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19-07-08 02:10纪林章黄群
大学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纪林章 黄群

[摘 要]构建地方性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但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改革顺利完成、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逐渐过渡至大众化教育的必然结果。在分析总结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和高校培养现状的基础上,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必须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前提下,立足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企业实际需求为目标,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践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7-0162-0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随之发生重大的转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201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重点是扩大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1]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了转型发展的高校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2]。由此可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完成,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逐渐发展至大众化教育阶段,大众化教育更需要培养符合经济发展趋势的应用型生产建设者和高效的管理服务者。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也将是国家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基于这种教育模式转变要求,国内一批地方性高校相继明确提出,要根据地方企业需求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改革,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应用型大学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本科教育,是以工作生活为目标,以专业实践教育为主导,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科或更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肩负应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等多重使命的教育类型[3]。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现今高等教育重要任务之一,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众多地方本科院校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之前大部分高校将学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研究型人才上,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关注较少;而在国家教育改革相关文件的指引下,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经过深刻的思考和实践,纷纷提出要将学校人才培养的重点转变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准确地将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效结合,如何深刻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是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面对的问题。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潘懋元提出,应用型人才不同于精于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擅长操作的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在实际生产中完美结合。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领域,从而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4]。应用型人才不但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必须能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发现、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是理论应用的一线学术人才。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仍不够明确。很多地方本科院校仍追求建設综合性大学,重视学术型人才培养,各高校专业缺乏自身特色,同质化严重。有的高校虽提出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实际中仍按学术型人才的路子来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应用型教育流于形式,最终导致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学术性不够、专业能力应用性不强。有的高校甚至有人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就是以损失学术性为前提,是向职业院校靠拢,这种技能培训型导向的人才观念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5]。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也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的知识多而杂,没有具体的应用目标和定位,致使学生毕业以后社会竞争力不强。

(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相对薄弱

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既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来之能战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其中专业实践操作能力才是“以能力为本”的应用型人才显著区别于研究型人才的根本能力特征。高校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仅仅进行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必须花大力气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但目前许多高校受实践场地和教学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大多课程仍像以前一样采用以课堂教学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课程内容仍偏重于理论教学,而与应用型人才相匹配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模拟仿真教学、校企合作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形式采用较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重视不够。即使设置了实践或实习环节,受校内外实践基地条件限制,大多也都流于形式,学生不能得到有效的实践锻炼。课程的最终考核也大多采用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试卷考试形式,缺少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的评价考核方法。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师资队伍总体薄弱

知识结构合理、现场操作精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也是目前各高校的短板。教师在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任课教师不但要具有丰富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熟悉具体专业岗位业务。只有双精通的“双师型”教师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更有效地传授实践工作能力和经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但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普遍缺少具有优秀专业实践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和职称结构也不尽合理,大多数教师多年来一直以从事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在相关行业从事现场一线实际工作的经验,培养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往往不能落到实处。

三、构建以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切实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切实提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前提条件。应用型人才不同于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技术型人才,是一种高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既要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比较熟练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明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从学校和地方的实际需求出发,立足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主动适应地方经济调整和发展的需要,不断为地方社会发展培养具备熟练专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如我校就明确提出学校要依托行业、服务企业,以培养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端应用技术人才为办学特色。

(二)以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限于开设几门实践课程,而是要贯穿于整个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从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出发,总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化教学体系改革,丰富教学内容,尤其要突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切实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

要创新教学方法,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的方式。大力提倡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案例教学、校企合作教学等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做到理论和实践、知识和技术、学习和实训的融合,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其自身的规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是如此,必须切实有效地制定实践项目和实践计划,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形成教学和实践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和专业技能操作等专业实践能力。

3.多样化的教学考核方式

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考核不仅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要通过实习报告、小组答辩、学校考评、用人实习单位考评等多种形式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行考核,所以要建立以专业实践能力为基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新的考核和评价方式。

4.鼓励校企联动的教育培养模式

地方性高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面向区域办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但企业由于面临市场竞争,校企合作不产生效益且需承担一定责任,所以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偶尔的校企合作也是“学校热、企业冷”,共同设计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参与教学过程的深度合作、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更是无从谈起[6]。但企业是检验学生培养质量的唯一标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深入参与,校企联动的教育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德、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已经相对成熟。国家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政策支持企业和高校合作办学,还为合作办学的企业减免部分税收;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学校能够根据企业的需求开设或调整课程设置,课程體系设置相对灵活;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岗位和带教工程师,许多大公司还为特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经济支持。国家、高校和企业都从各自角度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制定了相关政策或办法,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

在我校也有类似的探索,如机械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班对“3+1”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3+1”模式即前3年在学校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最后1年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学生毕业设计内容也结合企业项目在企业完成。学生通过前3年在学校的学习掌握应用型人才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再通过最后1年的企业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完成企业的实际项目,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通过4年的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学生就业时能够与企业完全无缝对接,受到企业欢迎,毕业生早早就被预订一空,企业反馈情况良好。

(三)落实“双师制”,加强应用型教师培养

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支精良的应用型教师队伍。高水平的应用型师资队伍不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丰富的行业一线实践经验。 “双师制”可以采用一人兼两师的形式,也可以采用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形式。第一,以校内教师为主、企业工程师为辅,双师明确分工,加强交流,共同讨论制定学生的培养方案,避免学生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脱节,完成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及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鼓励本校教师参与校外培训或到实际工作岗位进行挂职锻炼,学校通过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等政策制定引导和鼓励在校教师向“双师型”教师或应用型教师转变,使其在企业一线实践中提高指导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第三,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一线工程师到学校任教,将企业中最新的技术带入课堂和实验室,切实加强学校应用型教师的团队建设。

四、总结

近年来,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各地方性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如何构建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不但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改革顺利完成、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逐渐过渡至大众化教育的必然结果。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必须首先明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立足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企业实际需求的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优化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切实落实“双师制”,加强应用型教师培养。要主动挖掘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拓展学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着力解决地方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技术、人力等问题,为地方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0-07-30/010220786806.shtml.

[2]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3] 于凤,张侃,刘良琨,等.论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发展应用型高校的新途径[J].科教导刊,2016(6):26+28.

[4] 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5] 项华录,何春燕,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3):96-98.

[6] 江作军.应用型大学深化产教融合面临的问题与实践探索——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8(3):8-13.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