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路径探析

2019-07-08 02:10杨瑞君韦丽华王笑妍许昌满
大学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能力训练路径探索创新创业

杨瑞君 韦丽华 王笑妍 许昌满

[摘 要]基于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中的工科教育模式、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发展现状,项目组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问题,以计算机类和机械电子类学科为例,在能力训练路径方面进行了探究和分析,提出了强化和完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的新思路。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7-0175-04

传统工程教育与新兴产业、新经济发展的脱节催生了“新工科”教育的提出和落实,自“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以来,各类型大学均开始对现有人才培养中的工科教育模式、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等开展了改革和创新。本文作者所在的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作为以技术见长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始终坚持以建设一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为发展目标,聚焦服务上海及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坚持服务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解决行业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提升引领支撑行业企业技术进步的能力。学校提出了“本科水平,技术特长”的教育理念,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方面,定位于面向产业发展,重点培养能解决重要技术及相关工程问题的一线应用型人才。本文所依托的项目面向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新路径的探索,期望通过研究和试点推广,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能进一步体现应用型特色,进一步将培养过程与企业、社会的技术要求更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技术特长和就业质量水平。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

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和实践较多,包括国际公认的CIDO工程教育模式,国内广泛实行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创办国家示范软件学院、微电子学院,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在工程教育方案设计、专业实践运行管理、教育质量多元评价体系等方面均有论述和不少成果。但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包括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实现模式、阶段推进、教育方法论和评价体系方面,现有理论和相关研究均需要做较大的改进和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坚持本科水平,又发展技术特长,需要探索诸多环节的教育实践和过程优化,其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全面融入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显得十分重要。

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是应“新工科”背景下面向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迅猛发展而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在其中,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1]。根据工程化教育理念,创新能力是合格的工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创新品格[2]。创业能力对于人才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冒险精神、独立工作能力、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均有基本的要求。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培养和训练。

深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有效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简单地用创新创业指标、经济指标去衡量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成效。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结合学校实际和专业特点,瞄准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使创新创业教育惠及每一名学生。对于自身确实不具有或者尚不具有创业条件和意愿的學生,不能不加分析、不加选择地引导,要求其进入到创业实践的队伍中来。对于适于创业实践的学生,要有效教育、引领,切实给予其创业实践所需要的帮助和服务,使其努力在创业实践中有所作为[3]。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模式分析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李培根院士曾指出,现在很多工程问题都不是一个单一学科的问题,横向来看涉及多学科;纵向来看从新产品构想到进入市场也是非常复杂的链条。一般学生都只是学习或研究这其中一个很小的环节,但是作为一个好的工程师应当具有大工程观的视野,对整个系统或多环节有较全面的了解,视野要开阔,还需要人文情怀,要关注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等。让一个大学生毕业以后能马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是很难的,但关键是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意识,这需要靠教师去启发,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和实践[4],这就对创新创业训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目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模式主要包括校内实习、学科类竞赛、各级创新项目、创业竞赛和参与导师课题等。其中校内实习有课内实践、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就业实习等方式。学科类竞赛有数学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和各专业类的竞赛。各级创新项目包括省市级、校级和学院级等不同的级别。创业竞赛按照不同专业或学科有所区别。参与导师课题按照参与课题的类型包括横向课题合作、纵向课题开发、校企产学研等方式,如图1所示。

高校的创新创业训练模式不断在优化,特别在整体训练方案优化、训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能力培养融入专业教学实践等方面均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但从已有的训练模式看,各条线的训练相对还是独立的,大学生在参与这些训练时,无法有效建立起大工程的观念,对于提升学生的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来说,更需要综合考虑各类型各层次的训练,进行一定程度的训练方案整合。

因为各类型训练模式在组织和管理方面涉及不同的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尽管从表面上看学生在每一个模块下都得到了训练,但从个体学生综合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纵向的连贯性和横向的交叉性都没有得到体现,势必会出现能力训练点之间的关联不足,即每个训练点即便训练很深入,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实践的状态,没有做到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更多地体现了能力训练中“教”的要求。

对于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来说,从能力培养的角度看,应该更多地综合考虑理论学习、科研训练和创新创业训练,尽可能“量身定做”适合学生发展的个性化能力训练方案和训练计划,既能在理论方面兼顾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又能在科研中学会如何选取适当的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的难点问题[5];还能在创新方面,通过一定数量的项目研发和实践,熟悉产学研的相关流程,甚至包括产品从创意到市场的各个环节,在个体成长中,聚焦自身能力训练的目标,不断提升其能力层次。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本文作者所在应用型高校机械电子类、计算机类大学生包括部分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管理的现状,结合国内各高校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公开数据和相关教学研究,可以看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中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值得相关教育者注意。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效果不显著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学生自身的意识、能力、素质、知识结构等方面的缺陷造成的。尽管多数大学生赞同创业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的观点,但其主动去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意识还是相当薄弱,这从各学校公开发布的专业类大学生社团的数字中可见一斑。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的不合理,也影响了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发展,重专业基础知识轻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基础自然科学知识,导致在技术创新方面很难深入下去。有主动参与能力训练意愿的学生有些甚至在专业基础知识方面不扎实,这也在客观上造成创新训练难以有效达成目标[6]。学生的创新素质除了要有基本的主动实践意识之外,其创新价值观、创新道德观、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行为方式等因素更为重要,体现在创新训练过程中就是动手意识、动手能力、团队意识、质疑精神、探索勇气、自信心和好奇心等方面的缺乏,进一步加剧了学习实践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影响大学生最终成长为能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型人才。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校内实习层面基本是按照教学的要求在进行实践和能力训练,基本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更多体现在教的方面,训练的效果评测以考试为主[7],学生和教师对于训练的结果都有不同程度的不满意。学科类竞赛和科创项目中教师参与的面较窄,从相关数据看历年的科创项目指导教师往往是熟面孔,教师能投入到竞赛指导和科创辅导的精力相对有限,在创业类竞赛中能投入精力的教师数量更少,这也从另外一方面折射出教师本身的创业经验和创业指导经验相对不足。在参与教师各类课题的能力训练中,教师数量相对多一些,但教师能投入到学生身上的精力仍旧不足,研究生层次获得教师的指导较多,这与其毕业要求和学位要求息息相关,而本科生通过参与导师课题的方式接受训练的效果不甚理想。尽管很多高校将教师指导科创活动作为其分内职责,但从实际考核过程或相应的激励政策落实情况来看,还有许多需要提高的地方。

从训练项目的角度来看,科创项目作为能力训练的主要方式,能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训练效果。各级立项的科创训练项目一般是一年期的,较少有就一个课题进行连续资助的,且每一个立项的资助金额较少,因此要考虑到项目的覆盖面,尽量覆盖到更多学生;但与此同时,因为资助少,每个项目的成效都不太明显,能坚持从科创项目做到创业项目的转变者凤毛麟角。受资助科创项目组的成员以三年级学生居多,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较少,四年级的也不多;而从能力训练的角度来看,应该是大学四年甚至包括研究生阶段都要得到不同程序的训练。具体到科创项目的执行层面,每个项目从项目成员组成看,学科交叉的情况比较少,且有一大部分比例的成员参与项目的目的性不纯,不是单纯的出于科创兴趣,有的是为了完成第二课堂学分,有的是为了将来简历上能有一些素材,在项目执行中真正坚持做项目的成员人数较少。

从创新能力训练的管理角度来看,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管理机制和体制还有待提高,有的高校该项工作由科研处管理,有的则由教务处管理,还有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由学生处或校团委管理,等等。同时对于不同类型的训练项目,各部门都有各自分管的领域,造成多头管理,整体的能力训练运行机制不是特别顺畅,难以做到真正的多方协作管理,难以深入推进,难以做到扎实有效。

从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来看,能力训练应切实融入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培养全过程,融入从校内实习到校外实践的各个类型训练项目,融入从专业实践训练到多学科交叉融合训练中。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新路径探究

高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目前国内各高校的能力训练实践可以看出,围绕着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创新创业训练的软环境、硬环境、品牌活动、宣传、经费投入、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比赛组织、实习基地和创新中心建设、创新创业管理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训练效果。

基于前文所述的能力训练模式分析和现存问题,面向新工科背景下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的新要求,结合近几年来在机械电子类、计算机类大学生科创项目、学科竞赛和创业创新能力训练项目的指导实践,本文尝试提出一个能力训练的新路径。在此路径下,能力训练将以“提升学生创业创新能力为中心,组成主动实践体系”为教育理念,搭建能力训练的多元化载体,规范能力训练方案,以完善能力训练过程为抓手,不断优化训练过程的科学化评价,最终以能在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新工科的新要求为目标,为补足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存在的欠缺探索新的解决对策,该途径的整体架构如图2所示。

本文所提的新路径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将进行重点研究和试点改革。

(一)优化大学生能力训练方案,体现快速学习能力训练和学科交叉融合

在创新能力培养方案优化中,按照“新工科”教育对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和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突出机械电子类、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机器人、深度学习等方面的快速学习能力培养,突出机械电子类、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与电气、轨道交通、生态、经管、人文、艺术甚至是香料、材料、化工等专业的学科交叉和融合,在科创氛围营造、科创题目选题、科创实践指导、科创个性化培养计划、双导师制、科创平台建设等方面,优化和完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方案。

(二)探索和提出大學生创新能力指导过程评价指标体系

在深入研究和发掘现有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特别是教学指导和实践指导两个方面存在问题的技术上,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包括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课程改革、师资配备、学分替换等方面的相关因素,提出解决思路,最终体现在指导过程和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上,将在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的能力训练方案基础上,通过选题评价、开题报告、过程记录、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方面,做到全过程跟踪,并对其能力训练方案的整体进展情况进行分段评价和相应调整。

(三)结合以实践训练和快速学习反促教学过程,尝试修订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培养模式改革中,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的重视程度还需要提高,应该从“以教学引导训练”的角度转变为“以实践训练和快速学习反促教学过程”的角度,更加强化工程教育和新技术发展、新产业需求的衔接,尝试修订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供学校参考。

结合新路径的探索,本文作者所在的机械电子类和计算机类专业将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拟采取试点的方式,先在各专业大三年级的部分班级中推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和培养质量评价改革,然后推广到整个年级的所有班级。在观察试点效果良好的基础上,尝试向各专业所有年级推广培养方案和质量评价体系,并在相关专业中发展更广泛的试点。

在具体实施计划中,第一阶段将在各专业选择1~2个大三班级,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在此班级开展试点,重点将在“快速学习能力训练”和“学科交叉与融合”两个方面展开工作,学生和科创指导教师将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成选题和开题,并结合各种学科竞赛类活动和科创类项目申报等,检验新的培养方案的落实效果,及时反馈和完善试点中的不足,并将尝试全面修订能力训练培养方案。第二阶段将在各专业其他大三班级中试点推广新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继续结合各类型学科竞赛和科创活动,第二次全面修订能力训练培养方案。同时在整个机械电子类、计算机类专业中推荐使用新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培养方案,有选择地修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供学校和学院参考使用,期望能让每年近1200名各年级专业学生受益。

五、结论

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机械电子类和计算机类专业如何在“本科水平技术特长”理念引领下,把创新能力训练深入到大学生的完整培养过程中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项目的过程化管理和指导考评作为一个抓手,推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甚至是人才培养改革,有一定意义。同时围绕如何把“新工科”教育对应用型高校提出的要求细化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在能力训练项目过程化管理中突出“快速学习的核心能力培养”和“更广泛的专业交叉与融合”两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和创新性探索,势必能完善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教学指导方案和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进一步促进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

[ 参 考 文 献 ]

[1] 徐晓飞,丁效华.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7(6):6-10.

[2] 刘世军. 工程化教育背景下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4):120-122.

[3] 刘辉.啄破大学生创业之“壳”——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几点思考[N].中国教育报,2016-10-13(06).

[4] 李拓宇,李飞,张婉滢,等. 我国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机制探析——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访谈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5-8.

[5] 杨洪勇,王福生.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23):18-21.

[6] 李玉华,申红雪,陈明,孙玉胜.依托程序設计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5):154-155.

[7] 曾胜昌,邹勇华.计算机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2):78-80.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能力训练路径探索创新创业
浅析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训练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如何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落到实处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
技工学校口语交际训练校本课程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