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舞蹈生态学视域下传统祭祀仪式舞蹈发展的影响因素

2019-07-09 10:54郭贝贝傅宇晗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8期
关键词:艺术特征

郭贝贝 傅宇晗

【摘要】苗族绺巾舞是流传于湘西苗民聚集县的民间舞蹈艺术,是祭神又娱人的传统祭祀舞蹈,也是在重大节日表演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作为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的典型代表,绺巾舞风格独特,深受当地民众喜爱。本文从舞蹈生态学角度出发,探析湘西苗族绺巾舞的艺术特征及影响其艺术特征的生态因子项,以期能使人们对绺巾舞以及其产生的自然及社会环境有更为系统、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舞蹈生态学;苗族绺巾舞;艺术特征;生态因子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一、苗族绺巾舞的历史源流

绺巾(又称绺旗)是湘西苗族汉巴岱在传统祭祀仪式中使用的一种法器,通常与司刀搭配使用。在苗族祭祀仪式中,巴岱们左手握绺巾、右手执司刀,头戴法冠,身穿红色质袍而舞。在左旋右转中给人一种错综复杂之感,将人们带入迷离恍惚、虚无缥缈之境。

一般来说,绺巾出现的情况共有三种:一、以装饰物的形式出现在祭祀仪式中,搭于巴岱肩膀之上;二、巴岱用左手把持绺巾,挥动手臂、利用手腕的力量使绺巾随手的划动而舞动,这是绺巾出现的最频繁且最重要的场景;三、新绺巾绣片单独在仪式中出现,这种仪式叫做“立坛”,被称为绺巾的圣化仪式。只有经过该仪式的绺巾才能在祭祀仪式中被巴岱所使用。

关于绺巾,在苗族传颂着这样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在苗族山寨张家与赵家交界的地方,结了一个如水桶一般大的冬瓜。两家为冬瓜归属问题争执不下,最后告到县衙,县太爷把冬瓜判为两家共有。他叫人剖开冬瓜,突然从中跳出一个小男孩,县太爷给他取名张赵二郎,由两家人共同抚养,是两家共有的传宗后代。张赵二郎长大后跟随太上老君学法,勤学苦练三年后,太上老君将他叫去,说道:“二郎,你学得法了,今天已满师,我赐你一把司刀、一条绺巾,下山去吧!”。张赵二郎学法出师之后,回到苗族山寨为苗族人家还愿敬神。从此,绺巾舞便一代代传承了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绺巾舞逐渐被世人所熟知,民间艺人也尝试对它进行加工提高,逐年演变,最终成为今天苗族独具特色的绺巾舞。

二、苗族绺巾舞的典型舞畴

三、影响苗族绺巾舞的艺术特征的生态因子项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形成、发展甚至是衰落都与该民族、国家的社会历史发展和文化需求密不可分。绺巾舞作为苗族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产生与传承也是由苗族特定的历史、宗教信仰和特殊的生态环境等所决定的。所以,当我们在对其进行分析与探索的时候,自然无法忽略它所依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

(一)自然环境

地理因子影响表演的内容。地理位置的封闭性,为原始信仰的生存提供了保护的屏障。湘西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属于云贵高原和鄂西山地的交汇处,境内大部分地区为武陵山区。复杂的地形地貌使该地区交通不畅,与外界的文化交流较少,减少了现代文明对苗族原始信仰的影响。同时,经济的落后和人们对自然、社会认识的低水平程度,使他们对待自然仍然是充满敬畏且盲目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祭祀仪式来了解自然和表达自己内心的心理情绪,这就决定了巴岱祭祀仪式的目的在于表达对神灵、自然的崇拜之情,期望得到他们的庇佑。

(二)社会文化环境

1.族群的迁徙影响表演的舞步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残酷的战争使苗族先民不得不一次次地迁徙。最开始的苗民聚居于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后被迫南迁至黄河以南长江中下游一带。接着又迁徙至淮南、江南及江汉地区。到了秦汉时期,苗族再度西迁至思州和思南以及黔东南地区。由于饱受战争之苦而不得不多次迁徙的苗族先民们,再也经受不起任何的磨难,又有部分苗人迁徙到进贵州西部及北部、四川南部以及云南等地。

苗族舞蹈中的身体动律动态深受族群的长期迁徙史之影响,比如在湘西苗族重要的祭祀仪式“还傩愿”中的绺巾舞舞步就有苗族迁徙过程的体现。巴岱左一步右一脚,走两步退一步,进中又退,步伐徘徊不定,突显苗族先祖在历史迁徙过程中前有猛虎、后有狼群,于荆棘载途、悬崖峭壁的艰险环境中前行的坎坷过程。

2.宗教信仰影响表演的道具及装饰图案、服饰

“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是原始宗教信仰的特征之一,更是苗族人宗教信仰之根本。在社会早期,由于原始时代文化、科技落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水平有限,无法对自然界中诸多奇异的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人们坚信这些不能被人类所操控的自然现象背后有着某种超自然力量的支配,并把这种力量冠以神灵之名。存在于民族神话传说中的许多神灵以及对神灵的崇拜就因此产生,而人们希望运用某些仪式和咒语进行祭祀,便可召唤这些超自然力量为己所用。

经历过数次迁徙的苗人深知,只有不断地将自己的队伍壮大,才能在险恶的环境中存活下来,于是便出现了对桃木、蝴蝶、枫木等自然物的崇拜,即生殖信仰。桃图腾崇拜之所以盛行,便是基于生殖信仰。桃繁殖能力极强,三年便能长成一棵树,极易形成桃林,促使苗人对后代繁衍展开积极的想象。因此,苗族人民在选择绺巾的制作材料上更傾向于桃木,尤其是在以求子为仪式主题的还傩愿仪式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绺巾绣片上,也只有蝴蝶和花被用以装饰。

巴岱扎在祭祀仪式中穿着的服饰叫做赤服。顾名思义,赤即正红,赤服就是正红色的衣服。赤服的整体外形为对襟长袍,下摆垂至地面,以黑色或蓝色镶边。图腾崇拜下的苗族,在选择祭祀服饰装饰花纹时,花草外形的图案自然而然成为首选。这些花草外形样式的图案在祭祀服饰上分布并没有严格的格局,而是自由散布在衣服上。如对襟的边缘、衣摆的末端等。除此之外,装饰的图案样式还有如太极纹、“福”纹等具有宗教色彩的图案。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苗族绺巾舞逐渐从传统的祭祀仪式中脱离出来,成为苗族盛大节日的表演活动之一,成为具有民族代表性的地方特色舞蹈形式。本文从舞蹈生态学的视角对苗族传统祭祀舞蹈绺巾舞进行分析探讨,在分析其舞蹈动态特征的同时,更发掘其赖以生存的自然与社会人文环境特征,为促进苗族绺巾舞等传统祭祀舞蹈的发展和保护传承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进而为濒临失传的传统祭祀仪式带来更多的关注,对引导我们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资华筠,王宁.舞蹈生态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2]熊晓辉.湘西苗族绺巾舞浅释[J].团结报,2003.

[3]易子晴.凤凰苗族祭祀服饰区域分类研究[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6.

[4]邹宇灵.巴岱仪式中的绺巾与审美——湖南湘西苗族信仰仪式法器的人类学考察[D].广西师范学院,2014.

[5]周婉儿.湘西苗族多元宗教信仰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郭贝贝(1980-),女,湖南省长沙市,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舞蹈编导;傅宇晗(1995-),女,湖南省长沙市,硕士研究生在读17级舞蹈表演,学生,研究方向:舞蹈表演。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名称:湘西苗族仪式舞蹈中的巴岱群体研究。

猜你喜欢
艺术特征
国内主旋律真实改编商业电影的艺术特征探究
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
电视摄像技术中的画面构图艺术分析
北海与上海两地水彩画比较研究
以《美丽的磨坊姑娘》为例小议声乐套曲的艺术特征及价值
对话凡高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