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中学习样态的转型与促进

2019-06-11 08:16许大成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思想政治

许大成

摘 要: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中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议而不做”“议而不听”和“议而不悟”等学习问题。通过“做中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听中学”让学生在倾听中学习,“悟中学”让学生在领悟中学习等三个维度对传统学习给予改进,有助于实现议题式教学中学习样态的转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学习样态;转型与促进;思想政治

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中的学习活动,是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但并非所有的学习活动都能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当前,议题式教学中的学生学习,还存在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议而不做,即不能用心观察、体验和探究生活,对议题缺乏真切体验和深入思考,人云亦云;议而不听,即自说自话,听不到别人说什么,把思考局限在自己的见解中;议而不悟,即一节课下来,脑子里充满了浅表化碎片化的信息,不能在总结反思中领悟知识的“意义”。这种学习样态不仅违背议题式教学的初衷,而且阻碍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本文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为课例,探索议题式教学中学习样态的转型与促进。

做中学:学习不是来自“外部的告知”,而是源于“内在的体验”

【案例1】

课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议题:南仁东等七位同志为何能够成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活动情境:组织学生观看习近平主席2019年新年贺词的视频,引导学生特别关注下面这段话:此时此刻,我特别要提到一些闪亮的名字。今年,天上多了颗“南仁东星”,全军英模挂像里多了林俊德和张超两位同志。我们要记住守岛卫国32年的王继才同志,为保护试验平台挺身而出、壮烈牺牲的黄群、宋月才、姜开斌同志,以及其他为国为民捐躯的英雄们。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学习任务:(1)归纳填表。结合课前关于南仁东等七位同志先进事迹的研究性学习,从性别、年龄、岗位、典型事迹等方面归纳他们的简历和表现。(2)小组讨论交流。南仁东等七位同志分别是通过什么样的事迹成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有没有共同的可爱之处?

传统教学只是让学生凝视书本知识这一生活的“影子”,没有引导学生“转身”去看丰富多彩的真实风景,因而从根本上剥奪了学生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关系。所谓做中学,它不是传统学习中“做试题”的学习,而是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走进具体生动的生活世界,在观察、体验和探究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和真切感受的学习方式。它追求的不是接受书本知识的“高效”,而是每一个学生学习经验的“丰富”。

进入生活,让学有参与。杜威说,不要教给学生“关于”世界的知识,而要教给学生“进入”世界的知识。尤其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更需要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而不是“旁观” 生活。案例中,教师设置议题,通过“观看视频”“归纳填表”“讨论交流”以及“研究性学习”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凝视和聚焦生活,增强学生对生活的参与感和沉浸感,丰富学生“进入”生活世界的过程和经历,为学生的深入持续学习创设具体真实的生活环境。

体验生活,让知有根基。英国哲学家波兰尼说,“所有知识不是默会知识就是植根于默会知识” [1]。波兰尼所说的“默会知识”,强调了亲身体验的重要性。案例中,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填表,归纳概括,感知生活,增强体验。这种感知和体验蕴含生成和创新的密码,是知识和情感生长之根,以后的记忆和理解、概括和比较、运用和拓展,乃至情感的升华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都建立在它的基础上。正是拥有这份体验和感受,后续的学习才能从学生心里既顺乎自然,又合乎规律地生长出来。

反思生活,让议有准备。合作学习固然需要解决好“如何议”的技术问题,但更要解决好“为何议”“议什么”的前提性问题,否则,合作学习就会沦为学生不想参与的“被合作”,没有学习的“假对话”。案例中的做中学,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一方面,通过做中学,学生形成对学习内容一定程度的“理解”和“困惑”,“理解”激发其表达愿望,“困惑”激起其倾听诉求,提高了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做中学,学生可以知道需要“听”什么,应该“问”什么,可以“说”什么,学习目标从模糊走向清晰,学习内容从空泛和粗浅走向“充实”和“深刻”,进而提升合作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听中学:学习不是“各自的言说”,而是“彼此的倾听”

【案例2】

教师引导:我们在感到他们可爱的同时,要学会运用辩证法智慧追寻他们可爱的原因。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角度分析,他们为什么能够成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小组讨论:一位同学说,我认为南仁东等七位同志的可爱就在于他们不同的先进事迹。比如,王继才同志默默坚守孤岛32年。而南仁东,用22年的时间,设计、选址、主持建造了举世瞩目的球面射电望远镜。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正是这些各不相同、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使他们成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另一位同学接着说,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不同的矛盾又具有普遍性。与刚才同学的感受不同,我认为南仁东等七位同志“共同”的崇高精神,使他们成为最可爱的人。他们都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华章,他们都是我国伟大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和践行者。

这时,小组的一些学生在小声嘀咕。教师敏锐地察觉到了,承上启下地予以鼓励和引导:同学们的思考很有深度,发言也很精彩。还有没有不同的认识呢?我和同学们都想听到不同的声音。

小声嘀咕的一位同学站起来说:听了刚才同学的发言,我深受启发,但又感到有点片面,因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这位同学接着说,其实,他们的可爱,既是因为“不同”的先进事迹,又是因为“共同”的崇高精神,而且这种“共同”的崇高精神就是通过“不同”的感人事迹“体现”的。

强调做中学,并不意味着学生孤立的一个人学习。恰恰相反,“做中学”的丰富性和深刻性需要通过“听中学”来完成。所谓听中学,并不简单等同于传统教学中单向被动的听讲学习,它秉持“倾听”比“发言”更加重要的理念,倡导和践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用心倾听”的共享式学习。因此,从学习的社会属性看,学习不是“各自的言说”,而是“彼此的倾听”。

在听中尊重。倾听和接纳每个人的发言,是听中学最宝贵的学习精神。诚如佐藤学所说,“任何一个儿童的思考与挫折都应当视为精彩的表现来加以接纳。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困惑与沉默,正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 [2]。案例中,教师尊重每一名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悟,以倾听的姿态欣赏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对“小声嘀咕”背后的“潜台词”心领神会。更重要的是,同学之间在讨论过程中,摆脱了目中无人、自说自话的状态,他们在询问与聆听、惊叹与质疑、独立思考与交流比较中,实现对自己具有挑战性的学习。

在听中思考。通过听取别人的思考来重组自己的思考,是听中学的真谛。听中学是一种“被动的能动性”活动,具有“受动性”与“应答性”。案例中,同学们在聆听老师引导和点拨的同时,通过倾听同学的声音“重组”自己的思考:“应对”——发言之前仔细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同学的声音,从而把“发言热闹的教室”转化为“用心倾听的教室”;“串聯”——聆听过程中,主动把不同同学的发言串联起来,把同学的发言与自己的思考串联起来,借以比较和修改、丰富和深化自己的思考;“反刍”——适时与文本对话,自觉把讨论的话题“返回”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核心知识上。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生活语言”向“学科语言”的转换,促进外在的感性活动向内在的理性活动的过渡和提升。

在听中表达。创新性表达是听中学的最大魅力。正如达科沃斯说,教学的魅力在于引发学生“禁不住去发明创造”,“教学本质上是催生新观念的过程”。听中学中的每一名学生,不仅是倾听者,也是表达者。他们不满足于对听到内容的简单接受,而是在吸纳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案例中,学生在倾听和思考中发出的“小声嘀咕”,如“风乍起”,在平静的课堂里“吹皱一池春水”,引起了一个个思维的涟漪。这种异质交往的“不和谐”的声音,生成了课堂的学习资源,促进了学习生动而又深刻地展开,彰显了听中学充满灵性的创新魅力。

悟中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累积”,而是“知识的升华”

【案例3】

教师总结引导:同学们的讨论很有质量。现在我们总结一下,本节课我们收获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解决问题和人际交往的方法?获得了哪些人生成长?

学生图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生活中“试点”“示范”“借鉴”和“解剖麻雀”等词的哲学意蕴;同时,交流反思合作学习中人际交往的心得。

教师引导: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我们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有何价值?

学生感悟:通过学习,培育了我们的科学精神,增强了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

教师进一步引导:当今社会,一个公民的个人行为往往会被迅速传播,从而影响世人对国家形象的直观印象,因此,一个人,往往就是一个国家的“缩影”。通过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学习,我们能获得什么样的人生启迪呢?

学生感悟:(1)从一朵花中可以闻到春天的芬芳。每个人都是一朵花,芬芳了自己,也就芬芳了春天。(2)每个人都是天上的星星,把自己擦亮,也就擦亮了整个星空……

所谓悟中学,不同于传统教学中单凭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获得的“驾轻就熟”,它主要是指学生在体验和倾听中,形成的对学科知识“价值”和“意义”的“豁然开朗”。它追求的不是知识的“量”的增加,而是知识“质”的转化和升华,即化识成智,化知为信,化知为行。

丰富领悟的机会。悟中学追求把课堂“做空”,努力为学生学习开辟一片生机勃勃的思维“晴空”。为此,教学需要“简化流程”“凸显根本”和“让教于学”。从案例可以看出,在教学环节上,整节课设计“观察体验—倾听讨论—总结领悟”三个环节,简洁清晰,富有弹性。这种设计,不是对“学”的绑架,而是对“学”的解放。在教学内容上,突出根本问题,从而把学生带到学习的核心地带。在学习指导上,坚持“议和做,缓说破”。面对学生困惑,教师只是提供教学“线索”和学习“方法”,但自己不“进入”、不“挤占”,机智地“保留”属于学生的学习空间。

提升领悟的内涵。悟中学总结感悟的是知识的三重意蕴,即表现为“概念、命题与理论”的事实性知识,表现为 “方法、思想与思维”的方法性知识,还包括体现“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的价值性知识。[3]案例中,教师通过问题设计,在引导学生“总结”学科知识、“提取”学科技能和方法的同时,重点转向“唤醒”和“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这种与时俱进、富含育人价值的反思和领悟活动,不仅点出了文本知识的“意思”,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感和技能方法的智慧感,而且点化了知识对人生成长的“意义”和“价值”,升华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创设领悟的路径。悟中学并不神秘,它有路可寻,有径可走。案例中,为促进学生领悟,采用了以下路径:一是“合化”与“活化”。“寻找”和“建构”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把碎片化的知识整合起来;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活化知识。二是“内化”与“外化”。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学生在体验与探究、比较与反思、权衡与取舍中,促进个人行为准则和信仰系统的形成,实现深度学习,进而把知识信息内化为人生信念,把人生信念外化为实际行动。

终上所述,议题式教学中的“做中学”“听中学”“悟中学”,是“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它与时俱进,在对传统学习方式的传承与创新中,完成了学习样态的转型,转型的标志在于告别浅薄贫乏的“旁观”“独白”和“存储”文化,走向丰富深刻的“对话”文化。通过“做中学”,对话客观世界,体验和探究客观世界的意义;通过“听中学”,对话同伴关系,探索和构筑基于倾听的合作学习;通过“悟中学”,对话自我,转化知识,反思和促进自身的精神成长。而要促进和实现这种转型,需要我们一线教师践行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理念,自觉促进学生开展“重活动”“善合作”“勤反思”的深度学习。只有这样,议题式教学中学习样态的转型与促进,才不会沦为单纯的“技巧”与“方法”,才会升华成为教师探索立德树人的教育之“道”,成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之“旅”。

参考文献:

[1]郁振华.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83.

[2]佐藤学.学校的挑战[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0.

[3]郭元祥.教育的立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143.

猜你喜欢
议题式教学思想政治
为议题式教学的三种“议”境喝彩
浅析“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运用
高中政治课堂议题式教学探究
拨云见日
议题与实证: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索
创新教学模式培育核心素养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基于微课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改探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