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学生运算策略的调查分析

2019-06-03 04:14钟明英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数学运算能力调查分析小学

钟明英

摘 要:在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任务当中,运算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不仅是其学好数学的基础,而且对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有重大意义。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发现,学生在计算方面总是会出现一些错误,这些情况会使他们的数学成绩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制定出相关的策略,使他们的数学成绩得到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数学运算能力;小学;调查分析

近几年,一年级的数学教学让我感受到:教师计算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小学生的运算能力总体来说不高,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毫无兴趣,甚至对一些计算算理一知半解、模糊不清。诱发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进行计算所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多,导致学生学习计算的意识越来越低,计算的能力越來越低;学生对计算感到烦、无趣,不愿意进行计算学习。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运算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理解算理

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理。例如,“9加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十”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首先在引入环节设置情境。小猴子要请客,它为好朋友准备了桃子,出示共有10格的盒子,其中已经装了9个桃子,盒子的外面有4个桃子。猴子一共准备了几个桃子?小朋友你能帮小猴子算一算吗?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进行引入,学生会感到很有意思,愿意帮助小猴子算一算,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摆,知道为了能很快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只要把盒子外面的4个桃子,拿出一个放在盒子的空格里,凑成一整盒10个,盒子外面的桃子由于拿走1个,还剩下3个,即把4分为1和3。进而说出9个和1个凑成10个,10个再加剩下来的3个就是13个,接着列出下列算式:9+4=13。学生从动手操作中,很快并且很直观地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同样,教学“9+7”、“9+8”,先出示实物图,让学生画一画,凑成十,再相加。“9+3”、“9+5”要求学生动手摆小棒,边操作边说过程边计算。这样使学生在“动一动、画一画、摆一摆”中充分感知“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再相加”的计算过程,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算理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基础。

二、游戏激趣,发展能力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通过游戏,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心理,发展计算的技能。常见的游戏形式有:过小桥、摘松果、比比谁先回到家等。“过小桥”游戏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室外或室内地面上画长条,表示桥,在长条中写上“―8”“―7”,写有11~17的数的卡片。学生手上拿一张卡片,一边过桥一边说出两道算式和得数。以小组为单位,算式和结果都说对的同学可为自己小组赢得一分,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赢。通过这样游戏的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同时将竞争和合作都引入学习中,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水平。“摘松果”游戏,在室外准备好游戏的格子,游戏的时候,我们以大组为单位,由正、副组长负责,把大组分成两个小组,扮演比赛的两只“松鼠”。在组长的发令下,两只松鼠同时从起点出发,用“2”或者“20”去加格子中的数字,很快地报出得数,结果正确的就双脚并拢往前跳一格,先到终点的同学可以代表胜利的一方摘到“松果”,一轮过后,交换角色游戏。这样,带着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既能达到复习旧知提高运算能力的目的,又能锻炼组长的能力。“比比谁先回到家”游戏出示:

两位学生同时出发,边算边向前进,哪一步算错了,就要从头再来。通过游戏失误和成功体验,提醒学生计算中稳步前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心理。

三、严格训练,养成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运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一年级数学教学中,老师也应该重视学生读题审题习惯的培养。诸如“8+5=3,15-3=18”这样的题目,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审题,认清是加法还是减法,再进行计算的。

有些一年级学生刚刚学习计算,因为很多学生20以内加减法已经会了,所以,不少学生学习过于自信,计算后从不检验,教师教给学生检查方法后,很多学生也只是装模作样敷衍了事。所以教师在平时课堂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另外,还要让学生养成自觉检查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四、注重算理,掌握运算法则

一年级学生对于加减的运算不陌生,机灵的学生能很快计算出结果,这都源于幼儿教育或家庭教育,但小学前的教育与传统的计算教学一样,只注重计算结果,而忽略了算理的推导与理解。

算理指运用运算定律,能够保证计算结果的唯一性,即计算的理由或道理。计算的数学核心思想是建立在对运算含义理解的基础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机结合“加减含义”,使学生领会为什么要用加、减法进行计算,要有法而循。如教学“一共有多少?”,教师通过直观体现情景:谁能说一说老师左手有什么?(出现两枝铅笔)看现在老师变,右手有什么?(出现三枝铅笔),那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两手合起来)谁能用一句话来描绘老师的动作?通过语言描绘,学生在经历、感受形成过程中得出加法是把两个数合起来的结果。经过这样有意识的培养,在复习练习中,学生已能用语言来描绘加减法,如加法是把两个数合起来,减法是在一群东西中去掉,并运用在解答释难问题中。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也体现出其富有个性的特点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不断经历、不断反思,自觉修正、内化算理,从而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算法,达到因理解而算。

参考文献:

[1]王永春.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应与时俱进[J].小学数学教育,2012(10):7-9.

[2]张莹莹.我国近三十年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研究综述[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32(7):58-61.

猜你喜欢
数学运算能力调查分析小学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华东地区高校园林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现状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