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白肉灵芝段木栽培技术*

2019-06-04 01:42何焕清陈淑娟黄育江肖自添邱远辉
中国食用菌 2019年5期
关键词:原基白肉覆土

何焕清,陈淑娟,黄育江,肖自添**,刘 明,徐 江,邱远辉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广东省草菇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蔬菜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2.西藏雪芝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林芝市质量协会,西藏 林芝 860000;3.湛江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湛江市金秋食用菌科学研究所,广东 湛江 524000)

白肉灵芝(Ganoderma leucocontextum),是原产于高山栎林中的一种川藏高原地区特有灵芝品种[1]。其最大特点是外表接近普通有柄赤灵芝,菌盖表面呈红色或深红色,有漆状光泽;菌肉呈浅白色(虽然不同栽培环境条件、不同季节和不同白肉灵芝菌株的子实体颜色有差异,但其菌肉均明显比普通赤芝的菌肉色浅);菌柄较短,呈黑红色,有漆状光泽,菌柄内为白色海绵状[2]。在西藏林芝地区及周边一些地方有悠久的食用白肉灵芝的历史,公元8世纪已记载在藏医药典中。20世纪中叶在达波、工布和琼波等山区乡村,山民们采收野生白肉灵芝,零星销售,作为营养品和中药材使用。由于是野生,所以产量少。白肉灵芝具有补气安神、止咳平喘、抗缺氧、延年益寿的功效[2]。用于高原反应、眩晕不眠、心悸气短、神经衰弱、虚劳咳喘的辅助治疗[2]。

据调研,目前为止有据可查,白肉灵芝最早种植时间是在1995年。当时在贵州省威宁地区有少量白肉灵芝(当地叫“白心灵芝”) 栽培。1996年,已出现大棚种植白肉灵芝,标本已存入贵州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真菌室。

2011年开始,一些科研单位如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林芝市科技局科技示范基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等先后开展了白肉灵芝分类鉴定[3]、驯化栽培研究[4]、活性成分研究[5-6]及栽培技术推广[7-8]。在西藏林芝市栽培的白肉灵芝用水煮时气味奇香,水煮的汤液微苦,是白肉灵芝所特有的甘苦味。白肉灵芝多糖、总三萜含量较高。作者2017年在林芝市巴宜区的白肉灵芝栽培基地进行取样,送广州分析测试中心检测,结果显示灵芝多糖含量4.21%、总三萜含量2.41%(广州分析测试中心报告编号F201706397-1-1)。

白肉灵芝栽培方式有段木栽培和代料栽培。段木栽培的子实体质地紧实、漆样光泽好,卖价高。白肉灵芝在西藏自治区,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批量栽培,其他地方也进行引种试验性栽培。主要对白肉灵芝段木栽培技术要点进行总结。

1 菌种分离与保存

白肉灵芝栽培历史较短,栽培普及率较低。多年进行白肉灵芝栽培的菇农实践证明,白肉灵芝菌种较易退化,建议栽培时通过采集野生白肉灵芝或人工栽培的白肉灵芝子实体进行菌种分离,并进行出菇试验后再扩大栽培。采摘边缘仍在生长的子实体(有白边) 进行分离。分离时切取菌柄与菌盖交界处一小块组织,放入PDA培养基,(25±1)℃避光培养,1 d~2 d后菌丝萌发,8 d左右长满试管。长满的试管进一步纯化,获得纯度较高的菌种。菌种保藏与其他食用菌一样,采取低温斜面保藏法,通常保存在4℃~8℃冰箱中,3个月~6个月转管1次。

2 栽培季节

白肉灵芝段木栽培整个栽培周期为2年~3年,通常9月下旬开始制包、接种,一直至春节前后,最迟通常3月初结束。保温大棚栽培时,长好的菌包3月中旬开始覆土,通常清明节前后覆土完毕;4月中旬开始出芝,9月上旬结束;1年出芝2批,栽培周期2年,共出芝4批,段木直径比较大的菌包可以采收3年。白肉灵芝最适宜的生长发育温度为25℃左右,不同地方栽培时间要根据出芝最佳的自然温度来定。在条件适宜情况下段木接种培养60 d~75 d后,即可覆土,覆土后再经过20 d~45 d,芝蕾才会产生,从芝蕾产生到成熟采收需35 d左右(具体时间与环境温度及采摘标准等有关)。

3 菌种制作

3.1 母种制作

培养基参考配方: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磷酸二氢钾1 g、磷酸氢二钾1 g、硫酸镁0.5 g、蛋白胨2 g、维生素B15 mg、琼脂18 g~20 g,水1 000 mL,pH值自然。培养基制作工艺流程:培养基原料称量→水煮去皮马铃薯→过滤→加琼脂煮溶→加葡萄糖等成分→续煮搅拌至完全溶解→调测容量1 000 mL→分装→塞棉塞→灭菌→摆斜面→检验备用→接种。母种转接入斜面培养基后,贴上标签,避光培养。在培养温度20℃~25℃,空气相对湿度70%环境下,试管母种接种后约10 d左右长满试管,通常长满后3 d~10 d用于接种原种比较合适。

3.2 原种、栽培种制作

培养基参考配方(原种、栽培种可以用相同配方):杂木屑78%、玉米粉5%、麦麸15%、蔗糖1%、石膏粉1%,含水量60%。培养基制作工艺流程:原料准备、称量→培养基的调配(拌料)→装瓶(袋)→灭菌→接种(原种制作用母种接种,栽培种制作用原种接种)→培养→质量鉴定→成品菌种。接种后避光培养,培养室温度需控制在23℃~25℃,空气相对湿度在60%~70%。培养室需要一定的通气量,以保持空气新鲜。温度过高,菌丝虽然长得快,但培养基易失水,菌丝易老化、发黄,培养室通风不良,菌丝软弱无力,易被污染,影响菌种质量。培养30 d左右长满菌袋(菌种袋规格为宽15 cm、长28 cm的菌种袋),通常长满菌袋的菌种即可使用,尽可能在菌种有原基形成前用完。

原种、栽培种也可以采用麦粒、玉米粒为主原料添加辅料等的培养基,参考配方为麦粒或玉米粒(水煮至透而不烂)90%、麦麸5%、玉米粉3%、蔗糖1%,石膏粉1%,含水量约60%。接种培养与木屑为主的培养基制作方法相同。如果时间紧迫,需要缩短菌种培养时间,用麦粒、玉米粒制作原种、栽培种时,培养料可只装菌袋容量的1/3左右;接种后轻轻揉搓培养料,让所接入的菌种与麦粒、玉米粒充分接触;培养过程中根据菌丝生长情况,进行2次~3次揉搓,可大大缩短菌种培养时间,效果明显。采用此法制种时要求培养环境较好,干净卫生,揉搓时动作要轻,减少污染的发生。

菌种制作具体时间要根据栽培菌包制作的时间来安排,从制作母种到栽培种培养成熟一般需要70 d左右。采用麦粒、玉米粒为主的培养基加揉搓方法制作菌种,从母种制作至栽培种成熟时间可缩短至50 d左右,也可直接将原种当栽培种使用。菌种长好后,最好及时使用,一般不用已长出原基的菌种。

4 段木栽培技术

白肉灵芝段木栽培工艺流程:接种前准备(采伐→原木截段→装袋→灭菌) →接种→发菌管理(同时进行灵芝栽培场选择、犁翻晒白作畦清沟、搭栽培棚、场地杀虫消毒等)→下地排场→盖农膜→出芝管理→采收→烘干→分级包装→过冬防冻→第二年出芝管理、采收→废料清理、栽培结束。

4.1 原木的择伐

除松、杉、柏等针叶树以及含有杀菌性物质的阔叶树,如樟科、桉属等树种外,一般阔叶树原木都能用于栽培白肉灵芝。从秋天红叶结束至次年春新芽萌动之前均可择伐,一般选择10月至次年3月,或在木材砍伐中选用枝丫材(口径5 cm~15 cm)。

4.2 原木的截段

用锯将原木锯成长15 cm~30 cm的短段木(根据习惯和覆土时是竖放还是横放排放),即可装袋。如果木段含水量偏低,可以用清水浸泡增加含水量。一般段木含水量40%左右比较合适。

4.3 段木装袋与灭菌

常用口径22 cm的低压膜塑料袋,剪成长52 cm,装进30 cm的短段木,两头段木面也可以放进一些木屑营养剂(木屑、麦轶、蔗糖、黄豆、石膏),两头用绳子绑紧。一般直径大的木段单独装1袋,小的可以多根绑在一起装袋,装袋时要特别注意,木段断面要平滑,不要刺破袋子。

通常用常压灶灭菌,达到100℃需要保持10 h~12 h,温度切忌忽高忽低,应保持稳定。高海拔气压低的地区要用压力锅,让锅内温度能达到100℃。灭菌结束时,不能马上将灶门打开,应闷一段时间,待温度自然降到40℃~50℃后,才能出灶。

4.4 接种与发菌

灭好菌的木段搬入接种室,待温度降到25℃左右进行接种,环境气温低时要在30℃左右接种,不宜过冷。接种时严格按无菌操作方法进行,尽可能选择天气晴朗的清晨接种,减少污染。

接种后的菌棒应放在通风、保温、干净卫生的室内避光培养,发菌室要用气雾消毒剂熏蒸消毒,一般消毒后1 d~2 d即可使用。菌袋的堆放可根据气候和培养条件而定。低温季节接种的,栽培袋密度要高,以利于加温,高温季节接种的栽培袋,密度要低,以利于散热。培养室初期温度应控制在20℃~22℃,2 d~3 d菌种菌丝开始萌发,1周内把温度逐渐提高到22℃~26℃,有利于菌丝生长,7 d左右菌丝会联结成片。发菌环境空气相对湿度应维持在60%~70%。一般接种后15 d左右,随着菌丝生长,呼吸量逐渐加大,袋内会有大量水珠产生,这时需加强通风或降温。每天根据天气情况午后开门窗通风换气1次~2次。培养25 d左右后,菌丝可长满整个段木表面。由于菌丝大量生长产生热量,室内温度也会随之升高,这时应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温度、湿度的变化。通过打开门窗换气,可增加袋内氧气,促进菌丝向木质层生长。在培养过程中,菌棒位置需上下、内外翻堆。这样既可以在轮换中及时发现处理已被感染杂菌的菌棒。经过65 d左右培养,菌丝基本长透(图1)。长透后如果未到覆土季节,可以降低温度继续培养,防止原基形成。

图1 培养的菌包Fig.1 The cultured bags of growth mycelia

4.5 覆土栽培

栽培场的选择与搭棚:选择朝东南、座西北,水源方便,腐植质多,具有肥沃沙质泥土的山谷、农田、林地或果园,场地选好后,要提前犁地晒白,耙畦清沟,防止下雨积水。在西藏自治区或其他高海拔地区栽培时,要搭建保温、防风的塑料大棚,加盖黑纱网。低海拔的地方可以搭遮荫棚(可用黑纱网或草帘),高度2 m~2.5 m。棚内作畦,宽1.5 m左右,以每二畦搭1个拱形棚,中心高度一般1.7 m左右,这种棚架保温、保湿性能好,出芝整齐,产量和质量都好。覆土:用利刀将菌袋划破,脱下菌袋,将菌木摆放在畦面上,菌木间隔约10 cm,摆放好后覆上沙土,覆土厚3 cm左右(图2)。覆土后,喷1次水,根据覆土材料含水量来确定喷水量,覆土的湿度为“手握成团,甩手能撒”为度。

图2 菌包覆土Fig.2 Soil casing

4.6 栽培管理

保持覆土干而不燥(覆土表面不发白),一般晴天喷水雾1次,阴天隔天喷水雾1次,具体视土壤含水量而定,保持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在气温、湿度等条件适宜情况下,菌木下地后10 d~20 d可出现原基,保持栽培场内空气相等湿度在90%以上,温度25℃左右,根据空气相对湿度和覆土含水量来喷水加湿。同时确保通风换气,人进入棚内感觉清爽为宜。通常每个菌木段上会形成多个原基,及时疏蕾,去弱留强,每个段木上保留1个~2个粗壮的原基。原基发育到一定程度,在顶端会出现1个突起,这就是菌盖的原基(图3),此时要加强通风换气,维持温度25℃左右,通过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95%。从原基形成开始,经过30 d左右的生长,菌盖边沿黄白色生长圈逐渐消失时,即可采收(图 4)。

图3 白肉灵芝子实体原基Fig.3 Primordium of Ganoderma leucocontextum

图4 即将采收的白肉灵芝子实体Fig.4 The postharvest fruiting body of Ganoderma leucocontextum

5 采收与干燥

5.1 采收

白肉灵芝子实体的多糖、三萜含量较高,通常以收获的子实体作为栽培的主产品,采收标准为菌盖边缘黄白色且宽度为1 cm左右,至黄白色边刚刚消失时采收,最好不要等到大量孢子粉弹射时再采收(据观察白肉灵芝的孢子粉产量远不如赤灵芝)。为使产品干净、少杂质,一般采用锋利剪刀或其他刀具从菌柄基部附近切剪。特别是加工用产品的采收,不能直接用手拧拔,否则菌柄基部会带有泥土及培养基等杂质,严重影响产品质量。采收后的白肉灵芝子实体装入干净容器,及时干燥加工。

5.2 干燥

采收后的白肉灵芝子实体可以晒干或烘干(图5),含水量尽量保持在11%以下。用塑料袋密封保存。白肉灵芝特别容易发生虫害,建议无论晒干还是烘干产品,在包装前用50℃~60℃温度再烘60 min左右,冷却后再用双层薄膜袋包装。包装好的灵芝放阴暗干燥处保存,有条件的放在不高于15℃的冷库保存。

图5 西藏白肉灵芝子实体干品Fig.5 Dry fruiting body of Ganoderma leucocontextum

猜你喜欢
原基白肉覆土
半干旱区全膜覆土穴播对小麦土壤氮素矿化、无机氮及产量的影响
旱地绞龙式精准覆土装置的设计
苗盘输送、取苗、投苗、栽植、覆土、压实、苗盘回收全过程自动化——全自动蔬菜移栽机 破解种植难题
藤本月季“安吉拉”花芽分化形态结构及内源激素变化研究
烹饪大师话名肴
不同温度和覆土厚度对粳稻出苗的影响
突脉金丝桃的花器官发生及其系统学意义
单手大刀片白肉
基于群体Parrondo博弈的根分枝建模方法
蒜泥白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