用和引导,会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也有更高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祈来主.短小文言文阅读与欣赏[M].温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中学语文四美赏析法
社区盛开德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