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19-07-09 10:36邢令果王思童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8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河北传承

邢令果 王思童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文化全球化趋势的逐步推进,河北民间舞蹈赖以传承和延续的文化生态环境正在逐渐受到侵蚀,导致河北民间舞蹈的传承事业走入了现实的困境。而要在这一背景下逆流而进,打开河北民间舞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新局面,就必须将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四者紧密结合起来。鉴于此,本文将着重论述以下四种相互联系的配套方案:保护河北民间舞的原生态文化环境和表演形式,推动青年学子传承动力,强化河北民间舞与时俱进的创新,促进其产业化的发展,以此来构建河北民间舞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对策体系。

【关键词】河北;民间舞蹈;传承;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河北民间舞是特定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的艺术结晶。虽然在当前文化全球化、娱乐大众化的浪潮冲击下,河北民间舞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但是通过保护河北民间舞的原始文化生态环境来强根固本,进而借助向青年学子推介河北民间舞来促成其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多种措施并举,将有望构建河北民间舞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新体系。在下文研究中,笔者将从河北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这两个角度,分别予以阐述。

一、河北民间舞蹈的传承探索

(一)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展博物馆式的原生态传承

众所周知,民族民间舞蹈的起源、发展与传承,是依托一定的环境展开的。这种环境既包括舞蹈起源和传承地域的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此种社会环境,则具体表现为舞蹈传承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民俗风情、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政治制度、伦理观念、人际关系等各种社会文化因素所共同构成的文化环境。就像自然界的物种生存于自然环境当中与环境不断产生交互影响一样,民间舞蹈起源、传承于此类文化生态环境中,也同周边的社会文化环境存在着交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所以,保护一个舞种赖以起源、传承的文化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该舞种的前提条件。

我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起步较晚,第一个生态保护区为20世纪90年代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建立的六枝嗦嘎长角苗生态博物馆。该保护区的建设目的在于保护长角苗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但限于经验缺乏等种种制约因素,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此后,随着我国文化保护事业的不断进步,进入新世纪后,建立文化保护区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建设工作也得到了加速推进。自2007年以来,先后建立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20多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而河北省自2009年以来,也建立了永年广府故城、安新白洋淀等十余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这些省级保护实验区的对象主题涵盖了民間音乐、手工技艺、民俗风情等多个方面,然而对于民间舞蹈及歌舞却缺乏明确的主题指向性。鉴于此,本文倡议在河北省民间舞蹈或民间歌舞的传承地,设立以舞蹈艺术为主题的小型文化生态保护区乃至文化生态保护乡镇、保护村落等文化生态保护点,按照生态博物馆的模式来集约、高效地保护民间歌舞的原生态文化环境,并通过文化旅游产业来补充部分保护资金。这样,就有望以民间舞蹈为主题保护对象,对其文化生态环境进行原生态的保护,并在保护区或保护点内对民间舞蹈进行原生态的传承,以便为其可能的产业化开发保存好原始样本,对保持舞蹈审美风格的合理产业化开发提供准绳与依据。

(二)推动民间舞蹈走入校园开展活态传承

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和保护点,虽然能够对河北民间舞实现原生态的传承,但与当前公众的文化生活距离较远,其传承行为并未完全融入社会文艺生产与文化生活,所以无法称为活态传承。而要达到活态传承的目标,最佳方式则是让青年群体认识河北民间舞,感受其艺术魅力,并爱上河北民间舞,最终立志传承河北民间舞。而在向青年群体推介传统艺术这一方面,昆曲的活态传承则为河北民间舞树立了榜样。依靠青春版《牡丹亭》走进高校的展演活动,通过开设昆曲公选课而使北京大学学生迷上了昆曲,在主动传承昆曲的过程中推出了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可谓青年传承昆曲的典范案例。昆曲在青年学子中的成功传承表明,当代青年并非不可能热爱上传统艺术,而是缺乏适合的形式和机缘来促使他们认识传统艺术的艺术魅力。一旦拥有了认识传统艺术的机遇,则青年很容易被传统艺术所感染,并主动演变成传承人。

戏曲艺术如此,舞蹈艺术也是一样。所以,在当前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保护应“不患青年之不己知”,而应“患不知青年也”。也就是说,不了解青年的欣赏品位,无法适应其欣赏趣尚而为其量身打造创新型的河北民间舞节目,才是当前河北民间舞蹈传承与保护事业的真正堪忧之事。鉴于此,河北民间舞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者,就应对青年学子的欣赏兴趣进行调查和研究,尝试以青年学子的欣赏品味为导向,对河北民间舞蹈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发展,为其量身打造创新型的舞蹈节目。而后,将此类舞蹈节目向河北高校学子推介,引导其认识河北民间舞之美,开设河北民间舞选修课,在青年学子中培养人才,展开像昆曲一样的活态传承。

以上两项举措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能够使河北民间舞在其有限的传承地域内得到原生态的存续,从而为创新型的活态传承以及产业化开发提供原始样本;而在青年学子中展开的活态传承,则有望在保持河北民间舞风格神髓的基础上,促其融入社会文艺生产和生活,转化为文艺生产力,从而发挥出非遗保护应有的社会价值。

二、河北民间舞蹈的创新发展探究

(一)加强民间舞蹈与时俱进的创作能力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群众对于民间舞蹈欣赏需求也在不断地产生变化,所以,想要取得河北民间舞蹈良好的传承效果,则必须从创作根源上去下功夫、做文章。因为,对于河北民间舞蹈而言,这些珍贵的舞蹈形式都是从历史文化中积淀的艺术精华,更加符合传统的艺术审美。对于现今时代而言,很多舞蹈内容和表演形式与社会发展有所脱节,导致很多民间舞蹈的生存空间缩小,有的甚至没有保存下来。对于这种现实情况,河北省内高校艺术院系和群艺工作者必须对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新的创举,应该抛弃民间舞蹈中陈旧、低俗以及传递封建思想的内容,进行与时代发展相关联的舞蹈内容创作。基于此,要不断地鼓励民间舞蹈的创作者们全面的拓展创作思维,在保存河北民间舞蹈特色性、传统性的基础上进行现代性的创作更新。随着河北民间舞蹈保护意识的觉醒,专门针对民间舞蹈创作的团队也越来越多,诞生了很多具有时代性的优秀舞蹈作品,不仅继承了河北民间舞蹈的传统精髓,并且在创作中融入了舞蹈现代创作技法和表现手段,使河北民间舞蹈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更强。因而,在河北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中,结合时代发展和审美需求进行广泛的艺术创作,才能保持河北民间舞蹈发展的不竭动力,使其在不断的更新变化之中呈现出新的艺术魅力。

(二)促进民间舞蹈在产业发展中的创新

民间音乐的产业化发展也是河北民间舞蹈保护和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只有借助产业化经济创收才能为河北民间舞蹈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河北民间音乐的产业化发展,不仅可以通过市场经济的调节来不断地推进民间音乐的创新,还可以在产业化进程中加强与其它产业的联合,共同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路。现今,很多地区的民间舞蹈已经进行了很好的产业化尝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比如,民间舞蹈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依托旅游景区开辟民间舞蹈的表演场地,使民间舞蹈与旅游文化得到良好的交融,使游客在观赏舞蹈的同时,对旅游景点的人文特色产生全新的认识,也对民间舞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无形之中,不仅推进了民间舞蹈的产业化发展,还开拓了民间舞蹈传承的新路径。所以,河北民间舞蹈在自身的保护和传承中,也要积极地汲取经验,对民间舞蹈产业化进程多下功夫,通过科学合理的民间舞蹈产业化布局,加强民间舞蹈的自我更新能力,在产业驱动下加强自身的创作和发展,这样才能为河北民间舞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同时为河北民间舞蹈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结语

综上可见,在当前文化全球化浪潮席卷神州大地的背景下,河北民间舞蹈仍然具有一定的创新发展空间。而其创新发展的基础,在于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来促成河北民间舞表演形式及其赖以传承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同步存续,从而为创新发展河北民间舞及其合理的市场化发展提供必要的原型依据,也为向青年学子推介河北民间舞提供可靠的参照。这样,以文化生态保护为根本源头,通过民间舞蹈进校园、改编创作舞蹈新节目、产业化发展这几项举措的同步展开,就能构建河北民间舞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全向机制,最终推动这一事业的长足发展与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竹岩,赵世莹.发掘优秀河北民间舞蹈资源,构建高校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体系[J].科技风,2018(35):57.

[2]王思童.论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与河北旅游产业的協同发展[J].艺海,2019(2):136-137.

[3]王珊,贾芳.突出地域特色推进民间舞蹈文化产业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6(18):423.

作者简介:邢令果(1963-),女,教授,本科,河北传媒学院,研究方向:舞蹈教育;王思童(1988-),女,博士在读,曼谷吞武里大学(Bangkokthonburi University),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河北民间舞传承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HB18—ZD006)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河北传承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梁丛
孙婷婷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