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临此处品墨香

2019-06-22 14:43贾辽源
名家名作 2019年3期
关键词:临帖书法

贾辽源

山西师范大学正门十字路口东南一个不起眼的角楼,进侧门,楼梯被书法作品和一群孩子的笑脸环绕着。盘旋而上,曲径通幽,开朗处便是花木“禅房”。两扇老门板拼接的桌面,四根枯木支撑的桌腿;磨盘,瓦当,葫芦,马灯,花盆古意,绿萝苍翠;迎面一副金字墨联:“紫竹林中观自在,莲花座上现如来”,好一派隐士风度!一窗之隔,都市嘈杂,凡尘万千,倏然遁迹,不由你就会端茶品茗,回归自然。

“双骥堂”在此,杨冯虎的世界便由此展开。

不管冯虎是否认可,对众多读者来说,2014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书画百杰作品集·杨冯虎》的出版应当是对他书法求索的阶段性总结,预示着他思想观念、写作技法、作品风格的转变和提升。在此之前,他的书法多有朴涩,甚而凝拙。朴涩,就是质朴得纯粹,把自己的心肺掏出来示人;凝拙,就是率真,有生涩感。他全力坚守这种风格,以至于几乎独一无二。石涛曾言:书画非小道,诗人形似耳,出笔混沌开,入拙聪明死。冯虎的聪明就在于极善揣摩古人。过去,他似乎更多地偏爱隶书,汉魏碑帖的高古雄强赋予他奇峻洒脱、如临渊崖的艺术风格。“翻书香染指,舞墨韵传神”,你能感受到北方凛冽雪封的大地,山峦静默,万踪隐迹,崔巍耸天的岩壁间,干枝弄舞,旁逸斜出,傲雪刚劲却又情趣顽皮。他追求线条的波动,刻意展示残破的剥落感,借此给每一个汉字注入这个民族千年的不安和跌宕,仿佛破庙里的一根蜡烛,摇摇晃晃,将息将倒,却又顽强坚韧,光耀人间。品读他的行书,似乎每一幅作品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就像一个好演员,一上台就是那个人物,一招一式,形神兼备。冯虎行书隐藏着摩崖的质感,仿佛一个历史老人把酒临风,喋喋不休地述说繁缛的家史。张弛疏密在用墨的燥润间自然展现,气脉呼应在运笔的疾缓里穿插濡染。

冯虎书法风格的形成同诸多书家一样,天赋和勤奋是其关键。年少时极喜绘画,画伟人像,摹连环画,细致观察,准确下笔,无不生于天然。十八九岁入伍绘制幻灯片,描摹部队好人好事,让他很快走上绘画道路。转入书法源于一次意想不到的惭愧。当地举办的一个书画展上,一位颇有名气的大家对他的画作极是喜爱,但话锋一转,说对题款的书法实在不敢恭维,画留下,让他回去要好好写字。冯虎脸发烧,心羞愧,从此作画不敢贸然题款,总是先想好几个字,遍寻名人大家字帖一遍遍临摹,直到有了把握,才敢战战兢兢落款。如此这般,临字的时间总是远远多于绘画,干脆就用书法参展,不成想,偶然得到一个优秀奖,就此燃起心中火焰,钻研书法,绵延至今。

虽说起步较晚,但杨冯虎农村孩子清苦的出身给了他勤奋的习性。临池宜长,读帖宜博。他遍览名家书帖,根据自己的喜好潜心临摹,沉溺于斯,乐此不疲。20世纪80年代末,他参加临汾地方书展拔得头筹,布展现场幸识书法大家樊习一,嗣后拜师入门,步入殿堂,寒门孝子,喜逢贵人。老师说,踏踏实实临帖,少创作,不会吃亏。时至今日,年逾八十的老师罹患眼疾,依然坚持收藏刊登书法作品的报纸杂志,每日临摹不辍,并把感悟用小楷写在旁边,俨然一幅幅精美作品。这对冯虎的艺术追求有着极大的引导激励作用。中国书法界素有碑帖之争,民国初期康有为作《广艺舟双楫》提出“魏碑无不美者”,从理论上将碑派书法推上了足以抗衡甚或以绝对优势压倒帖学的地位。杨冯虎显然偏向碑学,但他也不放过名帖。他坚持靠近古人,拥抱石刻却又兼收并蓄,以碑入帖,以帖融碑,过了汉隶关,再从民间寻找趣味。《张迁碑》《石门颂》,八大山人、颜真卿,乃至钟鼎简牍,一一涉猎,均有取法。他临帖,不仅形似,更求神交,悉心体味古人心境,揣摩碑帖雄强气韵。他临摹颜真卿《争座位帖》,以6米巨幅呈现,以假乱真,神似真迹。山西省书协举办首届临帖大展,他报送《祭侄文稿》。因为没有合适的纸张,随手抽用了两张毛边纸,竟然获得大奖。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临帖要像,但在这个千百年颠扑不破的道理面前,无疑更需要无数的理念和偏方。100%的书法爱好者无不常年临帖,可往往90%的人自学一辈子都难以入门,同样的努力,结果迥异,何以如此?冯虎一语道破:临帖不得法也!

为书之道,关乎性情,通乎造化。杨冯虎虽是彪形大汉,但心思缜密。饭桌上豪气冲天,坐下来静如处子,绵善温婉。他非常善于体察或者说喜欢古人书写时倾注的那份情愫,尤其钟情于类似颜真卿哭侄的悲愤无奈,更能深深体味朱耷的哭笑人生和悲凉情怀。他书写的时候常常体悟到一種感觉:心到了,笔下就有不同的处理,结构,线与线的转折,写着写着也就运用自如,形成风格了。近年来,他的书法呈现变化态势,比如,隶书寻求金文的简约,描摹古人的动态;行书愈加酣畅,苍劲灵动。过去苍茫跌宕,大起大落,取法刁钻,结字左右起伏,宛如飞天抖肩,长袖待舒,似乎要显示他人生追求的急迫与不甘。可现在,倏然释怀,一切都看得开,放得下,沉稳静穆,悠然豁达。“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谷米调得清和味,慈云飞舞妙天香”。他这个年龄,已经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尽览沧桑,阅遍悲凉,自然书如其人,人如其字,盖气质使然。

今天的冯虎更喜欢独自静坐,清茶一杯,幽兰吐香。庙堂梵音,古筝悠扬,半部论语,家训盈胸,忽然一个音符,一个字词,说不定就会触动他的创作欲望。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这些不经意的感触,如何才能让作品打动自己,打动别人,这是他要琢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章法上,他追求一种传统经典与现代品位互融互通的美学要求,毕竟作品是呈献给今天的读者,更多作品的欣赏者恐怕并非书家或专业人士,因此他的每一幅作品都要在格局上呈现一种装饰之美。膜拜传统和迎合当代并不矛盾,他既遵循书法之道,从线与墨的表达中凸显书法之美,又要在古雅里翻卷出时代的浪花。一篇作品,或行或楷,或隶或草,都要精心布排;用墨浓淡焦润,定有对比。这种对章法独具匠心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又展示了他个人超乎书外的几多才情。话说回来,在当下,这也是作品最后呈现的必要形式。内容与形式的贴合是作品呈现的关键。袁枚在《随园诗话》里提出“忘足,履之适,忘韵,诗之适”。书法艺术同理,只有把技法、笔墨等工具性、套路性、形式性的东西适度地、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中,自然就会产生最好的表达,获得最佳的效果,创造出完美的审美形象。

书法艺术对杨冯虎来说既是成就人生、修身养性的法宝又是安身立命之所在。近几年,他一直致力于书法艺术的普及教育,可谓教学相长,桃李天下。他始终强调取法古人,胸怀石刻。示范教学,总让学生细心观察笔锋细微的动态、抖动、转承、顿挫以及运笔的力量所在;品评作业,他坚持求真务实,绝不刻意奉承。跟他学过书法的孩子们屡屡获奖,老同志弃俗守正。冯虎的真实坚守、倔强追求一如他的书法:刚强有韧,不失气节!

杨冯虎喜欢骏马昂扬向上、奔腾洒脱的精神气质,他的名字里也有一个“马”字,由是,宅号“双骥堂”。且临此处,墨香,禅意,古韵,文气,深沉如秋,浑然兼有。

杨冯虎简介:

杨冯虎,中国书法家协会注册高级书法教师,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特聘书画家,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书画院书法家,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  临汾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临汾市尧都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临汾市老年大学书法教师。

书法作品获“华夏之奖”中国书画艺术交流大展赛铜奖;“金九福”杯全国书画电视大赛三等奖;世界书画名家作品交流展铜奖。作品入展中国文联中国近现代书画展,山西省第六届、第七届书法篆刻展等重要赛事。

猜你喜欢
临帖书法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孙过庭《书谱》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孙过庭《书谱》
我习书谱 临之有法
诗书画苑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法等
少年书法评级命题(1~8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