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筋膜间隙阻滞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体位改变的镇痛效果研究

2019-06-05 13:11王金戎瑞爽宋琳琳种丽双仝艳明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年32期
关键词:镇痛效果股骨粗隆间骨折

王金 戎瑞爽 宋琳琳 种丽双 仝艳明

【摘要】目的 研究髂筋膜间隙阻滞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体位改变镇痛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12月12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实验组、对比组,实验组利用髂筋膜间隙阻滞,对比组传统阻滞,比较两组体位改变镇痛效果。结果 实验组满意度95.16%,对比组满意度73.77%,两组VAS量表、血流动力学情况差异明显(P<0.05)。结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疼痛感强烈,患者在搬运、治疗时的疼痛感也更加剧烈。传统镇痛方法用药剂量大,利用髂筋膜间隙阻滞麻醉,能够减少患者用药量,提高镇痛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髂筋膜间隙阻滞;体位改变;镇痛效果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2..01

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骨折位置特殊,患者该区域的神经分布量大、神经敏感性强,导致患者发病后的疼痛感剧烈,患者在发病后到治疗这一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镇痛镇静,以减少患者治疗压力,改善患者体位变化效果,避免由于治疗、挪动等体位变化对患者疼痛的影响,大部分患者疼痛症状更加明显时,治疗效果与预后均存在严重影响。不同镇痛镇静方法会对患者治疗效果产生影响,疼痛感也有所不同[1]。本文对所选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镇痛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髂筋膜间隙阻滞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8年1~12月12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实验组、对比组,61例/组。实验组男35例,女26例,年龄34~87岁,平均年龄(65.36±21.64)岁,病程1~15小时,平均病程(8.07±6.93)小时。对比组男34例,女27例,年龄35~86岁,平均年龄(64.09±21.91)岁,病程2~15小时,平均病程(8.09±6.91)小时。患者均未见骨质疏松、下肢运动感觉异常,排除凝血功能障碍或出血性疾病病史,排除精神类疾病患者,两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实验组利用髂筋膜间隙阻滞,对比组传统阻滞。

传统阻滞:利用静脉注射地佐辛方式进行镇静镇痛,剂量5mg,溶媒生理盐水。

髂筋膜间隙阻滞麻醉:利用Dalens法进行组织麻醉,麻醉穿刺点分别选择腹股沟韧带外1/3交点,1 cm处进行穿刺,利用24G45°穿刺针,采取垂直穿刺方式进行进针。进针后分别穿过阔筋膜、髂筋膜,直至髂筋膜间隙停止穿刺,对穿刺位置进行回抽,直至无血情况后保留穿刺针,利用0.4%盐酸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剂量30ml。两组均在此后进行常规手术与麻醉。

1.3 疗效判定

对比两组VAS量表评分,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情况。对比两组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取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VAS量表、血流动力学情况,(x±s),t检验,计数资料:滿意度,率(%),x2检验,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满意度95.16%,对比组满意度73.77%,两组VAS量表、血流动力学情况差异明显(P<0.05),见表1。

3 讨 论

髂筋膜间隙阻滞麻醉,是对患者进行病灶局部阻滞麻醉的治疗方式。髂筋膜间隙在股骨粗隆间附近的筋膜腔隙,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鼻孔神经等均汇集在该间隙中。对该区域进行阻滞镇痛,能够在减少患者用药剂量的同时,改善患者的阻滞麻醉效果。

本文对所选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髂筋膜间隙阻滞麻醉,较传统静脉麻醉方式镇静,效果更加显著,患者的疼痛评分更低,血流动力学也相对较为稳定,避免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综上所述,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髂筋膜间隙阻滞麻醉的效果更高,患者的疼痛感评分下降,且能够有效保障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春丽.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麻醉中髂筋膜间隙阻滞对患者的影响[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02):28+35.

本文编辑:李 豆

猜你喜欢
镇痛效果股骨粗隆间骨折
探讨不同镇痛方法用于妇产科患者术后阵痛的效果
帕瑞昔布钠与下肢神经阻滞联用对膝关节和远端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分析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保守治疗的临床体会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观察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DHS与PFNA治疗探讨
PFNA和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
人工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析
右美托咪定用于口腔颌面肿瘤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观察
导乐分娩镇痛仪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分析
两种自控镇痛方式对开胸术后患者镇痛效果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