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019-06-11 11:53杨树荣
知识文库 2019年7期
关键词:诗词初中生传统

杨树荣

唐朝名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书》中写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而源远流长,主要是因为华夏儿女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新时代中不断地丰富着中华文明的内涵。语文新课标提到:“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渗透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既是实现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赋予语文课堂生命活力、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一种重要方式。

1 在挖掘教材中夯实基础

想要依靠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激发语文课堂的生命力,我们必须要浚其泉源,进而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做好全面且充分的多方准备。对此,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对如何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诗词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

众所周知,我们的语文教材是多位专家以及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经过严谨的科学论证而得出的最为科学、合理的教学资料。如此一来,教材便成为了语文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重要依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该围绕教材内容来展开。因此,在进行诗词讲解时,我们不妨将每篇古诗词中所隐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最大限度挖掘出来,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夯实基础的同时能够牢记传统文化。

比如,当我们在学习号称是“唐人七律第一”的《黄鹤楼》时,作为课堂思考的引导者,我们必须要做足功课。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由上述文字内容可知,崔颢对黄鹤楼展开了一系列丰富的想象:仙人駕鹤归去,空余这座楼与悠悠历史长河中之中。这首《黄鹤楼》充满着虚实结合的意象美,诗人崔颢从黄鹤楼的命名入手,这既凸显了世事茫茫之感,也体现了一种延绵不绝的画卷之美。诗中有画是古诗词的一个显著特点,而这首诗在这方面显然已臻至化境。与此同时,诗中描写的景物非常有层次感,令读者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然而,这首诗又能够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呢?或者说是我们应该将优秀传统文化以怎样的形式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呢?

一首诗或一阙词能够战胜时间的洗礼,流传千古,其所表达的深意必定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有着高度的契合。自古以来家国情怀都是古人所吟咏的对象,而故土也成为每个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依托,于是,思乡之情也便成为了每个离开故土的诗人都要感叹的情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情感便是中华民族不忘根本的优良传统的一种体现。如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飞速,身边熟悉的景物与事物都在飞快流逝,人们对故土、故园的思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便更多出一份惦念。因此,在引导初中生了解、学习这些诗词的时候,笔者经常通过鼓励学生将课本中令自己感悟颇深的那些诗词及其所蕴含的情感借助文字的形式描述出来,并将其与自身情感经历以及生活实际等相结合起来,进而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

2 在丰富形式中紧跟潮流

语文新课标中提到“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想要让初中生在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中获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我们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遵循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并据此循序渐进地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初中生作为生机焕发的一个群体,对于新鲜事物都有着极为浓厚的探索欲望以及较好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因此,优秀的传统文化想要在新一代中得以延续,就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进取。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想要通过语文教学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在接受新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赋予语文课堂教学以新的形式与内容,以确保能够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勇于、敢于打破默守陈规的心态,对课堂教学活动予以全面而系统地变革,以推陈出新的授课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电视节目的教学价值。

电视节目作为一种强有力地传播手段,对学生的诗词学习以及语文能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年,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别致。比如,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便是一档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栏目。可见,随着电视、网络的出现,时代赋予了诗词学习更多的途径以及更为灵活的学习方式。尽管人们关注热点始终都在不断地变化,但是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善于从不同的节目形式中选择最适合初中生状况的内容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以期能够在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基础上给予优秀传统文化崭新的生命力。因此,笔者经常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欣赏《中国诗词大会》的某些片段,以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进而能够在这个既有比拼又有讲解的舞台上,了解更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诸多知识。

其次,我们还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借助手机APP的力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初中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借助这一信息优势,来展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学习。比如,笔者甄选了poe、诗色、西窗烛、日课等诗词类APP,让初中生据此进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学习。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初中生将这些学习心得分享到社交网络供大家交流、监督,从而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来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之薪火。

3 在知识拓展中举一反三

随着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确立,诸多教师将注意力从“教授知识”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初中生对诗词学习都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在他们看来,诗词学习无非是死记硬背,对于诗词背后的内容以及文化含义等鲜少有深入的理解。这也是导致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左耳进,右耳出”的罪魁祸首之一。为了能够让初中生在诗词学习中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历史文化底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师不妨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知识拓展,将初中生的学习潜力最大限度挖掘出来,使之能够在自主学习的积极探索中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比如,在学习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时,笔者便让学生通过主题班会、辩论赛(比如,历史人物是非功过等相关方面的评论)、小组合作探究以及读书会等活动对《饮酒》诗及其创作的历史背景、诗人生平境遇等进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通过这一系列的知识拓展,学生不仅能够通过与该诗相关联的其他十数首饮酒诗对陶渊明其人、其事产生更为详细的了解,还能对陶渊明《饮酒》系列的诗文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以确保能够在身临其境地感悟诗歌中的情感内容时对该诗及其相关诗文的准确解读与精准鉴赏。由此可见,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手段,学生不仅能够在热闹的气氛中感受诗词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在与大家热烈讨论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与阅历,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自我成长。

俗语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想要成长为时代的弄潮儿,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我们必须勇于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敢于进行新的尝试,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诗词教学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大力提倡的今时今日,倘若我们能够将糅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下去和发扬开来,无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对社会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既有责任,也有义务凭借与时俱进的教学思路以及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等让初中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中领悟诗词魅力,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笔者相信,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初中生终将在新的征程上取得更加斐然的成绩!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二十五中学)

猜你喜欢
诗词初中生传统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少年力斗传统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