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大学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2019-07-08 02:10李亚珍王燕
大学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培养

李亚珍 王燕

[摘 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从教师理论教学功底的培养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两方面入手,以达到培养应用技术大学双师素质教师的目的。要具备双师素质,教师需要经常钻研教学知识,不断提高基本教学素质,掌握实践的基本技能,多参与科研活动,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相关部门也应多给教师提供专项技术技能培训的机会,规范技能考核制度,加快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进度。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7-0179-03

当下,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并且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1]。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2],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急需且非常紧缺的人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十二条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2013 年 4 月,教育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指出,“在有条件的地区试办应用技术大学(学院),实施本科阶段职业教育,并与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相衔接”。就在这一年,我国 35 所地方本科院校发起并成立了联盟,开启了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序幕。在这之前,应用技术大学被称为应用型本科[4]。应用技术大学教育就是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其培养的人才既不同于研究型人才,也不同于熟练操作工或技师,而是具有熟练掌握技术并能创新技术以及推广应用技术的人才。也就是说,应用技术大学各专业培养的人才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理论性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技能型院校培养的实用性技能人才,其不仅要掌握现代社会生产、建设与服务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操作的各种高级技能,更需要具有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因此根据对应用技术大学教育科学内涵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应用技术大学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定“性”在行业,定“向”在应用,定“格”在复合,定“点”在实践[5]。即应用技术大学设置目标体现应用性、课程设置体现复合性、培养过程体现实践性。

应用技术大学作为一种新的办学类型,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而“双师型”教师是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关键因素[4]。因此,如何培养一支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有效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质量,决定着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水平和健康持续发展的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部分“保障措施”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强调,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本纲要还指出,中国到 2020年要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目标实现。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尤其与教师应用实践教学能力密切相关[4]。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要求

“双师型”教师是顺势转型发展的应用技术大学教师队伍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技术大学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首先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要求。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最早源于职业教育[6]。教育部高教司从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职称评审的实际出发,考虑到对专业教师素质的实际需要,提出了“双师素质”的概念[7],其标准为具有讲师以上(包括讲师)职称,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一是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 或以上) 技术职称( 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 ; 二是近五年内有两年以上企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三是近五年内主持( 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且效益良好;四是近五年内主持( 或主要参与) 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設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7]。具有讲师以上(包括讲师)职称,表明教师在专业技术方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在专业技能培训中获得合格证书,主持( 或主要参与)的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主持(或主要参与) 的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使用效果好,表明教师具有扎实的实践能力。这说明,“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较扎实的理论教学功底,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教师理论教学功底的培养

(一)教师需要深入细致钻研教学知识

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多是从其他高校的硕士或博士毕业生中引进的,其大多具有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但由于一些教师读本硕博期间涉及的学科门类知识范围较为宽泛,从教后承担的往往只是一门或几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每一学科的知识不可能钻研得很深入。但学校要求教师对自己教授课程的知识必须探讨钻研得深入、细致,正所谓“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学科知识更新的速度都非常快,所以,教师在从教后仍然要经常性地学习钻研学科理论知识,与时俱进,学习学科前沿知识,掌握学科前沿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可以通过到其他高校进修、访学,在校内进修、参加学术会议、查阅文献等形式达到更新自己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知识水平的目的。

(二)培养教师基本素质,掌握高效率传授知识的能力

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多是其他高校非师范类硕士或博士毕业生,在读本硕博期间并没有接受过“教师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训[8],缺乏高效率传授知识的技巧和能力。因此在从教后应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并接受足够课时的从教岗前培训,从而掌握高效率传授知识的能力。

三、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对教师学历层次的要求较高,因此教师的理论教学素质较高;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实践能力较低[9]、技术应用能力较差,即实践教学素质较低。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不足,激励机制不到位

有些院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认识不足,对教师参加专业实践锻炼没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对教师取得相关行业技术资格没有硬性规定,缺乏相应的鼓励和支持,缺乏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教师向“双师型”转变的积极性不高,精力投不进去。有的高校实践教学的任务目标不明确,特别是在企业行业开展实践教学的目标不明确,没有明确的实践教学计划,随意性较大,因此对教师具有怎样的实践教学能力没有明确要求[10],教师只是把学生带到实践教学基地,由行业或企业人员给学生布置工作的同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没有明确要求;或者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任务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没有相应具体的技术考核标准,因此教师没有必须掌握实践技术的压力和动力。反过来学校又认为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教学付出较少,不肯给教师提供较高的待遇,不利于激发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二)提供教师实践的场所和实践的机会少

许多应用技术大学是新建本科院校,师资不是很充足,多数教师理论教学的工作量及其他工作量较重,教师把大量时间用在课堂教学和科研上甚至是兼职管理上,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生产实践、参加企业锻炼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从事实践和技术培训的机会少,提高实践能力得不到保障。

许多应用技术大学都是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应用技术大学,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当地上规模、高生产力水平的企业很少,能给教师提供良好锻炼机会和条件的企业很有限,因此即使学校有计划有安排、教师有积极性,但很难给教师提供合适的实践(技术)锻炼平台和机会。

(三)教师来源渠道单一

目前许多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的高学历毕业生,有的应用技术大学引进人才的门槛设定为取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生,有的门槛设定为取得博士学位的毕业生,而且引进的多为应届毕业生。这样的教师只是从一所高校直接迈进另一所高校,上学期间多数是在教室和实验室渡过的,很少接触一线的生产实践,对社会、行业、企业了解甚少,实践技术应用能力较弱。而行业企业的技术人才学历水平达不到高校的要求,没有相关政策的支持能够引进到应用技术大学中。

(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途径

我国许多应用技术大学是由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而来[11],转型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提高认识、经历转型实践的摸索过程,包括“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还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途径。这也是我们做这个课题的意义所在。

四、应用技术大学双师素质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一)多进实验室掌握实践的基本技能

应用技术大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实验室的建设就是按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技术技能来考量的。教师特别是刚出大学校门的年轻教师,虽然在读大学期间学习并掌握了一些实验室的操作技能,但既不全面也未必扎实。所以很有必要在从教之后多走进实验室,或学习、训练或代学生实验课,强化实践的基本技能。这样其既能充实自己、完成一定的工作量,还可以提高参与实践活动的自信心。

(二)积极申报科研课题,在科研活动中强化实践技能

高校教师在科学研究特别是应用学科的科学研究活动中,需要通过科学试验(实验)发现新的学科知识。在科学研究活动中会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由于科学研究的严谨性,要求实践活动严谨且高质量,通过科学研究的实践活动无疑会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因此,要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研究课题,培养教师科技创新意识,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三)深入行业企业开展社会服务,丰富实践能力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为了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其地方特色鲜明,服务角色清晰[12]。高校教师由于高校承载的功能,义不容辞地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责。在生产一线开展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教师参与企业行业一线生产,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既可以全面了解并掌握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需求,在服务的过程中也能学习并锻炼技术技能,丰富实践能力。

(四)给教师提供专项技术技能培训的机会

应用型高校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应用性技术技能,必须通过一定学时的实践(实验、实习)教学活动才有望实现。教师要具备比学生更多、更优的实践技术技能,就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参加更严格的技术技能培训,特别是专项技术培训。培训可以是专门的培训机构组织的,也可以是高校自己组织的。培训要有明确的计划、周密的安排、严格的考核。

(五)转变观念,规范教师技能考核制度

转变观念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取得成效的保证,要对教师加强职业思想的教育和引导[13],使他们从思想上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并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行业技能培训之中。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高校内部应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14],建立规范的教师技能考核制度,对教师应具备的技能提出明确要求。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化、规范化,这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所在。

五、结语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从教师理论教学功底的培养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两方面入手,以达到培养应用技术大学双师素质教师的目的。要具备双师素质,教师需要经常钻研教学知识,不断提高基本教学素质,掌握实践的基本技能,多参与科研活动,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相关部门也应多给教师提供专项技术技能培训的机会,规范技能考核制度,加快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进度。

[ 参 考 文 献 ]

[1]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 年)(征求意見稿)[EB/OL].http://jwc.dyc.edu.cn/zczd/detail/3028.2012.

[2] 裴子英.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的因素分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4):1-4.

[3] 张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对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5(1):12-14.

[4] 汪文婷.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5] 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34-37.

[6] 康艳,赵利军.应用型大学“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8):120-122.

[7] 魏泽.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趋势评析[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2(2):38-41.

[8] 李华,夏金虹.论如何通过科研项目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J].广西教育,2013(11):41-42.

[9] 时劼.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3):198-201.

[10] 张丽丽.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现状及对策研究[Z].北京:北京物资学院2015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2015.

[11] 朱琳.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2] 李亚珍.校企合作与应用技术型大学双师素质教师培养[J].大学教育,2017(2):181-183.

[13] 査紫阳.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诉求[J].教育教学论坛,2013(30):27-28.

[14] 段仁启.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5):61-62.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应用技术大学培养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环境工程专业办学模式探索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发展中心未来规划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应用技术大学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实践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