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魅力

2019-06-23 13:45张世刚
中华书画家 2019年1期
关键词:篆刻作品展线条

张世刚

我是从“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开始走入书坛的。在这之后,作品又入选了“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并在“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中获得了金奖,这在当时全国范围内产生不小的影响。即使被同时获奖的“广西现象”中四位得主抢了风头,但过后还是被人逐渐地关注,也慢慢被同道们认可。那是一件带有十分强烈的董其昌书法风格的行书作品,现在看来,我自己觉得很幼稚,但为什么能获奖,而且票數还很高,这里面包含着许多后来启发我自己的信息。

应该讲,中国书法家协会自成立以来举办的所有展览,都是对书法发展的一个积极推动。大部分的书法从业者和爱好者都会受到展览的影响,都会加入到展览活动的大潮中,展览的导向性和诱惑力始终在吸引着一大批后来者。所以,这次展览之后,我—直在思考今后要走的方向——以什么为依托、什么为手法等等,具体而言,大略按照这四条来调整自己的思路。

一、方向的调整。其实,书法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只要是中国人,受过一点教育,人人都有写汉字的基因,人人都能写,也都会写。但是怎么才能写好,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不断地调整。我在参加全国展之后才明白书法的方向问题,以前不清楚,书法的审美情趣不高,更谈不上有什么标准,看的都是横向的东西,基本没什么经典概念,常常觉得经典的不及时人的美。自从有了从上到下的各级书协,有了各类别、各级别的展览,同时有了比较客观的评选机制,书法的发展才逐渐从感性走向规范、理性。这虽然是个双刃剑,但是导向作用还是积极的。从那以后我知道了调整的方向,那就是紧守传统、紧靠经典。因为任何展览和评审机制都是建立在传统和经典之上的,这是书法本质所决定的。

二、传统的不可逾越性。传统是中国书法永远离不开的家园,对书法而言,与其说是局限,不如说是土壤。当年《中国书法》杂志社承办的“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其实就是让青年人认清书法的本质,客观上引导着中青年书法家回归文化、回归本源、回归传统。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正是这次获奖,才使我从心底感受到了传统书法的自信,更感受到了经典书法的无穷魅力。也正是由于这次获奖,才使我不断地深入经典、化用经典,一次次地突破小我,避开横向影响——时风的纠缠、展览的束缚,逐渐体会到传统经典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更让我享受到了传统经典给予我的恩惠,使我在“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之后,连续又获得“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作品展”“全国首届扇面书法作品展”,以及“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的金、银、铜奖。

书法的载体是文字,但是总有人试着要将书法脱离文字,别裁一相,借以表现激情,我认为这与孙悟空想要逃出如来手掌的想法是一样的。现在我是深深体会到传统经典的温度了,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怀,懂得为什么前人不停地说“书不入古决落俗流”、“无一笔无来处”的真正意义。理性地说,我们即使真正融入古典里也成不了古人。百分之百地打进去,然后再百分之百地打出来,这完全是空想,融入得再古也是今人,汲取得再古典也不是古人,只不过借此使我们自己的格调更高雅,写出来的东西更有品位,仅此而已。

三、经典的意义。曾经有位记者问我,古代书法和当代书法有什么区别?我毫不犹豫地告诉他,古代书法作品构成的元素是点画,当代书法作品构成的元素是线条。经典的意义就在于它很清晰地表达了古代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以及中国文人对原始线条的审美规范。经典的线条是经过文人驯化了的线条,有规定性、有温度、有情感、有人文精神,所谓的“八法长春”就是这个意思。近些年来,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历次展览中,评审书法作品的原则一直依照书法的本体而确立,这是不以时人的情感好恶而转移的。虽然今人审美价值取向,往往也有线条因素占主流位置,但这仅仅是在大字中的现象,小字往往还是依照经典进行观照、取舍。

近些年来,我虽然对展览依然有所关注,但对时风我并不在意,生怕因为看得多、看得久而影响自己的心情,乱了方寸,而是常常以经典来排除干扰、突破自己。好在我们今天比前人更有优势,能看到很多真迹,即使看不到,印刷品的清晰度也可以和真迹一样传神。我的学习和书写完全依靠经典,尽量避免自我习气的介人,越淳越真、越文越朴、越古越雅是我的追求。我不太主张独守一家,前人没有我们今天学习的便利条件,我们所想获取的学习资料唾手可得,想学哪一家就学哪一家,只要方法正确,一以贯之,泛学约取,融会贯通,一定会有和前贤一样的大成就。

四、方法的认同。书法一定是有法则的,这个法则不是我们意想天开的无稽之谈,想个什么法就是什么法,甚至寻枝摘叶、道听途说,而不是去身体力行、求证古训。自从那次获奖以来,我一直在琢磨书法的法则问题。严格来说,“书法”二字本身就已作了说明,“书”就是书写状态,而“法”就是规则、约定。就“书”而言就是无序、无规则的线条状态,就法而言就是有序、有规则的点画状态。侧重线条就是狂野怪诞,侧重点画就是庸俗乖巧,两者应该有机结合,不可偏废,这才是书法的核心法则。这是前贤的约定俗成,能不能被我们接受,并且认同,我认为是中国书法今后漫长发展进程中成败的关键所在。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两者,完美地表现出这个合理又合情、合古又合今的韵致来,真正做到“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以上就是近些年来我常常思考的问题,也是我—直身体力行、努力前行探索的方向。

猜你喜欢
篆刻作品展线条
作品展
小主编作品展
精致线条
线条国趣事
小主编入选作品展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
烧脑的线条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