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2019-06-03 04:14魏小平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数学教学初中数学

魏小平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动机激发理论认为,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数学教学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高效课堂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小组讨论是高效课堂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好的小组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但前提条件是教师必须是高效的组织小组学习,否则小组讨论就会流于形式,学生思维盲目,混乱,使高效课堂变得低效。所以小组讨论学习,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讨论中的引导

由于初中生年纪尚小,心智发育不健全,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如果没有教师及时的引导,而让他们独立的参与到分小组讨论模式中,教学效果是难以令人满意的。有的学生利用这个机会讲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做无关的事,或者是说笑打闹,或者交流讨论的层次浅,程度低,或者干脆是浪费时间,应付老师,通过交流,达成共识,统一得到一个答案,就是把讨论交流的过程给忽略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教师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尽管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提高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学生的交流讨论放任不管,毕竟学生年纪尚小,没有成年教师的引导,他们难以达到好的讨论效果。一般来说,一个班的学生大致会分为6到8个小组,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听取他们讨论的内容,是否紧紧围绕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如果偏离了教学主题,我们要及时的予以纠正。当然,只要学生围绕着所设置的问题情境,我们尽可能不要打扰他们,让他们充分沟通,广泛交流。

二、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堂好的数学课就是由若干个问题引领起来的。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要逐层递进的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发散性,延伸性,有讨论的价值。

比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节课时,性质一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证明,需要构造全等三角形,但是如何构造,是证明的关键所在。所以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就是一个具有发散性的问题。因为他的证明方法不止一种,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折纸观察,小组讨论,利用学过的知识各抒己见,添加辅助线,从而寻找不同的证明方法。当证明结论以后,老师继续提问第二个问题,除了得到两个底角相等之外,还能得到其他的结论吗?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利用三角形全等得到第二条性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得出两条性质以后,老师可以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还有其他添加辅助线的证明方法吗……

由此三个问题引领学生思维,带领学生循序渐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让学生在合作探讨中学的轻松快乐。

三、合理分配讨论时间

一般来说,我们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讨论我们提出的问题或者设置的情境。这个时间怎么控制呢?我认为要因问题而宜,难度大一点的问题,我们适当的多分配点时间,难度小的问题,学生讨论不需要太久,就少划分一点时间。学生讨论的时间不能过长,一般来说,三到五分钟是最好的,时间长了,他们也讨论不出来什么有价值的结果,毕竟初中生的思维敏捷,也较为直观。但是,也不能刚设置问题没多久就让学生讨论停下来,或者是学生正在讨论之中,突然打断学生的讨论进程,这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也会影响到分小组讨论的效果。有些问题较为简单,没有什么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也没有多种解题办法,这种问题我们尽量不让学生讨论,不能为了分组讨论而分组讨论。所以,在设置问题情境之前,我们要尽可能把那些容易混淆、容易犯错的知识点或者例题给学生讨论。

四、注重讨论结果的运用

分小组讨论一般都会有一个或者多个结果,这些结果往往直观的反映着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分小组讨论结果的运用。有的初中数学教师仅仅凭个人喜好,照顾那些成绩较好学生组成的讨论小组,多会选择这些学生来进行交流,而忽视了其他的讨论小组。这样不仅会让学生产生教师偏心的错觉,还会影响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情绪,是非常不可取的一种做法。因为每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时间限制了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所有讨论小组的讨论结果通通在课堂上评价一遍。这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我建议教师在认真观察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选择一到两个讨论激烈的小组,交流他们讨论的结果,给其他小组提供一个示范和参考。

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少的初中数学教师为了在课堂四十五分钟之内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学生分小组讨论的结果重视程度不高,对学生讨论的过程管控不严,甚至是直接忽略,匆匆亮出自己的底牌,给出自己的观点,强行把学生的看法和观点统一起来,这种教学方法是违背了分小组讨论初衷的,也是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我建议在分小组讨论结束后,收集所有的讨论结果,然后在黑板上演示给全班人观摩,让学生自己做评委,自己去发现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只需在一旁稍加引导,學生就能一目了然的找到哪一种讨论结果是最佳、最合理的。

古人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勤观察,多思考,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分小组讨论学习是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一种较为古老的模式,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注重对讨论过程的引导,合理划分讨论时间,注重对讨论结果的运用,这样才能发挥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效能,从而提高整个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顾延豹.探究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J].才智,2018(29):100.

猜你喜欢
小组合作学习数学教学初中数学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