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话语逻辑语言双重视角的个案分析

2019-06-18 09:22段益民
关键词:游者妓女命题

段益民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东广州510990)

与现代逻辑不同,传统逻辑以自然语言为媒介,因此,形式上体现了和自然语言的融合。一般来说,传统逻辑的规则可以部分地满足句法和语义的对应原则和意义组合原则,其逻辑规则也更加贴近自然语言的生成,而且一般也没有繁杂艰深的数理系统。

但传统逻辑描绘的是人类普遍的思维规律,自然语言带有显著的民族特征,特别是自然语言具有传统逻辑不具备的语用、语境要素,所以话语从逻辑和语言两个视角进行分析会体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情况。[1]

一、双重视角的兼容性

双重视角的兼容性指从逻辑和语言两个不同的视角来分析,二者并没有矛盾,可以兼容性地解释,即从逻辑和语言两个不同的视角解释,结论都是一致的。

1.“老年人生日是不需要庆祝的,活一年少一年,有什么值得庆祝的?”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很片面,违反了辩证法。如某个人能活80岁,那么他从59岁到60岁,既是生命的损耗,又是生命的积累。从生命的损耗来看,他今后要少活一年;从生命的积累来看,他现在又多活了一年。同一事实有两种不同的结论,这就是悖论。悲观者看到生命的损耗,乐观者看到生命的积累。从生命的积累来看,生日是值得庆祝的。

图一

2.“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不曾偷”。这个有名的成语,背景材料十分简单。当我们对某事物缺乏深入了解而无法判断时,往往只能从概率出发。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此地无银三百两”是陈述句,其真实性只有两种可能:对或错。所以从概率的角度来看,别人看了这句话认为“此地有银三百两”的可能性是50%,“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可能性也是50%。但是,如果没写这句话,“此地有银三百两”的可能性就大大低于50%。因为从概率的角度来看,首先要判断此人是否有三百两银子,(是和否概率各50%)然后要判断银子是放在家里还是埋在外面,(家里和外面概率各变成25%)还要判断在外面埋在何处,假定有一百个地方,此地概率为0.25%。所以,他不写这句话,别人认为此地埋了300两银子的概率为0.25%。(现实中根本达不到这么高的概率)写了,则此地埋了300两银子的概率为50%。“隔壁阿二不曾偷”亦然。假如有100个邻居可能偷银子,阿二不写,被怀疑偷银子的概率是1%,写了变成50%。

语言的表述方式和表述目的有三种关系:第一种,语言表述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如一男子追求一心仪的女子,女子对此男子的态度是无可无不可,男子通过语言表白获得了女子的芳心。第二种,语言表述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也没有产生负面影响。如此男子表白后,该女子对此男子的态度依然是无可无不可。第三种,语言表述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产生了负面影响。如该男子表白后,女子对该男子的态度从无可无不可变成了坚决拒绝,第三种语言表白就是最愚蠢的。上述例子,两人不写“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不曾偷”,被怀疑“有银子”“偷银子”的概率很低,写了则很高;所以“写”是一种不打自招的愚蠢行为。

3.“大学生兼职好”“大学生兼职不好”。当前的大学辩论赛,由于举办者逻辑常识的缺乏,很多论题往往是反逻辑的,非理性的,如“大学生兼职好”“大学生兼职不好”等。

从对当关系的推理可以看出上述辩论的题目是不恰当的。对当关系推理有四个命题,分别是:

A:全称肯定命题:(所有)S都是P

E:全称否定命题:(所有)S都不是P

I:特称肯定命题:有的S是P

O:特称否定命题:有的S不是P

这四个命题之间有四种关系:

“反对关系”:可以同假,不能同真;即一个真,另一个必假;一个假,另一个真假不定。(A和E)

“下反对关系”:不能同假,可以同真;一个假,另一个真;一个真,另一个真假不定。(I和O)

“矛盾关系”:一真一假。(A和O;E和I)

差等关系(和此题无关,略。)

在“全称命题(所有的)”和“特称命题(有的)”中,只有全称命题的量项才可以省略。所以,从字面上看,“大学生兼职好”“大学生兼职不好”分别是全称肯定命题“(所有)S都是P”和全称否定命题“(所有)S都不是P”。因此,这两个命题都把大学生看成了一个整体,实际上,大学生是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这种论题会培养学生绝对化、片面性的观点,对学生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反对关系”可以同假,不能同真,实际上,“(所有)大学生兼职好”和“(所有)大学生兼职不好”这两个观点都是错误的;而且,这两个观点是非常容易被反驳的。因为你要证明“(所有)大学生兼职好”(A)要证明百分之百;而用和它矛盾对立的观点来反驳“有的大学生兼职不好”(O)只要证明百分之一。同样,你要证明“(所有)大学生兼职不好”(E)也要证明百分之百,而用和它矛盾对立的观点来反驳“有的大学生兼职好”(I)只要证明百分之一。

所以,这种难易差异不平等的辨论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这种辩论正确的论题是:“有的大学生兼职好”和“有的大学生兼职不好”,这两个是下反对关系,可以都对。当然,这两个论题一看就都对,失去了辩论的意义;所以,作为辩论题可以改为:“大学生兼职利多于弊”和“大学生兼职弊多于利”,这样,就避免了片面性,强调了两点论的辩证法。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用全称代特称。但作为一个应当以逻辑原理为基础的大学辩论赛不应当出现这种语言表述,所以此例不存在语言和逻辑的矛盾。

图二

4.一渔民和一哲学家在海里划船。哲学家问渔民:“你的爷爷死在哪里?”答曰:“海里。”“你的父亲死在哪里?”答曰:“海里。”哲学家说:“既然你的爷爷和父亲都死在海里,那你为什么还要出海呢?”渔民问哲学家:“你的爷爷死在哪里?”答曰:“床上。”“你的父亲死在哪里?”答曰:“床上。”渔民说:“既然你的爷爷和父亲都死在床上,那你为什么还要在床上睡觉呢?”

此例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渔民违反了充足理由律;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渔民强加因果。充足理由律强调事物间的因果联系,事物的状况(条件)导致事物的结果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必然导致(C),如:“因为张三从六十层楼顶上跳下来,所以他死了。”第二种是可能导致,但有条件(B),如:“失败是成功之母,你失败了,所以你会成功。”(第二种情况往往是因为一系列因果构成因果链,但话语者只强调最初的“因”和最后的“果”。如“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因果链是“失败——总结教训——再努力——成功(因果链可反复)”,但上述话语省略了中间的因果链,直接由“失败”跳到“成功”。)第三种是必然不导致(A),如:“因为马云长得丑,所以他发财了。”从C到A,有一个逐渐明显的概率。

如果话语表达事物的状况(条件)导致事物的结果是第三种状况,或是第二种状况(但既没有说出也没有隐含某种条件),就是违反充足理由律。

此例渔民违反了充足理由律,强加因果。因为“床”只是死亡的地点,不是死亡的原因,“床”和“死亡”的关系是“A”;而“海”既是死亡的地点,也是死亡的原因,“海”和“死亡”的关系是“B”。(因为“海”隐含着“死亡”的原因“翻船”等。)

图三

图四

二、双重视角的矛盾性

双重视角的矛盾性指某些话语从逻辑和语言的不同视角来解释结果并不一致。

5.你连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这句流行广泛的话从逻辑和语言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死’比‘活’更加可怕”从来没有得到证明。一则从现实情况来看,众多的自杀者认为“活”比“死”更加可怕;二则从调查的概率来看,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排在最恐惧事物的十位之后;三则从逻辑分析来看,并不能证明“‘死’比‘活’更加可怕”。

设时间有“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段,人的生活状况有“好”“坏”两种状况,对某些人而言,“活”和“死”的情况是:

活:过去:坏——现在:坏——将来:坏(“将来”“坏”的假设是从现在的状况和概率类推出来的,如一个身患绝症的残疾的穷人将来的状况从概率来说肯定是“坏”的。)

死:过去:不存在(因为过去没有“死”)——现在:可坏可好(现在用痛苦的方式死亡是“坏”的,用非痛苦的方式死亡是“好”的。)——将来:不知道,传统的解释有“天堂”“地狱”“轮回”等,总之,有各种可能。所以对某些人而言,“活”的将来是“坏”,“死”的将来是“不知道”。毫无疑问,有各种可能的“不知道”比“坏”更好一些。

“怕”在这句话中并不能证明“死”比“活”更坏,因为“怕”是一种心理情绪,不一定取决于客观现实。同一件事,有人害怕,有人不害怕,关键取决于这件事在这个人心中的认知。如有的女生非常害怕自己妆容丑陋,但既使妆容丑陋也不是一件特别严重的事。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这句话隐含的语义是“‘死’比‘活’更加可怕”,因为人类有“怕死”的基因,这种基因对人类的延续十分有利;而且,因为生命的非复现性,绝大多数人是怕死的,所以这句话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6.“善游者溺,善骑者坠”。这句话从逻辑学的角度和语言学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如果把“善游者”和“不善游者”进行比较,可以有“主动游”和“被动游”两种情况;也可以有“安全”和““不安全”两种环境。如果“死亡”用“×”表示;“可能死亡”用“?”表示;“不会死亡”用“!”表示,那么可以出现如下组合:

善游者:主动游+安全环境=!

主动游+不安全环境=?

被动游+安全环境=!

被动游+不安全环境=?

不善游者:主动游+安全环境=?

主动游+不安全环境=基本上不可能出现

被动游+安全环境=?

被动游+不安全环境=×

剔除同类结果,得:

善游者:!+!;不善游者:×,善游者“溺”的概率远低于不善游者。

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善游者溺”一则违反了矛盾律,因为“善游”和“溺”是矛盾的;二则违反了生活中的概率。(“善骑者坠”同)

但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两句话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语言表述为了简洁、强调等原因,经常用全称“所有的”代替特称“有的”,全称可以省略,特称不能省略。所以,这句话的准确意思是“有的善游者溺,有的善骑者坠”。但加上“有的”后,话语就不能表强调了。

另外,因为在“不安全环境”中“被动游”(如在大海里翻了船)是不能选择的,所以这句话强调的是“善游者”不能因为自己“善游”就主动地到不安全的环境中游泳,因为这才是“溺”的主要原因。

7.“这么大一个世界,你还找不到一个女朋友吗?”这句话从语言表述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世界很大,所以找到女朋友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而这句话经常用来规劝那些还没有找到女朋友的大龄男人。但如果把“这么大一个世界”作为“找到一个女朋友”的充分条件,则是非常荒谬的。

因为这个论题违反了同一律,混淆概念。作为找女朋友来说,我们面临的世界其实有两个:第一个是每个人都面临的客观世界(A),这个世界是显性的,对所有人都是相同的,如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有14亿人口。第二个是个人能够控制、支配、影响的世界(B),这个世界是隐性的,对每个人来说都可以不同,如美国总统可以控制、支配、影响的“世界”远远大于一个普通老百姓。找女朋友是一种互动性的匹配,而不是一种单向性的选择。A世界当然对找女朋友有影响,如在大的范围内选择余地较大;但找女朋友最关键的因素是B世界,综合条件极佳的男性比综合条件极差的男性选择范围大得多,也就是说,两人的“世界”大小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此例用显性的A世界替代,混淆了隐性的B世界。

8.“大学生”“妓女”的双重效应。一西方记者和古巴主席卡斯罗特对话:

西方记者:你们古巴连大学生都是妓女。

卡斯罗特:不对,你应当说,你们古巴连妓女都是大学生。

此例运用了换位法:大学生是妓女。——妓女是大学生。

换位法是传统逻辑的直接推理,通过交换前提中主、谓项的位置而推出结论。换位法的三种形式换位前后语义都是等值的。如:

SAP→PIS所有的男人都是人。——有些人是男人。

SEP→PES所有大学生都不是中学生。——所有中学生都不是大学生。

SIP→PIS有的男人是高个子。——有的高个子是男人。

传统逻辑是不关注语用的,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西方记者和卡斯罗特在语用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大学生”和“妓女”二者是交叉关系而非同一关系,从严格的逻辑意义来看,实际情况应当是:

SIP→PIS有的大学生是妓女。——有的妓女是大学生。

如果用这种语言形式换位,前后是没有语用差别的。但语言表达中经常用全称替代特称以达到强调的效果,两人的句式“连……都”中的“都”既可表语气也可表范围,所以,“连……都”句式、换位、全称代特称收到了语用强调的综合效用。“大学生”和“妓女”处于不同的社会层次,具有不同的社会评价。西方记者用“都”把“大学生”降低到“妓女”的层次,卡斯罗特用“都”把“妓女”提升到“大学生”的层次,所以卡斯罗特的话十分机智。

三、结论

一般而言,由于逻辑系统和语言系统的交叉性特征,逻辑要研究人类的思维规律,外延十分广泛,因而内涵较为简单。语言是民族的交际工具,有语形、语义两种组合要素,有语境、语用两种交际要素,因而十分复杂。语言和逻辑之间具有三种联系:首先,从信息的容量来看,语言蕴含的信息对逻辑蕴含的信息具有包容性。逻辑蕴含的信息简单而直接,但语言由于语境和语用,蕴含的信息多于逻辑蕴含的信息。其次,语言蕴含的信息对逻辑蕴含的信息具有多义性,同一种语言形式可能蕴含着多种逻辑意义,如岐义句。再次,语言表述的信息对逻辑表述的信息具有偏离性。语言由于语境、语用的原因,某些语言形式不能完全对应相应的逻辑形式。[2]

逻辑要考虑语言和人类感知,这样才能强化其实用性,如:“如果2+2=5,那么雪是白的。”这句话从逻辑的角度看是正确的假言命题,即:前件假,后件假,命题真。但这种命题不符合人类的现实认知和思维表达,所以是没有意义的。又如:

“如果长江倒流,那么我就嫁给你。”

这个假言命题隐含着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

“如果长江倒流,那么我就嫁给你。长江不会倒流,所以我不会嫁给你。”

推理形式是:如果P,那么q,非P,所以非q。

从逻辑学上讲,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从否定前件到否定后件”是一个无效推理,但由于语言“习非成是,约定俗成”的原因,“否定前件就否定后件”这种推理有时却是有效的。

语言内涵大于逻辑,符合逻辑的肯定符合语言,但可能比较简单;但从语用角度来看,某些句子字面上不符合逻辑却是正确的表达。如:这个男人是个畜牲!(这个S是P)

这个单称肯定命题,从逻辑视角来看违反了同一律,“S”和“P”不属于同一生物范畴。

但从语言视角来看,“男人”指生物学角度的“男人”,“畜牲”是运用比喻手法强调这个男人的社会学特征具有动物(贬义)的特点,因而从语言视角来看是力度很强表述合格的句子。[3]

分析话语时,语言逻辑能兼容的可以统一分析,不能兼容的分别分析。具体的分析要注意三点:

首先,要重视逻辑学在语言中的价值和功能。一般来说,日常生活中的话语必须符合逻辑规则。

其次,要理解传统逻辑的局限性。传统逻辑是二值逻辑,只有“真”和“假”两种可能,但现实中很多客观事物和语言现象都具有连续性和模糊性。

再次,要妥善处理二者的关系,从逻辑和语言的双重视角对语言进行多元解释。要全面否定的,是既不符合逻辑规则也不符合语言规则的。如:狗喜欢吃肉,你喜欢吃肉,所以你是狗。(中项不周延)

要特别重视不能用相对僵化的逻辑形式来否定千变万化的语用现象。[4]

社会现实对逻辑思维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因此,研究逻辑和语言的双重视角和表述方式,对于提高理性思维和语言表述都有重大的意义。

猜你喜欢
游者妓女命题
王新开
以拉萨为目的地的川藏线骑游者消费行为特征研究※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茶花女
受到皇帝褒奖的妓女将军
COME IN
左翼电影中的“妓女”形象研究
初游者与重游者差异的系统比较*——以海南国际旅游岛为例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