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少教多学”的一点思考与感悟

2019-06-11 00:55杨建萍
中学语文 2019年15期
关键词:杜诗少教多学传记

杨建萍

“少教多学”,从字面上理解即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少教”不是让教师投入得更少,而是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秉持“少教多学”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这就从根本上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完成了人教版必修教材的教学任务之后,在选修教材人物传记的教学中,笔者就“少教多学”理念的理解与教学实践做如下总结。选择《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作为实践对象,有两个原因。其一,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用伟人的事迹激励我们,远胜一切的教育。”教材前言中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传记林苑中,触摸古今中外伟人非同寻常的生活轨迹,体味他们的苦恼与快乐,思索他们的经验与忠告,会给我们增加多少见识与乐趣!和那些杰出的人物‘约会’,总是能感受到精神的提升——迷惘中得到启示、寂寞中领略抚慰、失意中获取鼓舞。”再次,从功利的角度说,还有高考应试的需要使然。2007年9月开始,陕西省开始全面课改。2010年陕西第一次采用新课标全国卷,人物传记阅读也第一次被列为考试阅读内容,分值为25分,占高考满分的1/6,分量可谓重矣。

传记教材选取了中外优秀传记作家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的作品10篇,传主分属不同的行业,有中国古代诗人、现代作家、革命领袖,也有外国音乐家、科学家等。在此,笔者以第一篇《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为例,就自己对“少教多学”理念的理解与落实总结如下。这篇作品文学性较强,牵涉到的历史事件较多,阅读理解难度较大。教学时,笔者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利用现有教材、配发资料

紧紧围绕教学环节,在预习环节、课堂教学环节、课后检测环节都予以体现。

预习环节:首先布置学生通读课文两遍以上,有条件的阅读节选部分之外的其他章节。和教材配套,学校统一配发的资料是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实验教材《新学案》,学生完成上面的“自主学习篇”——知识积累。一方面完成了对字词的积累,扫清文字障碍,一方面了解了作者、传主的信息,积累了文学常识。认真阅读教材正文前面的“阅读提示”,了解阅读重点及作品创作背景、作品特色,阅读就有了方向感。

课堂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教材正文后的“思考与探究”。笔者认为,文后所列问题恰恰是传记文章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第一大题,关乎文章的行文思路,要求学生将文章的主要思想内容做以梳理。“‘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他思想变化的种子;‘安史之乱中的流亡生活’则使得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用杜甫的诗歌说明杜甫思想转变的过程。第二大题,是传记在艺术手法的突出表现。作者冯至要求自己达到的写作要求“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如何理解。第三大题,涉及传主本人的成就,讨论“为什么杜甫诗歌称为诗史”。《新学案》的“重难探究篇”包括“名句赏析”“问题探讨”,总结归纳了作品主旨与艺术特色。教材与《新学案》内容有提示时,教学不必啰嗦。

课后检测环节:布置学生完成《新学案》上的训练落实篇,分两大板块,首先是字词句的巩固运用,还有拓展阅读。这些内容既可扩大学生视野,又强化了阅读理解能力训练。

二、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引领作用

毫无疑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是领路人,是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的设计师,所以,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进程。

首先,要对重点问题条分缕析,要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预习阶段,学生应该做一些笔记和摘录。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杜甫生活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特点;从杜诗入手,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与社会间的关系。带着任务读书,才会有更好的效果。课堂教学时,课后第一题的问题问得比较大,杜甫的思想与经历、所处时代关系密切,他的思想变化又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将问题细化,从而更好地完成对文章重点内容的解读。

?

?

?

其次,结合对杜诗的欣赏,完成对杜诗特点“诗史”特点的把握。从杜甫其人入手,分析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书上节选的三个部分,恰是杜甫从“小我”向“大我”的蜕变过程。从关心个人的生计,再到夹杂在逃难的队伍里亲历战争,感受人民苦难,最后从宫廷走向人民,杜甫的思想变迁与他的经历密不可分,这些经历也被他如实写进他的诗歌创作中。《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写尽他在长安的屈辱与辛酸,《兵车行》则是他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反映出安史之乱前的实况,反映出他内心的矛盾与伟大人格。此外,《悲陈陶》《月夜》《春望》《北征》《丽人行》、“三吏三别”是反映他心路历程的有代表性的作品。除了教材上的相关提示外,应该读懂鉴赏。教材引用的杜诗不下30首,无论语言还是思想上的变化恰是诗人蜕变的论据。感受杜诗的深刻与精工,又反过来理解了杜甫的伟大。

最后,启迪学生质疑。即便是大家手笔,也有表达不妥之处。比如,文中作者在感情倾向出现偏差。困居长安的诗人杜甫为了生计想方设法,到处投赠诗赋,作者却说“杜甫为了谋得一个官职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不择手段”是明显的贬义,对于才华横溢的诗人我们同情还来不及了。胡人来到长安城,为非作歹,无恶不作,作者却说“胡人凯旋”,立场明显不妥。文中也有表述上的瑕疵。“白水自然也沦陷了,杜甫在局势急骤的转变中开始了流亡的生活。”其中,“急骤的”是修饰“局势”的,定语顺序错了。像“凯旋归来”“长期的淫雨”都是明显的语义重复。虽瑕不掩瑜,但作为治学,勇于质疑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电子教学资源

作为辅助手段,多媒体对教学的作用是突出的。它不仅容量大,而且形象直观。比如文章教学的目标、文体认知、文学常识,难、重点解析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呈现。中央科教频道拍摄的大型系列片《唐之韵》系统介绍了唐代优秀诗人的人生经历与创作。其中,第9、10集花费近一小时时间讲述了“千秋诗圣——杜甫”,能让学生全面了解杜甫的家世、生平,还有杜甫的创作及其代表作品鉴赏,介绍全面具体,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事实上,不光人物传记阅读教学可以运用这样的思路,人教版必修教材、选修其他教材教学也可用这样的思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交给学生方法,也就教会了他(她)读书的本领。事半功倍。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其初衷与归宿都是如此。教学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事业,学无定法教无定规。笔者始终是一位躬耕的农夫,除了选择勤奋,不断探索,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别无他求。

猜你喜欢
杜诗少教多学传记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传记书坊
杜诗学文献研究的重要创获
——评王新芳、孙微《杜诗文献学史研究》
读失败者的传记
贫困无田杜太守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少教多学”在中职计算机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在当代我们如何读杜甫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