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探究

2019-07-03 03:13李荣
西部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阿多诺工具理性资本主义

李荣

摘要:阿多诺对晚期资本主义进行了考察,从批判与否定的角度来解析启蒙精神,并对文化工业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文化工业已经成为统治者维持其统治现状、操控大众意识的工具,并使得人们逐渐丧失批判性和主体性。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是基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环境的产物,对反思晚期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进步意义,但也具有一定局限性。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有一定启示作用。

关键词:阿多诺;文化工业;启蒙;批判

中圖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5-0034-03

在晚期资本主义阶段,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得到了快速发展,文化工业成为文化领域的主要推动力。阿多诺深入文化领域的精神——启蒙,并通过启蒙的批判对整个晚期资本主义的文明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人们尽管在启蒙精神下改变了自然和神话的奴役,但是没有真正实现自由和解放,反而陷入了更加严重的异化之中。

一、阿多诺的文化工业与启蒙理论

“启蒙”一词是指通过对自然的技术祛魅而确立人类对世界的主体地位,和神话在概念上有着不同的含义。但在阿多诺看来,启蒙反对自身的意识形态,同时也统治了自身,统治人们的方式由外界转向了自我,人们内心自觉地认同了被奴役,为人们自身创造出来的事物所服从。

启蒙和神话都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可概括一切的思想体系,以解释世界中的未知。启蒙认为世界是在普遍规律下进行产生和发展的,其实这和神话没有区别,都是建立一套原则去支配世间万物。因此,尝试去摆脱万物是不可行的,命运已经被既定的原则所安排。启蒙的初衷即人的自由与对自然的统治并没有得到实现,人性也没有得到发展,反而人们陷入了新的统治,即工具理性的统治。人本来通过劳动可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在工具理性的统治下,人又被异化了。

工具理性打破了神话引导人认识世界的方式,但工具理性通过科学技术去大批量复制现实,这和神话一样都带给人们同一性的思维,内心自觉且无意识地服从理性,使得人们失去了主体性。因此,“启蒙精神摧毁了旧的不平等的、不正确的东西、直接的统治权,但同时以在普遍的联系,在一些存在的东西与另外一些存在的东西的关系中,使这种统治权永恒化。”[1]11启蒙解除了神灵对人的禁锢,但人的理性却统治了自身。

在《启蒙辩证法》中,阿多诺谈到艺术、审美与工具理性不同,是人们批判性、主体性的来源。然而随着晚期资本主义的建构,艺术与审美也沦为工具理性的一部分,成为工业性生产的产物。这使得艺术与审美失去了批判性,人们更加服从于技术。艺术和审美是人们表达内心的主要活动,本该不存在任何的利益关系,也本该不具有完全一致的模式。艺术和审美体现了人不可复制的特点,也体现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否定,但工具理性却将其和文化工业相结合。人们在追求无穷无尽的快乐的同时,也很难否定快乐。工具理性消除了艺术和审美的批判性,启蒙带给了人们更为深刻且全面的异化。

二、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的内涵

“文化工业”这个概念首次出现在1947年阿多诺同霍克海默共同出版的《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把技术和媒体当作手段,为艺术建立统一的标准,把艺术当作商品进行大批次生产,使人们被动接受文化商品。资本主义统治家遵循商品交换原则并安排批量生产,文化工业完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而市场则以资本统治家的意志为主,将旧的文化同新的文化结合在一起。在文化工业生产中,“工业性”并不是完全指生产过程工厂化,而是指文化商品的标准化和分配上的理性化。由此可见,尽管技术可以促进社会进步,给人们带来方便,但是这种便利使人们无意识地陷入无创造力想象力的深渊。

在反思晚期资本主义文明中,文化工业批判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阿多诺通过分析现实社会,即德国纳粹政权对意识形态的操控与以媒体为代表的美国流行文化,发现德国纳粹政权和美国流行文化在意识形态操控上采用相同的方式,即通过文化工业进行宣传,从而利用媒体来实现操控人们的意识。德国纳粹政权进行政治宣传,美国流行文化进行商业性、标准型的娱乐,两者在实质上是虚假的、强迫的。他认为文化工业成为人们思想上的束缚,给人们的主体性和批判性制造了障碍。

三、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内容

(一)文化工业的商品性批判

文化融入资本和市场后,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也会向经济领域发展,文化变为商品在社会中进行交易流通,而“公平的交易”成了文化走向商品化的重要体现。在消费和生产这一过程中,文化工业形成了循环。文化工业制造了这种看似合理的“公平”,让人们相信文化商品来自于自己的消费需求,但实际上它来自于支配社会的统治者。

首先,文化工业这种表面上“公平的交易”是需要在技术下完成的,文化商品需要科学技术进行开发、生产、传播。文化商品若想宣传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得到最大规模的宣传效果,媒体的作用日益重要,进而需要对资本主义的电影、广告等进行商品化包装。技术的不断更新为文化商品提供了新的花样,文化商品包装形式越来越丰富,繁多的商品包装刺激了文化商品消费,带来了更多的利润。这也体现了晚期资本主义以工具理性代替价值理性的特点,这有利于强化技术控制,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

其次,当文化成为一种商品时,文化商品也会作为劳动商品而存在。“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进行生产,就带有拜物教的性质;有交换价值的地方,就有拜物教现象的存在。文化产品作为劳动产品,也会带有拜物教的色彩。”[2]拜物教用物与物的关系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也体现了文化商品不再着眼于人的发展,转向于追求利润。

(二)文化工业的标准性批判

为了让文化商品大规模交易,文化商品也带有了标准化的属性。文化工业通过大批次、复制的方式,对文化商品进行生产加工,但文化商品依旧是商品,商品在资本的运转操控下,需要追求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利润,这样才能让文化商品走进人们生活,甚至成为生活必需品。

标准化使得文化商品带有千篇一律的色彩。尽管人们更够在市场中看到不同包装的文化商品,但这是虚假的不同,其实质是资本统治家、媒体在意识形态上的控制。首先,以电影为代表的文化商品代替了人们主动创造艺术的可能性,让人们被动接受已制定好的文化,使人们丧失批判、反抗精神,人的主体性也消失了。其次,被动接受的文化商品造成人们的个性不断泯灭,留下的只有文化工业下的虚假的个性。人们急需社会的认同感,社会的差异也不断减小,从而社会变成了同一的社会。

与此同时,标准化的快速生产缩短了文化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使得文化商品更快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得到更快的周转。“技术的发展为标准化提供了支撑,文化商品的质量不断得到提高。艺术品的仿制让高雅和低俗的区分逐渐减小,进而各阶层之间的文化品位的差异也逐渐趋同,文化欣赏能力趋于统一的水平。”[3]被仿制的艺术品不再是艺术品,它们是雷同的并成为文化商品中的一部分。艺术也沦为文化工业的组成部分,艺术和消遣都服务于同一个目标,都服从于同一的文化工业这套体系之中。

(三)文化工业的娱乐性批判

文化工业制造一系列广告、影视作品来宣扬充满压抑的日常,制造明星使得人们爱上他们并变成其复制品。文化工业生产出一套快乐机制,即把快乐变成取乐。在这套快乐机制中,快乐毫无价值,反而充满虚假。

阿多诺认为文化商品的娱乐化带有两种含义,指文化娱乐化和娱乐知识化。文化娱乐化主要体现在文化工业将艺术筛选为严肃艺术和轻松艺术。“繁重的生产与劳动让人们无心反思严肃艺术,轻松的且容易接受的艺术成为人们的消费需求。”[3]文化商品带给人们的不是真正的幸福和放松,带来的是虚假的娱乐,是劳动的延伸。文化工业对人们的幸福有着巨大的影响,它控制了人们的整个时間和生命,使人们不能独立思考,因为文化工业的每一件文化商品已经规定了每一个反应。

娱乐知识化体现在人们将文化商品所传达的意志当作自身的理想。娱乐原本可以帮助人们身心感受愉悦,但当娱乐成为一种手段,人们不再感受到愉悦,反而会感受到痛苦。文化工业让人们相信它提供的娱乐不是一种欺骗,而是一种源源不断的满足,并且人们可以忍受文化工业提供的文化商品。文化工业为人们做出了可以逃出现实的苦难的承诺,为人们提供了逃离现实的途径,但是所有的承诺和途径都是预先设计好的。资本统治家让人们失去对社会的反思和否定,不去思考现实生活的残酷和美好,只留下一味地肯定虚假的快乐。

(四)文化工业的虚假性批判

文化工业的欺骗性体现在文化工业将普遍性和特殊性同一,使人们辨析不清社会和自我,用资本主义的利益代表着大众的利益。文化工业将资本主义的优点无节制地宣传,资本主义价值观例如自由、民主等,通过影视作品不断放大,营造了这些价值观在现实社会中可以得到承诺并实现的假象。文化工业通过媒体对现实进行表面上的批判,但这种批判是间断的、虚假的。其实质是文化工业利用现实中的不合理,完善资本主义制度并巩固其统治地位。

统治者通过文化商品背后的数据,轻松了解人们日常的需求,并进行分析和操控,给人们不断营造虚假的快乐。例如电影工业的发展,让人们主动剥离了主体性。因为电影总是连续播放的特性使其剥夺了观众的思考能力,这样就可以随意控制甚至扭曲观众的意识了。文化工业把资产阶级的利益表达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展示给人们,把资产阶级制度假设为人类最美好的理想的社会制度。由此,在文化工业的控制下,人们沉溺于无思想的享乐,不自觉地承认现有的社会秩序,不会再去反对或反思它,从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文化工业的种种假象给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后果。就文化本身来说,文化被卷入资本的世界,不得不具有商品化、标准化和娱乐化的特征,文化变成商品甚至变成意识形态,失去了本身的欣赏价值。就个人来说,文化工业加剧了人的异化。人的异化从工厂扩展到整个生命,闲暇时间也用来忙于占有文化商品;再从意识转到无意识,人们不自觉地被动接受文化商品,进入了文化工业制造的虚假快乐中。就社会来说,文化工业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地位。文化工业利用了科技,宣传资本主义的方法越来越多,加上人们日益丧失了批判性,使统治者操控社会和个人更加容易。

四、对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评价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是基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环境的产物,对反思晚期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进步意义,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按照阿多诺的思路,面对掌握话语权的大众媒体自上至下的灌输,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文化商品,失去反抗性和想象力,阿多诺甚至认为文化工业是资本主义统治手段的一部分。但这种看法忽略了人的能动性,文化商品的消费者可以对文化商品进行认同和筛选,并不是毫无能动性的被动消费者。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选择商品,而不是被动全部接受所有的文化商品。大批量的生产不是问题的根源,社会的进步需要生产力的发展,而问题在于人们对待技术的态度,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需要寻找平衡。

其次,阿多诺认为不同历史时期的资产阶级文化有大众文化和高等文化之分,但阿多诺是从精英主义、反大众主义的立场上出发去看待文化工业的,他从否定大众的文化行为中否定了大众这一群体本身,对大众的欣赏水平、文化价值取向也抱有偏见。他批判大众文化,其实是希望回归精英文化。

虽然就社会背景来说,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和现代文化产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即科技水平得到了大大提高,现代文化产业的内容和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传播的途径和范围产生了变化,对人们的影响也更为长远和持久。但现代文化产业和晚期资本主义文化工业还是存在着共性的。一是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对于文化产业的需求热情也日益增长。二是两者均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文化产业的生产变得更加成熟,对人们的影响范围也更广。三是文化领域和经济领域结合更加紧密,文化产业也逐渐成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组成部分,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由此,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一是针对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政府需要了解人民群众的真正需求,大力扶持文化产业,不断完善新闻传媒、影视作品等文化产业的相关制度,加强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建设。二是针对文化产业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特点,充分利用科技进行革新,提高文化产业的专业性。由于文化产业和社会主流价值密不可分,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产业相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三是针对文化产业在经济领域的重要作用,发展文化产业要着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突出文化本身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要培养优秀人才,积极调动人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政府也可加大公益性文化宣传,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文化产业的愉悦,从而发挥榜样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德)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曹卫东,渠敬东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郭咔咔.《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文本学解读[D].开封:河南大学,2012.

[3]李陆阳.浅析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J].才智,2018(2).

猜你喜欢
阿多诺工具理性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拯救表象
———阿多诺艺术批评观念研究》评介
Δ 9-Tetrahydrocannabinol Toxicity and Validation of Cannabidiol on Brain Dopamine Levels:An Assessment on Cannabis Duplicity
新时期高校治理模式及其优化设计——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阿多诺对前卫艺术创作技法的批判
作为音乐史家的阿多诺
——论《贝多芬:阿多诺音乐哲学的遗稿断章》的未竞与超越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
学前儿童价值观培育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