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技创新社团党团建设平台 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2019-07-08 02:10龚德利马轻轻唐致海
大学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新模式

龚德利 马轻轻 唐致海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高校培养人才应该紧紧围绕十九大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此外,高校要着力加强党支部组织凝聚力建设、学生党员思想引领作用,实现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助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工匠精神的培养。机械学院科技创新党支部成立已有六年的历史,通过科技创新、各类学科竞赛,培育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这个人才的培养模式中,机械科技创新党支部总结了很多工科人才培养的规律和模式。新时代对高校工科学生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工匠精神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科技创新党支部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利用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平台,在新工科背景下构建了“机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關键词]党建组织;应用人才;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7-0037-0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同时随着产业的升级和改革,社会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机械+”人才。新时代对高校工科学生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工匠精神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一直在探索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摸索出了一定的成长成才规律。机械工程学院科技创新党支部成立于2012年5月,是一个以大学生科技创新为平台,以全国大学生机电类竞赛为舞台,以具有高水平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党员为指导教师,以有科创热情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体的科创型党支部。回顾一下党支部成立之初,大学生科技创新一直是机械学院学生的特色活动,学院从2010年底讨论成立教工科技创新团队作为探索,形成老中青层次化大学生科技创新导师团队。2011年5月,科创团队运行稳定,成效初步显现时,学院党总支适时提议在科创团队中建立基层党支部,以巩固并推进成果的可持续发展。2012年学院总支的建议得到校党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党支部正式成立。

科技创新党支部的21名成员中,有16人为正式中共党员,其中教师党员10人。他们拥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实物作品,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并在与多所知名高校的角逐中,多次获全国和上海市级竞赛大奖。孔令超老师等团队获得2017年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陈雷老师团队获得2017年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学院科技创新党支部教师们的指导下,自2012年以来,我校学生分别在全国东富龙杯智能车竞赛暨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选拔赛、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科创杯”、全国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信息技术水平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创造杯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大赛等比赛中,屡屡斩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鼓励奖等多项奖项。党支部各位教师也因此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的荣誉称号。

科技创新党支部从创建开始到现在,学院共有10名教师党员参与到支部中,先后培养了30名学生党员走出校园,其中,有2名教师被评为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名学生党员获得“校长奖”,1名学生党员获得“校长奖”提名奖。2017年,机械工程学院党总支以科技创新党支部为平台,探索建立党建服务平台——“党员服务站”。该平台紧紧围绕“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抓手,发挥党支部的在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中的引领作用”为理念,形成以“学科性社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高水平学科竞赛”为“经”,以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为“纬”,构建以党员“点”上带、支部“线”上联,发挥党总支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凝聚带动作用为特色的“点、线、面”立体党建模式,使“党建+创新”和“党建联动社会”真正成为这个党建平台成长的标签。

一、科创党支部特色鲜明,成效显著,支部发挥战斗力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使其发挥技能特长,一直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者工作重点之一,也是创新难点。机械学院科技创新党支部为了培养一支大学生创新队伍,大胆创新,探索以学科性社团为平台,在党员教师指导下进行大学生自主创新、朋辈互助的自主化创新实践模式,本支部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注重发挥支部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政治核心作用

该党支部在落实院党总支制定的学习教育具体措施过程中,不断创新制度建设模式即依托“党员教师小组”和“学科性社团”两个抓手,形成以“科技创新党支部”为核心,构建“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的管理模式和“1+3”党员培养模式。“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的管理模式即支部不断选优配强教师党员队伍,保持党员教师在原有支部的组织关系不变的情况下,选拔教师党员组建“党小组”,每个“科创党小组”除了党员教师,还要吸收若干学生党员,通过指导学生建立学科性社团作为学生自主创新实践的“舞台”,跨支部指导学生党员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二)发挥学科型社团的蓄水池作用和导师的指导作用

目前,机械学院科技创新党支部共有5个这样的学生党员自己建立的学科性社团和4个党员教师小组,以党支部为核心,形成“1+3”培养模式,即“导师工作室”“学科性社团”“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3个创新平台。“导师工作室”是科创支部党员教师的科研实验室,它承载着大学生科创项目的经常性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任务。“学科性社团”是指以机械学院专业教研室为依托,选拔经验丰富的党员教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的学生自治组织。它以“兴趣”为纽带,吸引全校具有科创爱好的学生加入进来,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式科技创新活动”,是科创支部入党积极分子的“蓄水池”。科创支部共有5个学科性社团:智能机器社、机械创新社、无人机社、3D打印社和三维建模社。其中,智能机器实验室被评为2015年“上海市首批学生科技创新百强社团”,2016年校科技创新社团的自动分币机专利产品参加了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通过党建机制创新,将党组织的触角深入到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发挥了党支部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使思政教育贯穿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全过程。如今已有近百名党员得到培养教育,发挥了科技创新实践的示范作用。

(三)创新党建模式,探索出思政教育的新途径

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的专业性、创造性,弘扬党员的服务精神、奉献精神,确立了“探索学习促科技服务创新,凝心聚力助推党员成长”的支部建设目标,将支部工作与专业实验室相融合,建立了“3+1”长效“激励机制”:形成以“科技创新支部”为核心,全力打造“导师工作室”“学科性社团”“科技创新实验室”3个实践平台,构建“协同式、网络化、分层次”学生创新教育体系,形成了“1+3”的培养模式。实现跨学院、跨学校党建+组织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建设3个创新增长点。

二、继续推进“创新实践、支部引领”的创新育人体系

本支部实现了跨学院、跨学校党建+组织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建设3个创新增长点和结合点。创新实践就是党支部将不断凝练适合于支部学生党员和其他成员的科创实践能力培养的管理模式和培养模式,发挥制度建设的优势。党支部引领就是在支部大学生党员和其他成员科创实践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新方法和新举措。人才培养建设就是立足于学校人才培育体系,积极发挥科创党支部的导向作用,创新人才培育新路径、新举措和新方法。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指继续推进机械学院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让工匠精神成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助力。实现以上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既有了政治保障和制度保障,又能根据学校人才特点和规律提出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建议,同时实现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

三、建立党员成长长效机制,坚持不懈推进党组织建设

科技创新党支部以“创新实践 支部引领”学生创新教育体系为建设目标,在夯实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培养的同时,注重探索培育途径的运作模式。另外,还要保证党员始终具有创新活力,激发学生党员在科技创新活动、志愿服务、理想信念教育的各个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全力打造“导师工作室”“学科性社团”“科技创新实验室”3个实践平台,建立党员成长长效机制,坚持不懈地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从“跨学院”到“跨学校”

之前科创支部的联合多是在学院内部支部之间的“跨界联合”,即学院内部教研室的科创导师和学生支部学生党员之间的联合。学生通过以机械为背景的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如“飞思卡尔杯”“恩智浦杯”智能车竞赛、机械工程创新设计大赛、创造杯大赛、电子设计竞赛、蓝桥杯大赛等一系列竞赛舞台进行校际互动交流。在实现跨学院联合的基础上,实现跨校互动。继续邀请其他相关专业的具有丰富科创实践经验的党员教师加入到科创支部建设中来,通过多学科协同,多学校联合共同服务于大学生科创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政治能力的提升。

(二)继续完善“党建+”模式

科创支部应在跨学院合作基础上,积极探索党建服务平台,与企业党组织开展联合党建活动,让科创党支部走出去,不断学习企业党建的优秀做法,引领“工程师文化”内涵,融入工匠精神,让党支部学生在与企业聯合党建过程中,实现技能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能够通过党支部的引领,实现自我培养、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

(三)继续加强支部组织的隐性课程建设

在教育部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优秀风采展示活动获奖基础上,开拓思路,加强组织文化建设,探索通过新型媒体、视频、隐性课程等形式不断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组织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育人。

四、形成“经纬相加、点线相连”的“点、线、面”立体党建新模式

机械工程学院党总支将以科技创新党支部平台,探索建立“党建加创新”和“党建联社会”两个创新驱动。“党建加创新”即以“学科性社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高水平学科竞赛”3个大学生创新平台为“经”,以支部的党建工作为“纬”,发挥支部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支部的战斗力在提高党员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试图突破创新实践和党建培养的“分离”现象,注重发挥党员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员教师团队的“传承”等方面的“点”上带动作用,同时通过党建活动,加强科技创新党支部的“线”上“联动”,通过党总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凝聚带动和思想引领功能为平台,积极实施“三个走进”战略。

(一)坚持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经”,“点”上抓指导,真正落实“党建+”

支部探索制定并实施“合格党员”标准。支部利用自身组织优势,发挥党员教师的指导作用,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指导中,让每个学生党员都是一个“点”,设立学生党员示范岗,树立学生党员良好形象。基于党员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的机制,机械学院学生党建已经有了一定成果。李超玥同学是名副其实的“科创达人”,吸引他从加入兴趣小组到不断参与科创项目的正是党支部,其使刚开始连电路板都焊接不好的他,逐渐成长为支部学生科创小组组长,并参与了上海市乃至全国的大赛。支部的科技创新导师团队的引领更是让他体会到作为一名党员的价值。在他的带领下,他所在班级的同学也都参与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从支部成立至今,在学校共举行了6届校长奖评选,其中共有3名支部学生党员获得该奖,这也充分体现了支部在学生党员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二)坚持基层党建工作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为“纬”,“线”上抓团队,拓展党建活动空间载体

支部充分发挥这些优秀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建立“协同创新平台”,把支部党建工作和党员创新能力培养“合二为一”,在学生党员(学生竞赛团队)的选拔、锻炼和培养上,不断形成经验模式,强调党员发展要“四抓”:抓好支部基础建设,严格把好党员发展规范化建设;抓住每一次的入党积极分子谈话会、党员支部大会,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党员发展的重要标准;抓严每个党员发展质量,坚持落实党员发展预审制、推优制、公示制,用“辐射带动”切实检验发展党员的质量,利用科创实践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抓好党员“总结”工作,定期举行支部学习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检查并总结支部中存在的问题,避免粗枝大叶和形式主义。针对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三)坚持党建创新,发挥支部“线”上联动,增强基层“党建联”的凝聚功能

机械学院党总支提出实施支部学生党员“三走进”的党建教育机制,发挥了支部在招生宣传、社区科普和工程师人才培养中的“联动”效应。一是开展“走进高中”活动,发挥支部特色和人才培养成果在我校招生宣传中的优势。二是培训教育内容向以“服务社区”为主转变,通过和奉贤区庄行镇联合开始党建活动,发挥科技创新党支部学生党员的专业优势,让“创新驱动”走进居民生活。三是培训教育方式向“联合企业党建”转变。通过党总支的凝聚功能,支部积极吸引非党员教师参与支部大学生科创实践项目,通过与企业党支部开展活动,让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群体走进企业生产一线,了解“一线工程师”能力培养全过程,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同时积极邀请企业优秀的“一线工程师”走进我校,走进讲堂,通过面对面与学生答疑解惑及“联动”,带动了党建的“双向互动”。

五、结语

综上所述,科创党支部特色鲜明,成效显著;支部发挥战斗力,继续推进“创新实践、支部引领”的创新育人体系,建立党员成长长效机制,坚持不懈推进党组织建设;形成了“经纬相加、点线相连”的“點、线、面”立体党建新模式,真正做到促进党支部组织凝聚力建设、学生党员思想引领作用,实现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助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工匠精神的培养。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24).

[2] 宋庆凤,李丽芳.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工科数学教学探索[J].  经贸实践,2016(7):235+237.

[3] 方刚,陈丽,张生.  应用型本科高校地矿类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宿州学院为例[J]. 凯里学院学报,2015(3):163-165.

[4] 焦冬莉,李晋生. 从“考证热”看应用型人才培养——太原工业学院学生考证调查结果反思[J]. 大学教育,2014(18):63-64.

[5] 程洁红,周全法,洪燕云,孔峰.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与措施[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4):97-100.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新模式
浅谈刑事现场勘查与图侦相结合的新模式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互联网金融监管原则与新模式研究
“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中职“人才孵化基地”校企合作订单班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礼仪文化引领下的高校女生教育新模式探究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