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红色古遗村落

2019-07-09 11:47王佳怡陈晓龙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8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产业化

王佳怡 陈晓龙

【摘要】伴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的物质需求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精神需求也开始日渐提升,而红色旅游在我国旅游产业中的比例也随之增加,这不仅有利于对国民的历史文化教育进行有效传播,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在政策上也给予了大力的鼓励与支持。本文以海南省三亚市红花村为对象,以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为主线,对乡村进行村容村貌改造,协同发展红花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方略,以一对一的方式梳理红花村现存问题与具体解决应对方案,为海南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关键词】红花村;红色旅游;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红花村概况

(一)村落区位,地理概况

红花村位于三亚市吉阳区的北部,靠近主城区与保亭县交界,与山脉相连。全村由11个自然村组合而成。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内有高速公路,环岛高铁及动车站与机场,交通便利,这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

(二)人文概况

红花村是标准的黎族聚居村落,有着显著的黎族特色民族文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并且依旧保留着黎族特有的织锦服饰和黎族特色食品,村民的经济收益多数以务农为,产品结构较为单一。红花村西面紧邻着三亚学院,这为村庄集聚知识人才、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条件,从而提升了村庄内涵及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

(三)产业概况

红花村周边已经初步形成了小有规模的度假景区,如国家级文保单位落笔洞、万科度假森林公园以及半岭温泉等,由点成线最终成为大的业态群组,相互影响,互惠互利。红花村是一个以第一产业为主的村落,经济结构单一,但拥有便利的交通和原生态的自然条件与气候,可以将绿色生态和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增加产业结构的多样性,从而增加村民经济收入。

二、研究意义与综述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红花村曾经有很多地方是革命老区,目前遗留了大量军营建筑,见证了先辈的荣辱兴衰,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迹。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地方政府也随之出台了相关政策给予支持,而村庄紧邻的三亚学院也给红花村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将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结合是红花村最有利的发展契机,利用旅游不仅能改善乡村的经济状况,还能调整旅游所带来的周边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也给游客提供了特色旅游体验,而红色旅游更大的意义是成为红色教育基地,给社会及国家带来更深层次的文化教育及精神传播。

在全球化的今天,旅游业也随之席卷全球,以独特的气候为优势的三亚,不夸张地说,这是以旅游业支撑起来的城市,是全球热门旅游城市之一,但在全球发展旅游产业的趋势下,三亚还想仅仅靠着单薄的先天自然优势,怕是难以匹敌全球化的旅游市场,因为在全球拥有同样气候的海岛不仅仅只有三亚,所以人流会被其他相同类型的旅游城市所分散,从而经济也会逐步受到影响,因此,拓展三亚旅游资源迫在眉睫。而振興旅游业的另一条发展道路便是文化旅游。

以红花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可以对美丽乡村建设起到促进作用。成功的红色旅游的开发将对乡村实现脱贫致富及更加深远的文化精神的教育意义,这也可以为其他地域在规划未来红色旅游与探索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红色旅游的概念,国内很多的专家学者将研究放在了理论研究上,虽然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在实践中也获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对于其在旅游开发的模式以及规划的方面还有大量的空白,主要还是基于对政策的理解和扩展。许多学者认为,红色旅游的价值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提高,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价值。

李咏华在“红色旅游规划以长兴县苏浙军区旧址为例”中,关于传统的村庄与红色旅游所产生的关系,认为其整体性与行政规划对于旅游资源存在一定矛盾。

余凤龙则以“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为例”,针对实地的研究取证,就红色旅游开发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探讨。此外,刘红梅、陶天峰、秦美玉以及高羽和阎友兵、方世敏等众多学者、专家也都在不同层次与方面都对红色旅游做出过研究与探索。

对于“红色”的概念其实国外本身是没有这种说法的,这是中国独特的历史沿革下的产物,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文化旅游的概念大体上是相通的,通常是将名人故居或者和一些历史建筑遗址结合在一起综合研究,其更加侧重于这些文化遗产与经济和人文之间的影响。不少学者们对此也是抱着肯定的态度,认为文化旅游将在世界旅游的热潮中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三、红花村现状分析

(一)红花村旅游发展条件研究

红花村北部靠山,村内地势较为平坦开阔,由一条河流贯穿东西,水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较高,现主要种植有瓜菜、芒果、槟榔等,沿河流成带状分布,是影响红花村整体格局发展的主要因素。

村庄内道路硬化设施基本完善,对外的主道路宽6-9米,村庄主路为4-8米,次道路3-4米,村庄巷道以及入户的支流路大多还是原生态的土路,整体通行能力较为薄弱,村庄内也缺乏公共停车区,但公交站台基本覆盖到各个村庄的路口处。

村庄现有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基本齐全,但设施较为简陋,部分村庄缺少文化室、球场等文化休闲设施,而健身活动的场地及配套设施,如休闲座椅等景观配套设施不完善或基本没有。沿路的亮化设施虽然设有路灯,但由于缺乏后期定时检修和维护,多数路灯只能沦为装饰,不能正常使用。商店等正常的生活必需品采购点也仅仅只能满足正常生活用品,排污及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不够完善,垃圾站及环卫设施也较为缺乏。

(二)红花村经济情况与产业

村庄主要是以发展第一产业种植业为主,2016年人均收入为6400元,2017年人均收入6900元,2018年人均收入7000元,经济增长较为缓慢。

红花村现主要种植热带常见水果,如芒果、槟榔以及水稻。冬季则种植常见的瓜菜类,散植类则有椰子、木薯、甘蔗等,由此发展绿色有机为主的旅游产业也便顺理成章了;第二产业为村域范围内的砖厂,还不具备完整规模;第三产业主要是依附于三亚学院而形成的较小的且不固定的夜市小吃等商业,而随着农民意识的提高和需求的不断提升,美食街、农家乐等各种服务业也将慢慢提升和逐步完善。

为调动红花村的旅游产业,实现经济多元化,村庄内将打造红色旅游骑行线路,村庄入口首先设置的是游客服务中心,紧跟着便是带有红色革命特色的美食庄园,由此展开一条环形路线,除了具有教育意义的红色纪念馆和建筑遗址外,加入了更多带有乡村旅游性质的旅游产品,使文化与休闲度假相结合。此外,在新时代中,村庄也步入了共享时代,红花村开设“共享农庄”,以个性化快捷方式给旅客带来更为自由的村庄度假体验感。

(三)红花村产业活化探索

将红花村划分三大群组,以红色旅游为主线,结合三亚学院人才优势发展乡村文化,创建乡村文创区;利用自然生态打造植物观光园,共享农庄,农业种植发展区让游客增加互动体验感。不同产业的契合和发展,不仅能刺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提供了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和配合度,最终可以达到良好的循环发展。对此,人才的引进和配套政策的扶持也至关重要,新鲜年轻的血液是活化村庄的基础,政策的扶持为项目的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对红花村红色旅游开发的美丽乡村改造,是对红色文化的一种探讨,也是对乡村振兴的一种新模式的摸索。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讨与研究可以发现,红色旅游是我国旅游业近年来发展的潮流趋势,有着较好的市场前景。红色文化旅游不仅使游客实际体验和感受了先辈的生活,更是完美的教育基地,脱离书本网络的虚擬宣传,在现实中亲身体验,能起到更真实、深远的影响,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发源地。而红色旅游所附带的是可以推动旅游产品与村庄产业结构,多元化的组合从根本上提高村庄经济收益,更好地推动美丽乡村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咏华,传统村落语境下的红色旅游规划——以长兴县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群为例[J].建筑与文化,2009(6):109-111.

[2]余凤龙.红色旅游开发的问题诊断及对策——兼论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的启示[J].旅游学刊,2005(4):56-61.

[3]刘红梅.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传承研究[D].湖南:湘潭大学,2012.

[4]陶天峰.红色旅游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7.

[5]秦美玉.红色旅游开发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5.

[6]高羽.红色历史背景下文化旅游名镇的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7]阎友兵,方世敏.湖南红色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考[J].经济地理,2007,27(5):867-872.

作者简介:王佳怡(1996-),女,汉族,江西上饶人,三亚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2015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陈晓龙(1987-),男,汉族,吉林四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空间形态研究。

基金项目: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百年红色古遗村落—红花村的建筑改造及产业活化”(项目编号:201813892109);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琼雷地区多元信仰空间形态及演变研究”(项目编号:17YJC760005)。

*为本文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产业化
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经受市场考验,汉服步入产业化进程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年轻人渐成红色旅游主力人群
浅谈构建林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论国产青春片的青春消费与怀旧叙事
红色旅游市场营销与红色文化传承
信阳红色旅游带动6.5万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