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院系“王牌军团”》系列报道之五中南政法:恢复最晚但更名最易的“法学翘楚”

2019-06-20 06:14侯兆晓
民主与法制 2019年21期
关键词:财经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

本社记者 侯兆晓

说起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渊源,还是十年前的两次采访。

一次是关于高校基建腐败的事,一次是为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起草乡规民约的事。记得当年采访的是范忠信教授和武乾教授。范教授敢于据理直言,有博学坦荡君子之风,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文明理 厚德济世”的校训颇为契合。与两位教授在校外的餐馆小酌后,我便坐了绿皮车去了诸暨,一别便是十年。后来,听说范教授去了杭州的一所大学,但当年的采访过程仿佛就在昨天。

“从战争走向胜利,从黄河走到长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路艰辛,风雨兼程。肇始中原筚路蓝缕,七秩风雨桃李芬芳。

校史:小平同志与中南大的渊源

邓小平同志是中南大的创建人之一。中南大的前身中原大学是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后期,经中共中央批准并由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亲自创办的一所“抗大”式学校。

1948年的中原解放区,处于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既是解放战争南线的主要战场,又是“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前进基地,还是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重要后方。建设和巩固不断扩大的中原解放区,急需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和干部,培养人才成为当时的紧迫任务。在这种情势下,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邓小平等领导毅然决定在中原地区抓紧创办一所大学,并定名为中原大学,中原大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中原大学经历了1948~1953年这五年,五年内,创建、发展、蜕变,中原大学也成了中国法学界著名的“五院四系”高校之一。

>>1988年5月,邓小平同志为中南财经大学题写校名。 作者供图

1948年7月10日,中原大学筹委会成立,陈毅担任筹委会主任。8月2日,在中原军区召开的“八一”纪念大会上,刘伯承司令员宣布中原大学正式成立。10月,中原大学第一届校领导班子正式组建,范文澜任校长,潘梓年任副校长,孟夫唐任教务长。

1949年,中原大学迁往武汉办学,其主要系科成为今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前身和华中师范大学的主要基础。1950年,中原大学先后建立起文艺学院、教育学院、财经学院和政治学院(后扩建为政法学院)。

1953年,遵照中南地区的院系调整安排,中原大学校名被取消,以中原大学财经学院为基础,集国立中山大学、国立湖南大学、国立南昌大学、国立广西大学、私立中华大学、私立南华大学以及上海财经学院国民经济计划专业等一批高等院校财经学科,成立中南财经学院,是当时国家按区域以大区命名并重点部署的中国四大财经院校之一,直属高等教育部领导;同时,以中原大学政法学院为主体,合并国立中山大学、国立湖南大学、国立广西大学的政治系和法律系,组建中南政法学院,直属司法部领导,是当时中国法学界著名的“五院四系”高校之一。

然而,1958~1978年的20年间,学校的发展一波三折,并非一帆风顺,并一度由大学降格为专科学校。1958年7月,教育部和司法部分别将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中南政法干部学校移交湖北省管理,湖北省将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中南政法干部学校、武汉大学法律系合并组建湖北大学,成为当时湖北省两所以“大学”命名的高校之一。

在极左错误路线的严重干扰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下,教育事业遭到严重摧残。在当时,北京被撤销停办的学校14所,中国人民大学首当其冲,而湖北大学的性质与其极为相似,所以湖北大学在1969年冬天也面临被撤销的局面。

1971年12月,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顶住压力,将湖北大学撤销政法专业,保留财经专业,改名为湖北财经专科学校,成为全国原有18所财经院校仅存的“两所”(辽宁财院、湖北财专)之一。

1978年,湖北财经专科学校更名为湖北财经学院,并成为首批恢复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高校之一。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湖北财经学院由财政部领导,学院成为一所多学科、综合性高等财经院校。

1984年12月,以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为基础,恢复重建中南政法学院,由司法部领导。1985年9月,财政部下发“关于部属三所财经院校改变名称的批复”,湖北财经学院改名为中南财经大学。

1988年5月11日,时值中南财经大学40周年校庆之际,邓小平同志欣然提笔题写了“中南财经大学”校名,他深情地边写边说:“我知道这个学校,我知道这个学校!”这也是小平同志鲜有的为院校题写校名。1988年,改革开放正处于闯关的关键阶段,邓小平同志为中南财经大学题写校名,既怀有对中南大的感情,也寄托了他对财经政法人才的希望,对财经人才在经济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期望,表明了对财经政法人才培养的重视和希望。

2000年2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的方案,中南财经大学与中南政法学院共同组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直属国家教育部领导。2000年5月26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正式组建。

虽在“五院”之中恢复最晚,但更名“大学”最易,甚至可以说,她根本就没有经受过为把“学院”变为“大学”那样的奋斗经历。2000年2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方案,中南政法学院与中南财经大学合并,组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后发先至,她不仅是“五院”中第三个变为“大学”的政法学院,而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直接归教育部直属。

校长:那些为中南大播下火种的人

已经走过71年风雨历程的中南大有过很多任校长,他们都为中南大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令人难忘的仍是建校初期那些播撒火种的人。

1949~1951年在任的范文澜可以说是“奠定了中原精神的基础”。

范文澜是浙江绍兴人,著名历史学家,中原大学首任校长。全国解放后,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并负责中国史学会实际领导工作。曾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等职。

1948年8月,中共中央任命范文澜为中原大学校长,他为中原大学两周年所写纪念文章中,曾提出“新型大学是适应革命需要而创办的,它不拘泥于一般的学校形式,也不硬性规定院系课程与学习期限,在学以致用的原则下,活泼泼地创造着各种方法”。他祝愿学校“在现有基础上,加速地充实并提高”,“建立起一个新型的正规大学”,可以说奠定了中原精神的基础。

1952~1953年,潘梓年可以说是“播撒火种的人”。

潘梓年是江苏宜兴人,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中原大学首任副校长、第二任校长。

1948年10月,中共中央任命潘梓年为中原大学副校长。正是由于潘梓年副校长的到任,中原大学的领导核心迅速地建立起来,学校的创建工作步入正轨,有条不紊地全面展开。

建校伊始,白手起家,办学环境极其简陋,潘梓年带领全校师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展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他还担任几门政治理论课的主讲,以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底和20多年来的革命经历,把政治理论课讲得既深入浅出,又新鲜活泼,使学员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政治觉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革命人生观的教育。所以,学员们常说,潘校长像团火,走到哪里哪里就燃烧。

>>九孔桥 资料图

作为创办《新华日报》的老报人,他积极筹办校报校刊《中大生活》和《改造》,还专门在《改造》创刊号上撰写了《中原大学是这样一所大学》一文,全面论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

他指出:“中原大学,是适应目前的要求来办的一所大学。目前中原人民最大、最高、最迫切的需要,是把革命进行到底和迅速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原……”

在潘梓年的领导下,学校走向正规化道路,为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干部,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积累了经验。

校友:那些中南大校史上最亮的星

好多大学之所以能成为名校,一是因为有名师,二是因为有好学生。二者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建校以来,中南大先后为国家培养各层次、各类型学生累计30余万人,毕业生水平和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一大批毕业生秉承“博文明理、厚德济世”的校训,已经成长为引领时代潮流的政界精英、商界骄子和学术巨擘。

中南大校友以经、法、管三大学科为主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为国家的战略研究、经济建设、法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钱运录等杰出校友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建设不懈付出、深受好评;张卓元等杰出校友,以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功底、严谨的治学,成为学校在财经、法律等学术领域一张张闪亮的名片;董明珠等杰出校友,以卓越进取、锐意改革的精神,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彭光敏等道德楷模,用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为我们诠释了崇高的道德力量。

曾经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习过的人有很多,我们简单地列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学者——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法学会民法研究会会长;黄进,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著名法学家;张明楷,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刑法学家;张卓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著名经济学家;樊丽明,山东大学校长,著名财政学家;王锡锌,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宪法行政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1977年招收法律专业学生的大学是三个:北大、吉大、湖北财经学院。北大招了83个法学生,吉大56个,湖北财经学院50个,所以1977年全国一共招了189个法学专业学生。有的改革开放法学教育史中,只讲北大、吉大在1977年恢复了法学教育,是不全面、不准确的,其实还有湖北财经学院。湖北财经学院就是现在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前身。而黄进就是当年湖北财经学院50个法学生中的一员。

刚刚从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岗位上卸任的黄进,考入湖北财经学院学习法律主要是因为受了马克思和列宁的影响。“那时候湖北财经学院有很多专业,如基本建设、国民经济计划、哲学、政治经济学,报志愿时法律也是放在比较后的位置,但是恰恰被选到法律系。作为77级的法学生,我觉得还是很幸运的。我当时为什么报了法律专业呢?因为我看过关于马克思和列宁的介绍,他们开始上大学都是学法律的,马克思最早是在波恩大学学习法律。”

“2018中国大学毕业生质量排行榜100强”:排名57;“2018中国大学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校友排行榜100强”:排名30;“2018中国最具财富创造力大学排行榜100强”:排名41;“2018中国大学富豪校友排行榜100强”:排名23;“2018中国大学杰出政要校友排行榜100强”:排名24。这一串数字或多或少能说明中南大教学中对综合素质的严格要求。

校园:人文精神和法治梦想起源的地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有两个校区,南湖校区位于风景秀丽的南湖水畔,首义校区位于历史悠久的黄鹤楼下。

中南大组建不久,记者曾经在该校的南湖校区采访,丝毫没有“新得发愣”的感觉,感受更多的是浓厚的人文气息。

有趣的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教学楼多以“文”字开头,再配以一个带“水”部的字,以楼名体现楼的功用。如“文治楼”为法学院和公安学院,寓意法治;“文溯楼”为校史馆、法律文化研究院所在,与史有关,故称为“溯”等。据悉,“文”字楼的灵感来自《四库全书》的藏书阁名,“文”字开头,既寓意该校学科特色,也希望借此营造学校的人文氛围。

大部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国际交流生都就读于南湖校区。学校占地2800余亩,建筑面积110万余平方米,是全国最早开通校园网络的百所高校之一。

学校基础设施完善,办学条件优良,下设19个学院。图书馆拥有图文藏书854万余册,其中纸质书刊336万余册、电子书刊506万余册,为中国同类书刊储量第一。会堂可与专业剧场媲美,单元式学生公寓接连耸立;学校运动场曾作为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主会场和主赛场,又曾作为全国足球甲级联赛赛场,学校新运动场曾作为亚洲第二届大学生足球锦标赛主赛场(2009年);校园内绿树掩映、湖光潋滟,景色优美。

学校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实现环境育人全方位浸润。校园环境优美,具有浓郁的中南大特色。学校楼宇命名为文波、文澜、文泰、文津、文泽、文润等,一律带“文”字,且都带“水”,体现出以文为宗、以水为派的特点。例如,文泰楼内设三个模拟法庭,该名字是希望法学类的学生将来执法如泰山。

同时,楼内立有中国教师的祖师爷孔子的雕像,而孔子来自泰山脚下,故“文泰”也有让师生永远尊敬孔子这位教育界泰斗的意思。

“文”字既表明学校的文化教育单位性质,也表明学校是一所人文社科类大学,体现学校的学科性质;也希望学生有文气、做文人,具备人文精神。楼名次字都带水,主要原因是考虑到学校是培育人才的园地,教师是培育人才的园丁,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同时也因为学校临水而居,“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依山傍水,见仁见智。

学校所有教学楼在武汉高校率先安装了冷暖空调并提供免费饮用开水,在尊重学生需求的理念下建立“学生专门委员会”接受学生提案。

学校建筑命名上,首义校区和南湖校区的办公楼分别命名为中南楼和中原楼,以纪念校史上的重要阶段。其他建筑物命名多为以文字开头,象征文科大学,第二字取与水有关的字,表明校韵像水一样深远。此外,各地校友捐建的人文景点也遍布在校园。建筑特点上,学校在武汉7所211工程高校中有着“小桥流水美江南”的美称。

校果:国家精神与奉献情怀培育的摇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直坚持科学研究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导向功能、研究工作的咨政功能以及师资队伍的服务功能。

学校科学研究工作确立了“顶天立地”(即基础研究追求高深、应用研究贴近实际)的发展战略,牢固树立起“立足湖北、面向全国、特色鲜明、主动服务”的思想,发挥学科优势,全力缔造财经政法领域思想库,努力打造“中部崛起”的智力服务品牌,形成了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法治建设、经济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持的格局。

就师资力量而言,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截至目前,共有教职工2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总数1500余人,教师中教授280余人、副教授570余人、博士生导师200余人,重视教师广博的知识体系,先后聘任“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名、“长江学者青年学者”两名、湖北省“楚天学者”22名,校聘海内外“文澜学者”讲座教授30名,两名获评“文澜学者”资深教授,12人获评“文澜学者”特聘教授,75人获评“文澜青年学者”。

重视教师的“问学之道”、中南大经济学院副院长李小平教授则坚守“德、勤、识、量”的问学之道,他常说,做学问如做人,需要德、勤、识、量等全面发展。重视教师国家情怀与奉献精神。在中南大,有一群时刻践行着爱国奋斗精神的教师们,他们在援藏援疆、“三区”支教、教育扶贫等工作中,谱写着一个个爱国奋斗故事。面对家人的不理解,他们带着对家人的牵挂,践行“舍小家为大家”的理念;面对援疆工作的困难,他们坚信是困难亦是责任。

就学生培养而言,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0000余人、硕士研究生8000余人、博士研究生13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3500余人,每年接收来华留学生500余人次。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素养与团队精神。

2016年12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中国智库索引发布的“211”高校智库MRPA测评综合分排序中,以100分荣获第一名。中南大现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111”创新引智基地、两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委智库、8个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以及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联合组建的行业研究基地等20多个高水平学术平台。

近年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基本稳定在全国高校前列,财经、政法类高校第一的位次。

近10年,学校教师共承担完成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共计1100余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教育部门重大攻关科研项目共560余项,教育部、财政部、司法部和科技部及其他省部级科研课题共620余项,共取得科研成果13000余项,其中专著800余部、编著及教材800余部、论文11000余篇。

尤其是2013年获得代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最高水平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9项,斩获该奖项全部等次和类型,体现了学校在人文社科领域一流的科研实力。

校训“博文明理厚德济世”,其意为:“知识渊博 缜密思维 识高才优 求真去伪,守身崇德 人格完备 报国为民服务社会。”

校规:既要规训自我又要规划未来

这里的“校规”既包括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校训,又包括中南大未来的发展规划。

校徽中间图案实体部分为“人”字,虚体部分为“文”字,表示学校人文社科类大学的性质。人形还表示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张开双臂以示开放办学,迈开双腿以示稳步发展。中间图案为一奋发向上的箭头,冲破内圈,表示“冲出中国、走向世界”,代表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人文社科类大学的奋斗目标。上半圈为邓小平题写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名(“政法”两字为集字)。下半圈为校名英文,代表学校面向世界、建设国际知名人文社科类大学的奋斗目标。

校训“博文明理厚德济世”,其意为:“知识渊博 缜密思维 识高才优 求真去伪,守身崇德 人格完备 报国为民服务社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始终秉承的办学精神是“砥砺德行、守望正义、崇尚创新、止于至善”。在2018年的时光帷幕缓缓落下之际,中南大总结道:“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纵观世界,一所伟大的大学,都是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与共、在服务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

回望已经过去的2018年,中南大从“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到“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欢庆建校70周年的硕果荣光,“铭初心 谋发展 铸一流”的心声与期待,坚定了所有中南大人共谋学校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所有过往,皆为序章。未来的时间才真正属于中南大,一个好的未来规划,是学校继续坚守办学精神,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础与动力。

2019年,对中南大来说,是打好“双一流”建设攻坚战的关键之年。在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环境之下,如何有效地科学规划学科发展,进一步推进经法管深度融合,增强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特色学科水平,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创建一流行业特色大学,已成为中南大当前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双一流”建设需要中南大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踏石留印地步步向前,耕耘不止。在学科建设方面,仍需要不断地强优势,包括理论经济学学科的特色与优势,法学学科建设优势等;需要补短板,注意二级学科师资队伍齐全,但领军人才不够,有特色并处于国内前列的研究领域不多的短板;注意各二级学科之间缺乏交叉、融通及合作研究的短板;需要坚持建一流。

中南大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要持续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牢牢抓住巡视整改这个重大的政治机遇和重大的推进改革发展机遇,推动“双一流”加快建设、特色建设、高质量建设,为中南大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多年来坚持立德树人,博文明理、厚德济世,一代代中南大人和衷共济、乘风破浪,手执奋进之笔,共续一流篇章。

猜你喜欢
财经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
天一漫画
天一漫画
高校互派教师开课
Research on the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Funds for Supporting Agri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ergy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Sex: Review of Sex, Covert Prestige and Linguistic Change in the Urban British English of Norwich
An investigation of teachers’ perceptions and practices of CLT with regard to learners’ inter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classrooms
Quotation Strategy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稿约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中南联席会议召开2014年度秘书长扩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