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2019-07-02 10:33张翠娥赵书光张亚丽李明张宝玉
长江蔬菜 2019年10期
关键词:灌南县鲜菇工厂化

张翠娥 赵书光 张亚丽 李明 张宝玉

侯喜林 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南京农业大学首批“钟山教学名师”。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农业部华东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主任,蔬菜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优势学科“现代园艺科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现代农业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育成不结球白菜新品种9个,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件。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6项,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

近年来,江苏灌南县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坚持把食用菌产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园区集聚、政策扶持、项目促动、培训指导等有效举措,加快推进了当地食用菌全产业链开发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工厂化食用菌企业集聚度全国第一,规模产能位居全国前列,先后荣获“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县”“国家级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江苏省食用菌产业基地县”等荣誉称号,有力推动了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1 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 “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为主题主线,按照“科技兴菌、强县富民”原则,以产业化、外向化、机械化、品牌化、智能化为方向,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模式的引进、集成与推广应用力度,建立健全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体系,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创新发展和科学发展,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食用菌产业强县,为乡村振兴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强富美高新灌南作出更大贡献。

2 发展现状

2.1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先行”原则,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的食用菌资深专家团队,并聘请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为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特别顾问,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现状和目标,科学制定了灌南县食用菌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构建了“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中心,辐射带动三口、百禄、堆沟港等乡镇”的产业布局,明确了“以工厂化周年栽培为主,季节性栽培为辅”的种植模式和“以杏鲍菇、双孢菇、金针菇、海鲜菇为主,以秀珍菇、草菇、平菇等为辅”的品种结构,为当地勾勒出了一幅特色农业新蓝图。

2.2 政策驱动,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为鼓励灌南籍在外人员回乡创业,引进资金雄厚、技术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来灌南投资食用菌产业,努力打造全国知名的食用菌产业基地,县委、县政府统筹整合财政专项等资金,出台了《关于鼓励扶持高效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灌政发[2009]4号)等一系列惠农支农扶持政策,用于支持招商引资、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三品”品牌创建等方面,其中对于食用菌工厂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厂化生产的企业,按其固定资产投资的20%给予补助,有力促进了原料、设备、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食用菌产业发展。

目前,全县集聚香如、裕灌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近50家,其中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新三板”上市企业1家,主要栽培杏鲍菇、双孢蘑菇、金针菇等食用菌品种,在全国享有较高的行业知名度。

杏鲍菇日引1号出菇场景

双孢菇A15工厂化高效种植

2.3 科技创新,规模产能连年攀升

坚持“科技兴菌”战略,围绕“优一产、调二产、扩三产,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标,依托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兴建了南京农业大学(灌南)食用菌产业研究院等产学研科技平台,2018年灌南县首个“院士工作站”揭牌成立,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方面从美国施尔丰(Sylvan)菌种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食用菌科研院所,引进双孢蘑菇A15、杏鲍菇日引1号等食用菌优良品种10多个,集成推广培养料“三次”发酵、液体菌种等绿色高产生产技术10余项,创新开发了杏鲍菇液体菌种工厂化袋料栽培、大库高效养菌、菌渣“二次发酵”栽培双孢蘑菇草菇等新模式,核心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授权国家专利24件;另一方面起草制定了《白灵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等行业标准规程8项,通过省、市科技成果鉴定7项,孵化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建立健全了食用菌标准化高效生产技术体系。2018全县鲜菇总产量达60万t,实现产值超55亿元,出口创汇近500万美元;同时,为返乡农民工创造就业务工岗位约2.2万个,从业人员年均工资收入超3.5万元,农民增收约8亿元,食用菌生产已成为农业产业富民的重要途径。

2.4 培育典型,示范引领产业发展

通过政策扶持、科技服务、培训指导等措施,培育出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素质高的复合型企业家和新型职业农民典型,如2006年投产的灌南首家金针菇企业——灌南县灿绿食用菌有限公司,是由在上海从事食用菌种植的灌南籍返乡农民李可为筹资兴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仅仅3年时间,先后带动发展了荣善、可为、四季有、五棵树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40余家,其中金针菇企业30多家,为“灌南金针菇”国家地理标志的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灌南县目前拥有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杏鲍菇工厂化生产企业——江苏香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企业——江苏裕灌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其中裕灌公司全套引进美国食用菌菌种和荷兰“三次发酵”技术设备,年利用当地的稻麦秸秆、鸡粪等生物质资源近20万t,每1 m2培养料可产鲜菇35 kg以上,全年栽培8.6转次,技术水平全球领先,年产鲜菇超3.5万t,为周边农村留守妇女和返乡农民工创造就业岗位1 200余个,从业人员年工资收入达3.5万元以上,同时,裕灌公司联合世界500强企业KKR集团投资收购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蘑菇菌种供应商施尔丰(Sylvan)公司,进一步推动了产业发展。

食用菌液体菌种制种车间

食用菌培养料隧道“三次”发酵

2.5 立足品质,品牌荣誉硕果累累

灌南县食用菌企业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要求,严格把控原料质量,建立质量追溯系统,生产全程达到了标准化、机械化和安全化,鲜菇产量高、品质优,2013年灌南县“灌南金针菇”顺利通过国家级审查,成为国家质检总局正式行文批准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企业累计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三品”基地认定和江苏名牌、连云港名牌等品牌证书82个,核准鲜菇总量130余万t,享有较高的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食用菌“三新”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方面成效显著,先后荣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连云港市农业技术推广特等奖、连云港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近10项荣誉表彰。继荣获“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县”等荣誉表彰后,2017年灌南县又先后被农业部表彰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被国家质检总局评定为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3 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栽培品种和产业链条过于集中

灌南县食用菌企业工厂化周年栽培品种主要有杏鲍菇、双孢菇、海鲜菇、金针菇、草菇,季节性栽培品种主要有秀珍菇、香菇、平菇,其中杏鲍菇和双孢菇品种的产能占全县鲜菇总产量的80%左右,其他品种产能相对较小。同时,灌南食用菌企业以生产鲜菇为主,具有鲜菇深加工能力的企业仅有裕灌、虹球2家,利用菇渣加工有机肥企业2家,产业链条相对较短。

3.2 企业银行贷款难,融资成本高

灌南县食用菌企业用地性质属于农业用地,只有租赁协议,可用混疑土硬化地面,但没有土地证,无法办理银行抵押贷款,融资成本相对较高。

3.3 职能部门不健全,技术人才资源匮乏

由于地方政府人事调整、编制配额受限、人才引进培育条件有限,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局、灌南县食用菌协会等职能部门没有固定人员编制、办公经费和办公场所,难以正常开展日常工作,引进的食用菌专业高层次人才极为有限,培育的专业型农技推广人员数量较少,可以服务指导地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极为匮乏。

4 推进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以“一带一路”连云港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坚持“科技兴菌富农”战略,按照县委提出的“扩规模、增效益、求精美、创品牌”目标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省级现代农业(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灌南推广示范基地为平台,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抓手,加快产业提档升级,全面提高灌南县食用菌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规模产能,扩大加工和增强出口创汇水平,进一步促进全县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力争2019年底全县食用菌鲜菇总产量达65万t,实现产值超55亿元。

4.1 重点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建优质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

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围绕食用菌产业,不断优化引导机制、准入机制、帮扶机制和对接机制,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引导、能人领办、企业牵动等多种措施,着力培育一大批优秀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香如、裕灌、丽莎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筹备主板上市,引导企业通过标准化生产,争创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江苏名牌等品牌,不断提高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4.2 完善科研推广平台,加快成果转化,积极推广绿色高效生产模式

加强与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紧密联系,加快李玉院士工作站、南京农业大学(灌南)食用菌产业研究院等科研创新平台顺利运行,进一步扩大省级现代农业(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灌南推广示范基地规模,加大试验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积极推广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和模式,不断提高信息化、智能化装置在食用菌生产上的应用程度,实现食用菌产业高机械化、高产出和高效益,进一步促进灌南县食用菌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4.3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增强扶持力度,做强一产,做大二产,做活三产

为不断提高当地食用菌规模产能和加工出口能力,完善物流仓储、电子商务、科技信息、人才孵化、“三品”展示等配套服务,实现“优一产、调二产、扩三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标,县委、县政府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省重点帮扶县区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实施意见 》(苏政办发[2016]152号)等文件精神,对涉农资金实行 “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一方面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带动下,整合省级农业产业扶贫和“5+2”产业富民专项财政资金;另一方面统筹整合农机、农开、农委、农工部等部门的中央和省里涉农财政资金,重点扶持食用菌等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加强对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种植大户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丽泽生物、香如二期、裕灌三期等食用菌企业新建(改扩建)及灌南县食用菌批发市场建设等项目实施进度,促进灌南县食用菌产业提档升级。

猜你喜欢
灌南县鲜菇工厂化
灌南县依托“智慧平台”做好安全生产常态化管理
工厂化循环水尾水治理系统技术
海鲜菇热风干燥特性及其动力学研究
中草药对海鲜菇贮藏保鲜品质的研究
工厂化养虾到底难不难?做好肠胃管理就成功了一半
灌南县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应用与推广
合理利用生态环境 顺昌海鲜菇产业快速发展
工厂化生产的钢结构桥
江苏省灌南县“两相和·汤沟酒”全国诗词楹联大赛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