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校网络育人研究进展及启示

2019-07-03 03:13赵慧格桑尼玛达顿珠
西部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育人政治思想

赵慧?格桑尼玛?达顿珠

摘要:高校网络育人工作开展得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成效。目前,我国高校网络育人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概念与定义、网络育人的主要理论来源、网络育人的价值取向、理论指导措施等方面,在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当前我国高校网络育人研究还存在研究对象需拓展、研究视野需开阔、研究方法及内容需要丰富等问题,应科学界定网络育人概念、拓宽研究对象,促进学科合作、明确网络育人的运行机制,构建网络理论模型没、推动网络育人实证研究。

关键词:高校网络育人;研究进展;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5-0122-03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要求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要求高校“创新推动网络育人”。网絡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潮流,在工作方法上坚持“因势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结果。它对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力、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高校网络育人一直是学界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其研究范围、手段和形式、内容等都有很大发展。

一、高校网络育人的研究进展

(一)高校网络育人探索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教育部思想政治司副司长张文斌认为互联网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变量,思想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1]。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依然因网而生、因网而聚、因网而增,迫切需要我们运用新媒体技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构建高校网络育人体系,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根据王晓霞对的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运用状况对其思想政治素质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学生上网存在娱乐化倾向,思想政治教育类主体网站建设亟待改进[2]。叶定剑认为当前全国范围内网络借贷陷阱、电信诈骗、网络成瘾等问题,充分暴露出我国大学生网络素养有待提高,高校网络素养教育有待加强[3]。

(二)高校网络育人的相关概念与定义

目前,绝大多数研究者将网络育人等同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且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上存在着“狭隘论”“片面论”和“机械论”三大误区。白海霞等人借鉴蒋广学的研究成果,提出“网络育人”概念,但他们将“网络育人”等同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4]。而刘建军则陷入“片面论”,认为所谓“网络育人”就是通过网络平台来育人,使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受到教育[5]。

(三)高校网络育人的理论来源

当前我国已有的研究,大致将我国高校网络育人的理论来源归为马克思的环境教育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网络育人思想两大部分。徐仕丽认为,我国高校网络育人的理论基础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环境教育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网络育人思想[6]。蒋广学在对“三全育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关于网络育人重要指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全环境育人”理念,提倡通过构建新型的教育主客体关系及教育途径、教育方式,在实体环境与虚拟环境相统一的基础上提升教育效果[7]。

(四)高校网络育人的价值取向

当前学者在开展高校网络育人研究中普遍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蒋广学认为高校网络育人的目标使命在于对学生开展技能教育,进行发展指导,助力人格塑造,实现人生提升[7]。周方舒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主张通过“主体—主体”的沟通交往模式促进网络育人从独白式教育转变为对话式教育[8]。白海霞认为网络育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网络与实际生活的维度,并将二者结合起来教育学生[4]。

(五)高校网络育人的理论指导措施

新媒体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及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使得构建高校网络育人体系,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等工作迫在眉睫。杨建主张从弘扬主旋律、夯实主阵地、壮大主力军、把握主动权等方面科学打造高校网络育人系统工程[5]。刘晓靖提出通过营造文化、占领阵地、建设队伍等路径构建高校网络育人体系[9]。蒋广学立足校园文化建设,主张通过夯实一个阵地,稳妥处理两重关系,尽力避免三点误区,积极探索四条育人途径,来构建高校网络育人体系[10]。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张文斌提倡从推动校园平台融合发展、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繁荣发展、引导网络工作队伍专业化发展等三条途径推动高校网络育人工作[1]。

(六)我国高校网络育人的实践探索进程

1.北京——率先启动网络育人系统工程研究

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率先启动“网络育人系统工程”。自2010年以来,该中心以北大未名BBS为例,分别探讨了北大未名BBS校园定位、高校网络舆情综合引导探研及校园网络文化的制度建设和组织管理。该中心2013年提出各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素养教育,并于2014年开始对高校网络育人工作进行系统思考与实践探索。中心主任蒋广学2015年提出了“全环境育人”理念,同时提供全环境育人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11]。

2.上海——网络课程思政模式

上海高校注重以网络课程为抓手,推行“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其中复旦大学推出复旦版思政系列慕课,组织知名院士和专家学者开设网络公开课,并组建专业化网络工作室以便营造良好网络舆论生态。不仅复旦大学,包含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在内的上海高校不断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形思政,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全课程育人格局。

3.广州——校际合作构建新媒体联盟

广州高校针对当前新媒体加速崛起的新态势,高校新型宣传思想平台建设也在快速推进。2016年5月,在广东省教育厅的倡导下,广东高校新媒体联盟建立,联盟聚合全省高校新媒体力量,建立高校新媒体矩阵,开展高校舆情联动。

二、高校网络育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网络育人研究对象还需进一步拓展

自2007年至目前,国内学者以医学学生、部队官兵、民办院校、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陆续开展了较为丰富的网络育人的研究,但缺少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新疆、西藏、云南等边疆地区高校网络育人这一主题的研究。应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高校网络育人研究视野,以进一步拓展该主题的内涵与外延,丰富该主题的研究内容。

(二)高校网络育人研究视角还不够开阔

已有的高校网络育人研究大多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进行研究,与新闻传播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进行的交叉研究较少,鲜有从传播学与心理学的视角进行研究。而高校网络育人不管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与新闻传播学、心理学以及管理学等学科密切相关。高校网络育人研究应实现与新闻传播学、社会心理学以及管理学的深度融合,对其从不同视角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解读,从而提升该主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三)高校网络育人研究方法有待丰富

国内学者对高校网络育人的研究以经验描述为主,虽有文章对高校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实证分析,但对该主题进行直接实证研究的学者极少。且当前已有的实证研究并未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报告,因此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虽然也有极少学者对高校网络育人采取案例分析的形式,但关于该主题的研究方法仍然缺乏综合性与多样性。

(四)高校网络育人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

高校网络育人研究在方法上以经验描述为主,缺乏实证研究的数据支撑以及长时间的深入观察和访谈,导致已有的文献对高校网络育人的重要性与路径分析较多,缺乏对其现状的透彻分析与原因的深入探讨。应该在对高校师生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数据反映出的问题进行深入访谈,从而了解当前高校网络育人存在的问题以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进一步丰富高校网络育人的研究内容。

三、高校网络育人研究启示与展望

(一)科学界定高校网络育人的概念

科学界定高校网络育人概念是该领域研究的逻辑起点,并决定着该领域的研究进程。针对当前学者将“网络育人”等同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或“通过网络平台来育人”的认识,未来研究应在系统梳理网络育人文献基础上,结合当前各高校网络育人实际,对高校网络育人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并以此为基础弄清其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过网络平台来育人的联系与区别。

(二)拓宽研究对象,丰富高校网络育人的研究结论

国内当前高校网络育人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新疆、西藏、云南等边疆地区高校网络育人研究相对缺乏。高校网络育人研究应将边疆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纳入研究视野,在探明其与东中部高校共性的基础上,深究其存在的特殊性以进一步拓展该主题的内涵与外延,丰富该主题的研究结论。

(三)促进学科合作,完善高校网络育人的运行机制

当前国内学者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开展高校网络育人研究,从传播学、心理学及管理学视角进行研究的文献并不多。但高校网络育人不仅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与传播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密切相关,高校网络育人研究应在“大思政”背景下,实现与新闻传播学、社会心理学以及管理学的深度融合,将“议程设置”“知沟理论”“意见领袖”“知情意行”“自我效能感”等理论引入高校网络育人运行机制探索,不断发掘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内在规律,从而为网络育人实现路径提出明确的方向。

(四)构建我国高校网络理论模型,推动网络育人实证研究

高校网络育人理论模型是对高校网络育人体系的各个维度(包含理念、基本特征、体制结构、技术手段以及行为心理机制)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的理论框架体系。从学界已有的文献来看,这类成果尚不多见。蒋广学认为网络育人系统工程,可以概括成坚持一个中心、立足两个维度、统筹三个推进及实现四个统一的模式[12]。该模式的提出虽然对当前高校网络育人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缺乏对网络育人对象心理和行为机制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包含心理和行为机制在内的更加全面的理论框架体系,通过对大学生心理与行为机制的探索,不推动网络育人实证研究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文斌.着力构建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Z2).

[2]王晓霞.当代大学生网络运用状况的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8(2).

[3]叶定剑.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核心构成及教育路径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1).

[4]白海霞.网络育人价值的生成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28).

[5]刘建军.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格局[J].思想理论教育,2017(3).

[6]徐仕丽.新形势下我国网络育人的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7]蒋广学,徐鹏.“全环境育人”视野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北京教育(德育),2014(10).

[8]周方舒,張珺.沟通理性理论对高校网络育人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8).

[9]刘晓靖.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育人实现路径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

[10]蒋广学,张勇,周航,黄昳婧.立足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模式——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赴鄂粤高校调研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

[11]蒋广学,李婷婷,李星野,张莹,翟昊.基于北大未名BBS校园定位的若干发展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10(12).

[12]蒋广学,张勇,徐鹏.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系统思考与实践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3).

猜你喜欢
育人政治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