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专题研究

2019-07-02 03:20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银山绿水青山文明

冯俊 (1958—),男,湖北英山人,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研究领域涵盖外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史党建、高等教育管理和干部教育等。

主持人语: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三是良好生態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五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六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以上六条原则是对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动实践的系统总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精炼的表达。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和理解,更要在实践中贯彻执行。

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出生存观、生命观。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我们的生命每一天都离不开水、空气、土壤、蓝天,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和自然只有和谐共生,才能生生不息。生态环境破坏了,人类就失去生存的家园,人就会失去生命。人在自然的近处,人是自然的朋友。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利用和被利用、开发和被开发、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恩格斯说过,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习近平总书记说:“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这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

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出文化观、价值观。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淀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丰富的哲理思想和生态智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文明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成为一种文化。要让自然变得更美,要让中国更美,建设“美丽中国”就是一种文化。生态文明还体现出一种价值观,“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就是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

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出发展观、治理观。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能不能治理好,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最好的检验。我们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出整体观、全球观。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头痛医头,脚疼医脚,不能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应该有大局观、整体观、长远观。地球只有一个,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生态环境的治理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事,应该是全球的事,整个人类的事。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阐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中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我们共同努力,建设共同的美丽家园,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题中之义。

猜你喜欢
银山绿水青山文明
创新方法 用“绿水青山”赢未来
用清廉守护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精致课堂教学设计
国外是如何保护“金山银山”的
绿水青山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疯狂的传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