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传统:网络环境下文学类课程的教与学

2019-06-24 02:34乌日罕
关键词:教与学网络环境创新

乌日罕

摘 要:本文充分解析了目前传统教学模式下文学类课程遇到的困境的基础上,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板块和环节对传统教学模式和创新与传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对比,进而提出了网络环境下文学类课程进行创新移动教学的具体步骤与方法。

关键词:网络环境;文学类课程;教与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5-0155-03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文学类课程是高校中文专业、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翻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文学类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到经典诗词的鉴赏方法、写作方法,同时帮助其扩大眼界、陶冶情操、使他们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去认识世界,提升其专业素养,为其顺利就业提供重要的保障。文学类课程的特点是作家、作品众多,文学流派纷呈,文学内容繁杂。在有限的课堂上讲授如此多的内容,虽然知识能力目标达到了,但更多的时候制约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传统的教与学的方法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文学类课程大多都存在课时量少,内容繁多的问题。以赤峰学院蒙古文史学院的蒙汉双语专业文学类课程为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蒙古族文学的总学时均为96学时。很显然,在这样短的时间段里讲授完几百年间的,甚至几千年间的文学发展与演变,作家、作品的解读,思想、流派的流变是很难做到的。其他高校文学类课程,也同样存在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大纲里规定的教学任务往往以自己讲授为主,很难做到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讨论、问卷、测试、交流等互动,正如闫旭蕾老师所说:“传统的课堂教学将学生个体放置、束缚于封闭、狭窄的教室之中。课堂异化为‘养殖场,教师成为‘养殖者,而学生则矮化为‘被圈养的生灵。[1]”这样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仅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学习的热情。其次,内容上以教材或教师的讲稿为主,多数学生又懒于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扩充自己的知识量。学生的文学知识只限于老师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制约了学生所接受知识的深度广度以及多元性。第三,教学资源的匮乏。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地借阅书籍既麻烦又受书籍篇目、数量等因素的影响,有些时候教师、学生借阅不到想要看的书籍或者资料,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对知识的及时扩充。又因书本刊刻及流传需要一定的时间,只靠书本有时不能及时关注到学术的最新动态,而网络以快速、便利的特点能及时输送课程最新动态和新增知识。

电子商务第一人王峻涛说:“如果错过互联网,与你擦肩而过的不仅仅是机会,而是整整一个时代。”[2]可见网络信息化时代已来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创新教学方法受到很多当代大学生的欢迎。同时,越来越多的教师也认识到了网络的便捷性、快速性、丰富性,并使网络有意识地为教学服务。如何利用网络众多优势进行高校文学类课程的讲授,不断扩充和丰富课程内容,在声色并茂的资源中激发學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是文学类教师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教师可利用教学软件、教学平台等网络软件和网络平台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讲解、测试,带领学生渐入佳境。下面以本人在进行创新移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泛雅平台和超星学习通APP为例进行论述。从超星学习通上统计的问卷调查来看网络环境下的创新移动课程更受高校学生的欢迎。如图:

图(1)为2017年11月27日本人在任教的15级翻译班进行的问卷调查比例表,问卷标题为“你更喜欢哪种教学方法”。27人中25人选择了创新教学方法,占92.6%。只有2人选择了传统教学方法,占7.4%。

图(2)为2017年11月13日本人在任教的16级蒙古文班进行的问卷调查比例表,问卷标题为“你更喜欢哪种教学方法”。28人中26人选择了创新方法,占92.9%,只有2人选择了传统教学方法,占7.1%。两次问卷表明多数的学生更愿意接受网络环境下的创新性教学方法。那么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如何平衡创新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例,是教师是否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得比选择单一教学方法更多的知识和实际能力的关键。

创新移动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步骤和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传统的课程步骤主要是导入——授课——总结——作业等四个步骤,这四步骤主要在课堂上进行的。而网络环境下的创新移动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步骤和方法进行了课前和课后的延伸。如下面图(3)所示,长线箭头上方是传统教学模式,下方为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移动教学是指以当前相对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多媒体技术等为支撑,借助手机,PAD等无线设备,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交互式教与学活动,提高教学的灵活性与便利性,加强师生、生生间教育、科技等信息交流[3]。具体来说,课前通过利用移动设备推送课程相关资料或者讨论、问答等内容,使同学们对知识形成初步的印象。课中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运用移动设备终端的抢答、互评、分组讨论等功能,充分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课堂知识形成第二次印象。课后通过考核、评教等手段,对课程形成第三次印象,从而建构出一套以学为中心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克服了以往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弊端,推动了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桎梏,达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式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创新移动教学模式的全过程是以课前、课中、课后三步骤完成的。下面以泛雅平台和超星学习通APP为例进行论述。

课前,通过网络共享提前预习课堂内容。教师通过网络提前将课堂内容用PPT、WORD、MOOC形式上传到超星学习通或者泛雅平台,供学生提前预习和预览。在资源库中提前传入课程相关学术动态、相关教科书、相关参考书,使学生自行预览,扩充知识量。如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可按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文学、宋辽金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近代文学等章节顺序依次传入PPT、视频、讨论题、习题等,供学生参考学习。利用超星学习通等一系列现代教学工具可以实现有效的教学互动,借助网络平台上的海量资源和智慧教学工具的运用,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变为创新型的智慧课堂。课前还可通过师生共有的学习软件或者平台传送讨论题,使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如:中国古代文学课堂上,限时发送中国大学MOOC“杜甫精神成长之路”,等全体学生看完MOOC后发送讨论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前对所学作家有大体的了解和评析。

课堂上采用传统讲授法和创新移动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求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目的。文学类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或感伤、或欣喜、或悲伤、或欢乐的语言感化心灵,触及灵魂。正如苏联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所说“文学使思想充满血和肉,它比科学和哲学更能给予思想以巨大的明确性和说明性”,可见文学可使人的思想发生巨变。所以,文学类课程教师为了达到文学本身特有的抒情效果,就应该创造情境,带领学生进入文学本身的氛围中。这就要求文学课程老师在讲授课程时,不仅需要具有比其他类课程的教师更丰富而优美的语言,同时还应创造必要的情境。教师制作PPT时可利用网络资源可使文字、图片、音频相结合,渲染气氛,创造情境。在课堂上可利用网络平台上的多样资源丰富PPT内容,创造情境,使我们的文学课更加形象有趣。本人在自己的中国古代文学课堂做了这样一个调查问卷。题目为“下列课堂PPT上你更喜欢哪一种”结果如图(4)。

27人中有26人选择了B项文字与图像、音频相结合的方式,占96.3%.只有1人选择了只显示图片,占3.7%。可见在文学类课程上学生更愿意接受文字、图像、音频相结合的方式。所以教文学类课程的教师可利用网络平台或者移动设备APP可使自己的PPT更加立体化、生动化。比如在讲授“赋”的概念的时,只是说“它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文体”,显得刻板无趣,学生不会有很深的理解和印象,如果老师用超链接的方式展示诗、散文和赋,使学生有很直观的印象。另外创新型移动教学模式还可利用学生和老师共同的APP在课堂上对学生朗诵、表演进行直播,让其他同学或老师进行评价和打分,达到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互评的目的。创新型移动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另一种不同就是省去了纸张点名的麻烦。利用学生和老师手机共有的APP进行签到,提问时可用手机APP选人提问。

课后可通过APP或者网络平台进行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做作业、讨论问题、复习课程。那么通过网络进行课后作业最大的特点和好处就是它的可移动性。教师在APP留的作业或者讨论学生可随时随地完成,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批阅,老师和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互动讨论,形成协作学习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

本人及同行两年网络环境下的创新移动教学的实践证明,创新型移动教学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使高校文学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和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翻转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平台,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完全符合当今信息化时代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要求和目标。第二,网络环境下的创新型移动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推动了师生双向交流,为师生交流提供了无时空障碍的沟通,使学生学习上遇到的疑虑及时得到了解答,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力和热情。第三,老师通过移动教学APP的评教功能,如图(5),及时得到了学生的反馈,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及时进行有效整改,使课堂教学效果质量及时得到了提升。第四,老师可通过移动教学APP及时监控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困难,如图(6),督促不够积极的学生及时改正学习态度,积极努力学习和探索新知。

网络环境下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新时代信息化环境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先进的移动教学设备和丰富的移动教学资源进行创新型的教学,建构完整而系统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是我们新一代教师肩负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闫旭蕾.教育中的“肉”与“灵”——身体社会学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王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J].科学中国人,2017,(05).

〔3〕阮婧.移动教学理念下的商务英语阅读教学[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06).

(责任编辑 赛罕其其格)

猜你喜欢
教与学网络环境创新
楷书的教与学
教与学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奇异值分解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