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职建工专业产教融合生态圈的研究

2019-06-11 11:48沈华汤金华
职教通讯 2019年4期
关键词:生态圈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沈华 汤金华

摘    要:产教融合是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阐述了建筑工程专业产教融合生态圈的主体构成和系统特征,从明确产教融合的方向和目标、精准匹配企业需求、理性选择融合对象、合理配置融合结构、灵活制定融合策略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建工类专业产教融合生态圈系统的途径。同时,提出有效整合政府、行业、高校和企业等各方资源,以繁荣地区建筑产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最终达到建工专业产教融合生态圈内成员们共赢的局面。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建工专业;生态圈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课题“基于產教融合生态圈的高职建工实训平台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7JSJG420)

作者简介:沈华,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及建筑结构设计;汤金华,男,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法为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及市政工程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9)04-0025-05

产教融合是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的教育改革,为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机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3]就目前总体情况,我国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主体间未能形成常态的良性互动,高职院校“一头热”的现象比较普遍。[4-6]很多产教融合项目或者停留在一纸协议,或者企业被动接受,合作缺乏主动性和可持续性,产教融合的成效不明显。因此,必须扩展产教融合思路,开拓产教融合途径,构建具有地区性、开放性、共享性和动态性的产教融合生态圈,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值得探索的一条途径。

一、建工专业产教融合生态圈的内涵及意义

最早提出“产教融合”这一说法的是江苏无锡技工学校,当时的“产”仅指产品,“教”仅指实习教学。[7]201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11〕13号)指出了“促进产教深度合作”,是官方首次明确产教融合的提法。目前,随着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产教融合的内涵也得到了扩展。一般的,“产”泛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生产活动,“教”则泛指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产教融合指将生产活动与教学活动相融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产教融合活动中,生产活动和教学活动的主体均以人才培养为共同目标,整合资源,协同地区产业发展,促进教学和生产,最终达到共赢的目的。生态圈的概念则起源于地质学,由奥地利学者Suess于1875年提出。[8]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引入生态意义,其指生物体之间以及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通过复杂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过程,从而形成一个稳定、动态、开放的生态系统。

建工专业产教融合生态圈是建筑工程行业内产教融合与生态圈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具体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建工专业产教融合生态圈的成员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一个稳定、动态和开放的“生态系统”。产教融合生态圈系统强调主体间配合协作、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积极推进系统的健康、稳定和发展。

二、建工专业产教融合生态圈系统中各主体的构成

一方面,建筑工程专业有着建筑行业的典型特征,其生产经营活动基于工程项目,往往时间、地点和人员是变动的,特别是建筑施工类企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校内教学活动很难再现或模拟一个完整的建筑生产及经营活动。因此,要提升建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客观上要求将生产经营过程和专业教育教学过程进行融合。在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中,由于研发能力和办学层次等原因,生产活动主体对局限于教学的合作热情度不高。企业认为,教学活动影响了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有着生产进度、安全和质量等方面的诸多顾虑。但是,随着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企业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基层管理人员,而我国劳动力人口红利却逐年下降,导致该行业人力资源的缺口正在加大。显然,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契合企业的需求,而且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意愿也日趋强烈。这样的行业发展背景为建工专业产教融合生态圈的构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生态圈的视角来看,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建筑企业、高职院校、学生、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等作为各利益相关体[4],是构成建工产教融合生态圈的直接作用相关主体。

(一)政府部门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体制下,政府部门在产教融合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引导、监督和评估作用,主导了产教融合发展的大环境。公立高职院校的建设投入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直接或间接影响产教融合的发展。[9]在产教融合实践中,政府部门不仅要监督各方主体义务和权利的履行情况,而且要协调各方的利益,同时担任产教融合的绩效评估者。

(二)高职院校

高等职业院校既是产教融合活动的实际组织者,也是教育教学活动主体。高职院校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匹配地区建筑行业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高校的师资力量及资源优势,服务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技术革新。同时,积极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

(三)行业组织

各行业组织搭建了行业自律和交流的平台,是政府在管理某些经济领域的有力补充。行业组织研究行业发展动态,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制定行业标准等,这些均与产教融合活动的开展息息相关,是生态圈中的信息主体。建筑工程行业组织的成员一般均由相关企业和工程师组成。因此,建筑工程的行业组织不仅提供了行业信息的交流平台,便于在产教融合各主体间牵线搭桥,也有助于整合建筑行业的各方资源。

(四)建筑企业

量大面广的建筑企业是产教融合中生产主体,也是实现产教融合的关键环节。在产教融合生态圈的系统框架下,建筑企业既是人才的制造者,也是人才消费者,以实现系统的闭环和整体的稳定。在产教融合活动中,高职院校应保证学生基本的专业素质,企业则可依据自身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满足生产经营的需求和为人力资源储备作准备。同时,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间的互动,增强企业员工的业务能力,为企业间接创造效益。

(五)学生、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

学生、高校教师和技术人员是产教融合活动的价值媒介,其在教学主体和生产主体之间的流动和传递价值。学生既是产教融合活动的原料,也是重要的价值载体和最终产品,并产生生产经营价值。学生对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接受和认可程度是其成效的重要评价尺度,而人才培养质量则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产教融合模式的框架下,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可统一纳入教师的范畴,他们不但承担着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而且承担着技术革新的使命,同样是重要的产教融合价值载体。

以上各产教融合主体共存于一个统一的环境中,不仅与环境相互关联,而且相互之间影响,共同组成一个稳定、动态、开放的生态圈系统。

三、建工类专业产教融合生态圈的系统特征

在目标和价值取向一致的基础上(提高地区建筑行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工类专业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有着明确的定位和分工,各主体应自发、自觉和自律的发挥作用,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和互利共赢的格局,具体有以下四个系统特征。

(一)建工类专业产教融合生态圈具有先天的系统稳定性

基于相当规模的地区建筑产业和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催生出的产教融合生态圈具有先天的系统稳定性和鲜明的地区人文特征。实力雄厚的行业经济不仅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而且保证了旺盛的人力资源需求。完整的产业链则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多样性,也增强了系统抗风险能力,同时,鲜明的地区人文特征也较易形成人文精神层面上的认同。

(二)建工类专业产教融合生态圈是持续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

生态圈内主体间具有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在不断发展中形成动态平衡。企业竞争以获得更优质的人力资源;学校以竞争获得更优质的生源和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学生以竞争获得更多的职业技能;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以竞争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序的竞争将引导生态圈持续向上发展,企业提升了生产经营效率;学校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影响力;学生增强了就业竞争力;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提高了业务能力。系统的良性持续发展,也吸引了更多的圈外资源,进一步增强系统活力,在行业内逐渐形成集团优势。

(三)建工类专业产教融合生态圈是一个具有自调节能力的开放系统

产教融合生态圈是相同价值观的共同体,在政府的监督下管理是民主的,并不具有强制性。因此,该系统产教融合生态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圈内成员并不是固定的。高职院校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联合的;企業有新加入的,也可以选择退出;学生、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本身也是流动的。同时,产教融合生态圈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主要通过市场调节机制、自律机制和柔性机制实现规模调整和结构优化。在建筑行业经济上行时,主动吸纳圈外资源壮大自己;在建筑行业经济下行时,自动缩减规模进行结构优化。政府部门的干预、行业组织的预测及自身管理机构的理性思考均有利于产教融合生态圈的自律调节。并且,非强制性的管理模式及相对独立的个体,均易于实现系统的柔性调节机制。

(四)建工类专业产教融合生态圈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产教融合生态圈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和民主管理,以实现产教的深度融合,形成命运共同体。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主体间达到信息互通、资源整合和人才交流,并形成完备的利益共享机制,达到政府出政绩、学校出人才和企业出效益的多方共赢的局面。但风险和收益往往是对等出现的,各主体也应共同承担可能面对的各种风险,如经济风险、社会风险、技术风险等。产教融合生态圈是一个整体,需共同维护整体利益,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四、构建建工专业产教融合生态圈系统的原则

(一)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是产教融合生态圈系统健康的重要保证。建工类专业产教融合生态圈包括建筑行业产业链上的各类设计、施工、地产、监理、造价等企业。生态圈中成员的多样性有助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二)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产教融合生态圈系统持续发展的保障。生态圈内主体间相互开放,信息共享和资源互通,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生产经营效益。同时,对外吸纳认同产教融合生态圈价值观的优质单体;对内淘汰不符合发展要求的成员。

(三)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产教融合生态圈系统的组织保障。生态圈是政府部门、高职院校、行业组织、企业等多种主体构成的复杂系统,应采用系统原理进行顶层设计,合理确定目标定位、组织机构、融合模式和融合对象等,才能有效组织圈内各主体协调一致,协同工作。

(四)共享性原则

共享性原则是产教融合生态圈系统运作的基础。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明确主体成员既要共享产教融合生态圈带来的利益,提高参与各方的积极性,也要共同承担可能遭遇的各种风险,最终形成以责任、权利和利益为纽带的命运共同体。

五、构建建工类专业产教融合生态圈系统的途径

(一)明确产教融合的方向和目标

产教融合生态圈构建的主要目的在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学校的办学和企业的经营生产。在建工专业产教融合过程中,紧密结合地方建筑行业的发展规划和技术革新方向,发挥生态圈内各主体的资源优势和能动性,顺势而为积极服务地区经济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促进企业生产效益。高职院校作为产教融合生态圈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一方面,要在政府部门的指导和行业组织的协助下做好顶层设计,与政府和行业组织保持紧密联系,争取政策和信息的支持;另一方面,与企业间密切互动关系,定制符合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源。在产教融合生态圈的建设中,重点依然在于企业,必须全面分析学校、企业、学生等各方诉求,找准利益共同点,才能真正实现产教的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生态圈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重视生态圈建设 打造生态圈体系
传统产业也要拥抱生态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植树造林也破坏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