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院校新工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19-07-08 02:10罗养霞王浩鸣
大学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新工科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罗养霞 王浩鸣

[摘 要]该研究针对财经类院校新工科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以“新工科+财经”为特色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方法和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等。实践探索以新工科改革为牵引,以“双创”竞赛为推手,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为依托,构建财经类新工科建设的方法和模式,为地区特色专业新工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新工科;财经院校;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7-0147-03

一、财经院校新工科发展的特点与现状

教育部对新工科的要求是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使高等工程教育能够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引擎,不同层次、不同领域高校工科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打造新工科建设统一体[1]。

财经院校工科专业“互联网+金融”“新工科+财经”等特点与交叉学科特色明显。但也存在学校发展优势、学校资源配置以及学生兴趣和能力差别大等问题[2]。提高财经类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与促进赛教结合实践优化,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突出财经院校新工科的发展特点

深化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财经院校发展特色,助推专业人才创新实践培养。从培养模式、培养特色、实践模式等方面使人才质量与行业需求紧密联系,利用专业优势、专业特点构建并扩大创新价值链[3]。

(二)新工科创新环境营造与创新平台搭建不够

近几年,科技创新教育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但是创新建设“点”多于“面”、“个别典范”多于“专业化”系统培养。只有完善和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实训平台,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进而提升地区产业竞争力。

(三)新工科发展与创新政策与激励机制滞后

新工科发展和创新创业活动开展,仍以“完成任务”为主要驱动力,还没有上升到制度化和文化创新氛围建设。学生被动多于主动,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4-5]。创新评价和奖励制度可发挥有效的激励作用,但宣传和规范化不够;创新能力与学分奖励评定标准不明确,操作性不强。

(四)新工科建设中赛教结合有效模式有待探索

目前多个院校开展“双创”竞赛,如何真正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是个重要问题[6]。科技竞赛活动具有明显的随意性,指导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设计。竞赛与教学时间、课程内容安排相冲突,学习内容的衔接有缺陷,比赛与学习也有矛盾。因此,实践探索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为依托,并结合信息类专业特色,反馈—修正—完善,为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探索,以及地方院校新工科建设、创新试点学院建设和赛教模式推广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二、财经院校新工科实践教育改革的重点

财经院校新工科人才培养要考虑好如何满足新经济发展需求,使地方财经院校人才培养与新形势下的地区经济发展有效结合,发挥面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支撑作用。如何对接地方经济和企业要求,把自身优势、办学特色与行业人才需求方向相融合,改革的重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发挥优势,凝练“新工科+财经类” 专业特色,完善培养方案

立足地区,面向西部,服务行业,以“经管结合、强化实践”为办学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并以此为主导来完善“2+2”培养模式。

(二) “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拟完善“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包含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提升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训实践课程体系。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制定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采取O2O(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教学培训体系,将“专业+创业”教学模式深入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优化专业实训的流程与模式。

(三)“多方位、立体化”环境营造和平台搭建

搭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实践平台和实训环境,给学生全新的实践体验环境,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立体化竞赛平台的要求,满足不同知识结构、专业要求和多方位实践环境的要求,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效衔接和不同知识层次的循序渐进。同时,保障教师培训和知识的更新。

(四)从任务驱动到文化氛围驱动的创新能力培养

采用“公开化和规范化”政策鼓励和激励机制,合理创新学分评定方案,让学生有参与创造新知识的动力和热情。以同学讲座、成果展示、学长宣传等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示范作用,转变由目前的任务化驱动到创新文化氛围驱动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五)以“三赛一练”为牵引的项目化赛教融合模式

在实践建设中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采用课堂教学和竞赛辅导模式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讨论法、师生访谈法等,用调研、论证、跟踪和数据对比的方法测试影响关系。完成 “新工科+财经类”专业特色凝練,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修订,立体化竞赛平台搭建,创新文化驱动氛围营造,并结合“三赛一练”的教赛同步模式。按照研究—实践—再研究的循序渐进原则开展。通过实践提出一些新体系和模式,从而更好地完成培养模式与赛教实践探索。详细的实践过程如图1所示。

三、培养模式及实践方法

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客观分析学院实际情况,人才供给与需求、校内与校外、教与学这三方面的矛盾,注重提升实践应用在具体环境中的效果。

二是基础与创新相结合。整理前期研究结果,既充分借鉴和利用前期的研究成果和现有的先进理论与经验,又不受其具体步骤的约束。

三是分步骤、按计划实现阶段任务,以保证教学改革有序有效开展。在培养过程中,注重阶段性成果的落实,以更好地完成教学改革的任务。

四、教学改革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是分析和把握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关系, 基础与创新关系,传统与特色关系之间的矛盾。在修订和完善培养方案,课程群划分、创新课程的渗入,分层、设置和细化创新竞赛政策等工作的过程中,要突出适应地区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培养计划和改革理论。

二是组织开展好实践改革与应用研究。完善教与学的运用、计划和制度的实施、有效的监管等。建立创新开放型实验室,搭建校企实践实训互动平台,创立科技竞赛活动中心,使实践的改革能落到实处。

三是以赛促教和以赛促学中,“课堂中”与“课堂外”的教学内容脱节,或教学时间矛盾,研究“教”中的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的跟进与“赛”中不同层次、知识内容需求等一致性问题。

四是扩大影响面积、范围和效应。一方面,建立先进典型带动机制等,以点带面,就本专业扩大创新价值链,提升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从地区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对“过程—内容—方法—结论”进行总结,形成教学研究成果,加强地区院校、财经院校的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地区创新教育学院试点学院(系)建设等,延伸创新的内涵。

五、“双创”教育的措施保障

(一)完善“双创”服务,加强政策保障

作为地方院校,需要结合本校的发展定位,重点解读国家、地区对“双创”教育的政策支持,增强专业建设中的内生动力。

在具体的“双创”工作中,要落实政策保障,如促进“双创”教育导师的流动制度,创新教师的奖励制度等,使“双创”教育有序地开展。

做好资金多元保障服务,健全资金支持系统。除了要争取政府和上级部门提供的创新基金,还要积极推广企业项目合作,避免单一资金带来不稳定因素并引起创新扶持匮乏。

(二)深化“双创”教育改革,注重内涵和外延发展

创新能力培养动力来源于学生自身和外界环境,注重内涵和外延的发展,甚至内动力的激发,才能培养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激发其创新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双创”教育。

建设地方财经院校创新创业示范学院要主动适应地区和行业发展,以“新工程+财经”为特色,明确定位和发展目标,使“双创”教育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并有效实施。

(三)做好顶层建设与层层保障

通过校校合作、校企联手、科教互促等协同方式,依托地方软件园、技术园,建设创新平台,创造创新机会。通过实践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完善实践课堂、教学实习,建设示范中心和“双创”实验园,优化第二课堂,扩大学科竞赛影响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强化校园“双创”文化建设,从管理支持、教师带领、学生示范等方面,弘扬创新文化,养成创新精神。学校从制度、政策、资金方面进行支持,教师从课堂、项目等方面进行方法引导,以学生典型案例、优秀标兵等进行感染教育,使学生处在创新文化氛围中,培养其勇于挑战、改革创新的精神。

(四)完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并将其落实到实践中

从地方高校专业特色出发,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突出地方应用型专业特点,开展结合需求的课程体系,搭上“双创学院建设”和“信息技术新工科建设”的“顺风车”,完善教育教学内容升级,将创新教育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中,细化和完善“双创”活动,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培养参与创新活动的学生,提高其实战技能。比如组织多个“双创”社团,邀请优秀“双创”学长交流心得,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企业“双创”成功者来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双创”教学与“双创”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在建设中可从两个方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一个是重视在校教师的培养和提升。以“走出去”的方式,如会议交流学习、同行教师学习、同课程群教师学习等方式。另一个是以“请进来”的方式,聘请和引进名师、名家、行业优秀教师、企业能工巧匠补充教师团队,建设应用型创新型团队。

(六)搭建“双创”合作平台和教育联盟

其一是注重搭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践平台。从创意活动、商业模式、支持方式、指导机制、外资来源等为多元化平台搭建服务。其二是充分利用多元化平台,如社会服务处、校友平台、面向社会的开放课堂平台、政府的科技平台,实现各创新活动的有序开展。其三是加强“双创”教育联盟建设,联盟的主体是“双创”专家、优秀企业家、知名学友、一线教师等,开展“双创”交流,反馈问题,传授经验,解决困难,为学生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和行业经验。

(七)完善“双创”教育多维评估机制

“双创”教育评估是涉及多个环节、多个因素的、复杂的教育活动,教学效果周期长、度量指标多。科学的度量和评价是高校、政府和社会评价创新教育成果,做改革与发展决策的重要参考,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以高校为主体的评价,需要度量管理制度、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的结构与水平以及创新成果与学生就业等情况。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估,则需要考虑学生时间投入,“双创”认知度,实践效果与成果量,学生成果转化率等。每个评估维度需建立指标、等级、权重等,形成多维度的评估体系,是需要跟踪、反馈的复杂的工程。

六、结语

在财经院校新工科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与赛教结合实践探索中完成的主要目标有:凝练“新工科+财经类”专业特色,完善培养模式;发挥专业优势,推动本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升创新价值链;完善计算机大类新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 课程体系;搭建多方位、立体化新工科创新环境与平台建设;研究从任务化驱动到文化驱动的创新主动性激发;构建以“三赛一练”为牵引的项目化赛教融合模式。此研究成果可为地方高校新工科发展的特色凝练、培养模式、培养路径,以及财经类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提供创新教育改革方案、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参考。

[ 参 考 文 献 ]

[1] 姜晓坤,朱泓,李志义.面向新工业革命的新工科人才素質结构及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7(12): 13-17+23.

[2] 徐玲,高旻,文俊浩, 等.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8): 205-208+217.

[3] 梁礼明,林元璋,吴健, 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改革发展路径探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7(6): 60-64.

[4] 付铁,丁洪生,马树奇, 等.新时期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师资队伍建设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12):242-244+271.

[5] 张婕,陈阳.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15-117.

[6] 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26-35.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新工科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