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视野下的鄂尔多斯民俗文化活态传承的困境与突破

2019-06-11 11:43张帆翟雪艳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旅游经济突破

张帆 翟雪艳

【摘要】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拓展和创新,内蒙古北部城市鄂尔多斯,以其独特的民族地区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融入旅游业,打造“天骄圣地”的旅游胜地,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对鄂尔多斯民俗文化进行充分的利用,促进了该地区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本文站在旅游经济视野下,关照鄂尔多斯民俗文化活态传承,探究其困境与突破。

【关键词】旅游经济;民俗文化;活态传承;困境;突破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从20世纪90年代,民俗文化开始被开发出来,并作为一种旅游资源用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向慕名前来的游客展示当地的亮丽名片。鄂尔多斯,作为内蒙古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一座洋溢着现代化气息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城市,以其独特的民俗旅游资源,在地域特征的差异及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色和地域差异,禀赋较高,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一、鄂尔多斯民间文化概况

内蒙古大草原一直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故乡,草原文化源远流长。在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是“鄂尔多斯文化”的原始载体,更是发展的主体。鄂尔多斯蒙古族创造的文化塑造了鄂尔多斯文化的原始形态。除蒙古族文化外,朱开沟文化、鄂尔多斯青铜文化、河套文化是整个鄂尔多斯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个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的地方,毗邻晋陕宁三省区,既生活着蒙古族群众,也生活着走西口来的汉族群众。这里保存了蒙古族古朴的民风,也传承有晋陕文化风俗,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鄂尔多斯绚烂的特色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民俗具有宝贵的人文价值,构成了一种别样的少数民族风。

二、鄂尔多斯民俗旅游现状与困境

(一)民俗文化旅游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鄂尔多斯民俗学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各类旅游景点的投资不断增加。大量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如成吉思汗陵、鄂尔多斯婚礼、查干苏鲁克祭祀等都得到了开发和展示。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的同时对鄂尔多斯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增強生态意识、改善生态环境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增加。鄂尔多斯在民俗产业化发展中,采取了一系列多元化的投资和多方位、多角度的经营发展,以康巴什新区AAAA级旅游景点为依托,以国际文化节、那达慕大会为代表的节日文化旅游产品为出发点,以“康镇”草原丝路文化景区重点核心项目为载体,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发展初步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具有广阔的产业前景。

(二)困境

1.民俗文化氛围逐渐淡化

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随着社会经济、教育、科技、交通、信息产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日渐趋同,甚至在一些具有浓郁地方民情风俗的民族地区,其原有的民俗文化氛围逐渐淡化,民族文化的地象在逐渐消失。现代气息增强,地方性文化与民俗文化被抛弃。鄂尔多斯地区人口以蒙古族为主体, 汉族为多数,但是没有固定的宗教信仰作为其民族保护的天然屏障,加之蒙古族人口数量比重较小,所以,在旅游经济的影响下,地方民族特色消失日渐加剧,民俗文化氛围逐渐淡化。

2.民族文化旅游失去历史性与现实性

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体验不同的文化氛围,是一场活态的文化传承。游客将会看到原始的民俗文化,体验异域情调的经历。然而,旅游部门在民俗文化旅游的规划、设计开发、投资建设、市场导入等一系列步骤表明,开发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是该地区民俗文化的碎片,民俗文化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中只是一种文化复制。民俗文化旅游所呈现的现象是对民俗文化生活的模拟,比如:鄂尔多斯市“康镇”草原丝路文化景区、成吉思汗陵周边牧家乐等项目,实际上失去了民俗的历史性和现实性。

3.民俗旅游活态传承对民族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无论形式如何,都存在着真实性发展与扭曲发展的矛盾。鄂尔多斯民俗文化旅游存在同样的问题,出现这样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对文化内涵挖掘的不够深刻。鄂尔多斯民俗文化旅游应该主抓蒙古族文化的精髓,从物质民俗文化与精神民俗文化入手,展示鄂尔多斯地区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气质。但现实中的景点普遍缺少展示蒙古族日常生活的真实体现,未能很好地把握蒙古族文化的精髓。“鄂尔多斯婚礼”“一代天骄·永远的成吉思汗”等民族歌舞表演几乎在各个景区都有演出,充斥着浓重的商业性,缺乏表演的艺术性,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单一而又雷同。民俗文化展示在日常生活中也变得面目全非,地域民俗文化旅游景点都是大同小异,旅游者寻求欣赏地域性的风俗民情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旅游的发展丧失了持续性。

4.民俗文化旅游中的管理意识亟需加强

民俗旅游的开发中,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一种扭曲原始文化的倾向出现,开发者盲目上一些有利可图但不属于民族文化的项目,这样做仅仅是为了迎合某些涉猎新奇的游客的需求,并没有把真正的民俗文化以活态传承的形式凸显,导致真实的民族文化的内涵被误读、扭曲。所以,这样的伪民俗的项目需要政府加大监管力度,管理意识亟需加强。

三、对策

鄂尔多斯地区具有十分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等。其民俗文化有着独特的精神体现,有着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下,应注重保持民俗文化的原生态,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合理优化配置,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异域文化的民俗旅游。

(一)开发精彩纷呈的物质民俗文化

依托鄂尔多斯地区现有的伊克敖包、成吉思汗陵,蒙古源流文化园区,“康镇”草原丝路文化景区等物质民俗景区,挖掘鄂尔多斯地区最独特、最有优势的项目,增加民俗旅游的吸引力。在全力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应将各种民俗文化和旅游点连接成一条直线,打造民俗文化原生态、旅游项目精彩纷呈、具有人文关怀的多功能民俗文化旅游区。

(二)挖掘精神民俗文化内涵,打造优势旅游文化项目

在选择旅游项目时,无需要求项目内容是全面的,每个地区应重点发展一个或几个旅游项目,确定项目的文化主线风格和清晰程度。依托“草原文化”“河套文化”“青铜文化”等文化资源,在传统的节日如“那达慕大会”,蒙古族祖先的祭祀仪式如“查干苏鲁克祭”等,按照发扬“蒙古马”精神,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搭建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旅游经济发展的桥梁,达成旅游经济视野下的精神民俗文化构建。

(三)体验蒙古族的日常生活

蒙古族独特的游牧文化体现出来的日常生活习俗是鄂尔多斯民俗文化中最具表现力的民俗文化资源。诸如蒙古包、勒勒车、马背放牧等,这些蒙古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以活态展示和游客体验相结合的方式,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少数民族风体验。另外,蒙古族特有的食物,比如羊肉,奶制品等,可以请游客共同动手制作、品尝;古老精致的饰品、器皿,要为游客展示制作过程等。将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资源加以挖掘、体验,创新民俗文化活态传承的体验,打造别具风格的民族旅游圣地。

(四)合理规划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还应当考虑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对每个旅游景点的规模和接待总人数都有一个合理的控制。接待设施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优化融资、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提高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文化品位。

(五)加强综合管理

首先,在一些景点,出现了缺乏严肃、合法的管理现象,因而,必须改进和完善各种法律法规。地方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经营单位要积极协调、沟通,避免出现利益竞争。其次,要保证旅游人力资源的供给基本適应旅游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的旅游从业人员的人才培养培训计划,整体上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再次, 各部门的人员设置需合理。

总之,鄂尔多斯民俗文化与旅游经济之间应该合理地搭建平台,在旅游经济视野的关照下传承与发展本地区民俗文化,使鄂尔多斯文化始终保持着文化自信,并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晓春.一个人的民间视野[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

[2]奎曾.草原文化与草原文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11).

[3]徐娟.内蒙古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4(3).

[4]秦兆祥.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产业转化[J].经济研究导刊,2011(6).

[5]刘祝.内蒙古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与对策[J].经济论坛,2012(6).

[6]刘野,李夕璨.浅析内蒙古民俗旅游的开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3).

作者简介:张帆(1987-),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人,硕士,鄂尔多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翟雪艳(1987-),女,汉族,山东省日照市人,硕士研究生,鄂尔多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旅游经济突破
论生态文明格局下江西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湘西州浦市古镇发展旅游经济的思考
我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蚌埠市智能旅游与人文环境多元化调研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