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传承?谁主沉浮

2019-06-22 14:43董亚芳
名家名作 2019年3期
关键词:紫砂壶紫砂艺人

中国紫砂源远流长,传承有续,其艺术风格在紫砂历史的演变、发展中,积累形成了一整套丰富和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因紫砂艺人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个人情愫不同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审美样式和制壶技法,构建了一座又一座的艺术巅峰。在紫砂壶百年的文化历史中,名家大师层出不穷,他们为紫砂艺术涂上了绚丽的色彩,令紫砂壶新颖灵动,富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为紫砂文化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紫砂艺人在不断去粗取精的过程中创新和改进,创作出了更多的新式壶形,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种种的努力和付出,使得紫砂艺术不断进步,更使得紫砂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流芳百世。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品,品种繁多,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紫砂艺术的创作方向也随之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紫砂作品也从工艺品走向艺术品,我们的紫砂创作也越发变得富有魅力。

紫砂的特点就是造型各异、变幻莫测、美轮美奂。紫砂艺人在追随前辈和大师脚步的同时,更加注重将紫砂文化继续发扬下去,使其流芳百世,永葆生机。因此说,现今的紫砂艺人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紫砂造型的“创新”上,只有推陈出新,不断创造出新的紫砂艺术,紫砂的发展之路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紫砂的线面间的关系,是表现紫砂器具尤为重要的方面。在造型上往往直中带曲、曲中有直、刚中见柔,其间变化不一而足。有些壶外表硬朗,气质突出,阳刚而挺拔。壶的神韵,从线性的表现中体现出紫砂器具的造型之美,形成其特色。

紫砂壶的形态,主要指的是其造型形态带来的力感美。紫砂泥料具有极佳可塑性,艺术表现形式丰富,拥有独特成型手法,这也是对艺人工艺水准和艺术性的一种考量,由此我们也可以从方器艺术中感受到紫砂的无限魅力。

“百年传承”透着古色古香的韵味,古铜色的光泽煞是难得,被作者打磨得一尘不染,想不与阳光亲密都难。这是一抔深藏多年的原矿好泥,经过精挑细选,才有了“百年传承”的筋骨。合上壶盖,里面氤氲着怎样的气息;轻启壶盖,壶里壶外又将荡漾怎样的情怀。想来,“百年传承”是需要用心来品味的,走入其中,然后凝神、闭目,追索一缕青烟。

“百年传承”于造型而言可谓赏心悦目。在垂直空间里,尽情展示出一把壶的魅力,身姿丰腴而柔美,曲线优美。提梁高挺纤细,像衣袂,舞动在风中。壶钮造型,可谓独具风格,似乎完全摆脱了传统形制,既似天地方圆,又似“百”字,寓意深厚。于内蕴而言,风情万种。古铜色泽,珠圆玉润的砂质,飘逸的提梁,留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点缀出一把壶的无限内蕴。于技术难度而言,堪称一绝。如此惟妙惟肖的造型,已是深得功力,无论是泥料、设计、火候,每一丝毫之处,都极为审慎。

紫砂壶扮演着中国文化精神绵延的媒介角色,是表达社会共识的形式符号,也形成了紫砂壶特有的本質语系,人们在欣赏和鉴别一把紫砂壶的艺术水准时常常把壶中的意境作为其重要的衡量标准。茶壶是一个既具体又抽象的东西,具体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品茗的器具,而抽象在于紫砂人把自身的思想赋予紫砂壶上,人们通过一把壶,就能看懂一个人,这也就是紫砂壶的妙不可言之处。

紫砂艺术是一门中国古老传统的艺术,紫砂艺术家通过一把紫砂壶来表现自己内心中的所思所想。因此,作为紫砂艺术百年传承者,有必要把对紫砂艺术的虔诚化作一把“百年传承”壶,用来表达内心所思所想。

观历史,纵横捭阖,百年传承。问天下,风云乍起,谁主沉浮?“无酒陌上醉闲时,且将春色煮茶香。”案上摆着一把茶壶默默飘散着茶香,茶与壶共生,意境和谐,淡淡生香。真正的艺术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同时更应该能融入人心,融入生活,这才是艺术的真谛。这是紫砂壶的使命,也是紫砂壶的精髓。

董亚芳简介:

董亚芳,江苏省陶艺名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高级职称评委,江苏省陶瓷实训基地实践操作论文指导和答辩老师,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民盟中央美院宜兴分院副院长,中国收藏家协会紫砂艺术收藏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无锡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宜兴市十佳职工楷模、宜兴市三八红旗手。

出生在紫砂工艺的发祥地——蜀山,中学毕业后随母学习制陶技术。至今从事紫砂陶设计制作工作已36个春秋。先后拜研究员级高级工艺师鲍利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何道洪为师。1983年受江苏如皋艺术陶瓷厂之邀,担任技术辅导,1984年又赴山西平定艺术陶瓷厂做技术辅导工作。2006年创办了“董亚芳紫砂艺术馆”,2012年参加江苏轻工业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紫砂高级研修班”并进入景德镇陶瓷大学等学习深造,曾多次到美国、英国、阿联酋、埃及、俄罗斯等国家进行陶瓷艺术交流、表演,作品《百年传承》《金猴献瑞》《金鸡瑞年》《聚圆壶》等在国外展出。有多件作品被各地博物馆收藏。

猜你喜欢
紫砂壶紫砂艺人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乐在紫砂壶
朝三暮四
浅谈宜兴紫砂艺术创作
泡壶
艺人指数Top10
购买紫砂壶4忌
花灯艺人
猴子杀鸡
《读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