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数控机床“双证融通”课程开发与实践

2019-07-08 02:10沈秀国李帅帅
大学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数控机床应用型本科

沈秀国 李帅帅

[摘 要]在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下,“双证融通”课程能够实现职业教育内容和高等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合。课题组以数控机床“双证融通”课程开发为例,首先提出了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双证融通”理念的课程开发思路,并设定了具体的课程内容;其次总结分析了课程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课程实施效果的对策。

[关键词]双证融通;数控机床;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7-0077-03

“应用型本科”是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层次高职教育相融合产生的新的教育模式,培养面向设计、生产、管理、服务需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重在强化技能训练[1]。在新的本科教育模式应运而生背景下,高校也加大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进一步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也愈发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双证融通”是指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实现高校学历教育与企业上岗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最终实现“一教双证”的目的[2]。“双证融通”能够极大程度上保证学生学习的专业核心知识能力与职业岗位能力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毕业生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

在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下,实施“双证融通”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双证融通”课程能够在完成教育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有机地融入教育内容中,符合当代教育目标的多元化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3]。课题组对应用型本科数控機床“双证融通”课程开发与实践进行了探索,以项目模块化为主要特征进行课程开发,以工作任务为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依据,进一步完善数控机床实训课程内容体系,明确其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的对应关系,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中的知识、技能与素质等内容融入教学中。

一、数控机床“双证融通”课程开发

数控机床“双证融通”课程开发的核心是以企业上岗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进行设计,实施与职业岗位一体化的项目教学,开发基于职业资格考证过程的课程。该课程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多个项目单元进行模块化“双证融通”情境教学。对于数控机床实训课程,数控机床操作需要学生在掌握机械加工理论的基础上,完成零件的数控加工。课程主要定位在数控车和数控铣两个方向,本文以数控机床“双证融通”课程开发为例,课程开发思路如图1所示。

[形成应用型本科数控机床“双证融通”课程][基于“应用型人才”+“双证融通”理念][分析职业资格考证过程和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确定课程实训项目标准][职业岗位标准][确定项目模块具体内容][职业岗位内容]

数控实训课程开发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双证融通”理念,首先分析数控中级证考证过程以及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其次在课程实训原有的教学单元基本内容的设计上将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关键知识和能力分解为模块化教学单元,并按实际培养的需要制订实训项目标准;最后形成按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对应的课程和技能综合实训具体内容,完成课程的开发。

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课程的开发的基础要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课程的设置需要全方位地体现应用型本科技能和相关知识的要求,与高职教育区别开[4]。同时,要在各个项目中设置对应的技能点和知识点,使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完全衔接。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满足了技能鉴定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需求。表1为数控机床“双证融通”课程内容。

二、数控机床“双证融通”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在进行实训课程中,采用分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数控加工编程,这就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然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在小组中表现消极,依靠同组学员来完成加工任务,学习缺乏主动性。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看似完成了“双证融通”实训课程,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造成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课程不够重视。目前,学院的部分教师未能认识到实践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只是将实践教学看做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在学院实验中心实训课程中,对学生的考核、检验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的手段依然采取理论考试作为课程主体考核方式,未能将实践课程的考核纳入理论课程考核当中,直接导致学生对实践教学课程不重视,在考核中不尽力,学生自身就忽视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自然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心存侥幸,主观能动性较差。

(二)教学融通渠道较为单一

在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生源的多元化,从目前学院的招生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来自经济发达的江浙沪地区,这些学生知识面比较广,学生个性也比较突出;部分学生来自较为偏远的地区,他们知识面相对较窄。生源地的不同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自觉性差异化凸显,教学过程如果采用单一的融通方式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结果的较大差异。另一方面是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的多元性,同一个专业的学生面向的就业岗位是多样的,比如就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而言,有的学生毕业趋向于从事机电产品的设计制造,有的学生想从事机械设备运行管理或者设备销售等工作。

面对教育发展的多元化,目前数控机床“双证融通”课程的教学融通渠道依然不够多元化,由于学院软硬件设施的限制,现有的实训课程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同一个内容,面向一个班的学生,采用同一个评价标准,造成目前课程教学效果不佳。

(三)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由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高校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实行“双证融通”,将理论教学与实训实习教学融为一体,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职业岗位能力。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自身工作经历,教学效果相对较好。

目前,学院引进教师的渠道比较单一,大部分教师为学术研究型大学博士(博士后),教师的理论水平较高、研究能力较强,但缺少专业及相关专业岗位应具有的实践技能,不能将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于实践,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实验中心教师年龄出现两极分化,具有实践经验的实验教师较为缺乏。45岁以上年龄的教师虽然有较多的实践经验,但是在时间和精力上有限。而新入职的年轻教师企业经验和实践经历少,指导学生进行数控机床实习实训的能力相对较弱。

三、提升数控机床“双证融通”实践效果的对策

(一)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在开发的课程实施后,改革完善一个客观、科学、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对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能够进一步推动数控机床“双证融通”课程的改革,把考核指标分解到具体的项目模块中,根据各项目模块的特点设定不同的分值加权,按照工程化考核指标进行。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岗位模拟考核。课程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评价考核标准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参与制订,将实践技能考核与岗位考核能力要求保持一致性,将小组成员个人操作能力和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等作为评价考核的指标,校企共同对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进行考核。

(2)答辩式考核。考核理论知识的应用性,从理论知识的考核较变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学生在数控机床操作过程中,总结遇到的问题,分析问题,拟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答辩。考核标准依据这一系列方案制订,该考核方式重点突出了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体现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色。

(3)以证代考。学生在数控机床实训课程学习结束后,参加數控机床的中级证书的职业技能考核,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该专业课程考核的标准。

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模式的改革,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探索课程,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拓宽融通渠道,创新教学方式

课程教学与竞赛融通。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机械类大赛为契机,加强数控技能训练的同时凸显了技能的实用性。以“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为例,其中大赛的重要考核指标就是考查选手对无碳小车零部件的加工能力。对于此类比赛,学院应加大组织实施力度,形成参选、预赛、参赛一系列竞赛培训方案,以赛促学。课程教学与竞赛融通,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教学与实际生产融通。在课程教学中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承接生产任务。在机床实际操作时具体划分项目实施小组,让学生身为“准员工”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承接加工生产任务时,让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参加生产,感受企业的真实氛围,锻炼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

课程教学与实习融通。如学院卓越班的学生大四时到公司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阶段性完成本科毕业设计的任务要求与公司岗位职业技能的考核,最终达到“双证融通”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应了解并掌握所授专业相对应行业的应用技术的动态,能够通过授课、实训、实习,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能够引领学生“从书本到实践,再从实践到书本”的提升,能够通过应用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技术革新意识和能力[5]。“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双证融通”的实现至关重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育观念、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职业能力水平。要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学院教师就必须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业务能力。

学院必须要制订青年教师培训工作计划,对新引进的教师要求结合所从事的实验岗位进行培训。同时,坚持选派教师到生产和社会实践第一线锻炼。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实践经历等情况制订具体的实践培训计划,分批次、有计划、有目的地将专业教师选派到企业。深入实践第一线,有利于将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进而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课程改革的教学效果。

此外,学院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来提升学院的实践教学水平。教师和企业人员相结合开发、设计实践课程,实现教学和生产实践双向融合,为教师评定专业执业资格提供支持,建立校企合作联系的长效机制。

四、结束语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而企业却大量缺少技术型人才,人才培养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企业的改革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培养面向设计、生产、管理、服务需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课程教学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课题组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双证融通”理念下的数控机床课程开发与实践,完成了应用型本科教育内容与职业能力内涵的衔接,实现了高校学历教育与企业上岗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保证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完成学校既定教学计划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职业岗位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小文,夏建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107-110.

[2] 蒋正炎.基于“双证融通、产学合作”模式的高职专业文化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7(29):74-77.

[3] 王亦军,董黎生.基于“双证融通”的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8):76-79.

[4] 陈庆合,李海玉,陈巍.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特色及其实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4):33-37.

[5] 韦佳,倪杰,吴远征.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创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07-210.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数控机床应用型本科
数控机床故障检测与维修
数控机床常见故障诊断与维修探究
数控机床人机联合故障排查研究
提高数控机床维修性的途径
岗位、证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