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当代艺术批判性的思考

2019-07-09 11:36赵钰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8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

【摘要】当代艺术应当具备批判的性质,这种批判性作为艺术的一种功能,主要作用是传达艺术创作主体的思想观念,目的是为启发新的艺术创作理念、艺术欣赏理念等。艺术批判性质的显现有一个逐渐确立的过程,中国当代艺术批判的理论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思想启蒙运动中建立的美学观念,这些思想观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随着时局演化,一直发挥着批判的职能,因此,批判性逐渐成为了现代艺术的一种属性,这种性质的建立过程虽然伴随着外来思想的冲击,且大部分思想观念来自于西方哲学体系,但并不能将其完全理解成“舶来品”,批判性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更多情况下是一种被默认的状态,它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是一种由隐到显的过程,当代艺术的批判思维发展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批判思想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中国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当代艺术批判性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中国的当代艺术划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但当代的批判思想观念应当是在20世纪初就已经建立了。从这个时期起艺术的批判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并且这种批判性也被广泛地作用于政治宣传和国民教育。在传统的中国艺术中,艺术的批判性并未被专门提及,文人以画抒情仅仅被作为一种发泄与娱乐的手段,“批判性”一词源自于希腊文,是近代的思想家引进西方哲学观点时确立的,但是关于批判性的艺术实践并不是对西方的模仿,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批判性就已经萌芽,狭义的批判是对事件、思想等提出否定观点,广义上的批判并非只是单纯地进行对错的判定,它应当是一种不求结论的、思想冲突式的思辨行为。艺术批评性就属于广义,它的目的是引起人的思考。

这种批判性在中国近现代艺术中得到了发展,逐渐成为现当代艺术的主要特征,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20世纪初中国面临外侵的国难,为激发人民的斗志广泛利用艺术的传播效应,创作出了大量批判性较强的艺术作品;二是西方批判性较强的现代艺术涌入国门,中国艺术家关注并接受在艺术创作中注入批判性质的内容;三是艺术发展的趋势引导着现代艺术与政治、形而上的思想意识等方面相结合。在这三种原因作用下,中国当代艺术充分发挥其批判功能,在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艺术批判主要为政治服务,批判对象通常情况下也是政治上的评判对象,表现为集体性的,而且批判的方法具有统一性,批判的方式非常直接,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种统一政治路线的批判局面才被打破,批判的关注点由集体过渡到个人,批判的方式更加具有多元性、综合性。

一、批判性思想始建

艺术的批判性在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逐渐被重视,在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之后,艺术家意识到在创作作品、欣赏作品时都不可避免地运用到批判的手段,因此可以说,艺术批判性是在近现代的美学体系中确立的,而中国近现代美学思想主要受到20世纪初启蒙思想的影响,他们在融惯中西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艺术创作理念进行总结,建立起来现代化的系统的美学体系,分别对艺术的美的特性以及其评判标准做了较为明确的定性,与此同时,启发了现代艺术的批判性思维。

王国维的批评理论是中国古典艺术批评的终结,他继承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开创了中国现代艺术批评的先河。康德美学观念中“艺术和美的根本在于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这一点与道家观念中强调的自由、自适和逍遥相契合,但是在道家的理论体系中这种观点还没有明确地被提升到审美的层次,王国维在其美学理论中将这种传统的艺术追求与现代美学理论相融合,对传统的美学观念进行了完善,还提出艺术要保有“真”,明确了“真善美”的审美标准。这种审美对后世的影响体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现实主义美术的兴起。

梁启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艺术思想,“梁氏的美学思想是一种大的人生论美学观,这种隐性的体系就是以新民为其出发点,以文学移人、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其内容,以美术人、生活艺术化为其归指,以新的艺术形式、小说以及对于中国古代作品的现代阐释为其手段。”(曾繁仁,《梁启超美育思想的贡献与启示》,文艺争鸣,2008(3))梁启超主要是继承了中国传统艺术中通过将个人修养与艺术作品结合的评判方式,提出了艺术的趣味性,并且希望在体验艺术趣味性的过程中完成对创作主体以及欣赏主体(既人)生命意义的升华,以及情感的丰富,“不论是梁启超前期突出的移人还是后期突出的趣味,梁启超的艺术批评都指向国民的启蒙与人格的改造。”这也是现代艺术创作的一大初衷,选择围绕“人”进行批判。

蔡元培最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美育,突出了美育的陶养情感功能,也指出了美育对智育、德育的辅助功能及其效应的倍增和放大功能。這一点突出了艺术与美的社会功用,从而启发了对艺术所发挥的社会功能的批判,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建国初期艺术创作围绕政治倾向统一的现象。另外,蔡元培将中西艺术从最初的所本、创作方法到艺术成品,再到对艺术的判断都进行了比较。他既注重艺术的审美功能的发挥,又关注艺术对现代人格的陶冶,在艺术功能的功力与非功力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

除了这三位专门对中国现代美学做出贡献之外,另一个不可忽略的人无就是鲁迅。鲁迅虽然没有明确做美学研究,但是他却是艺术的实践者,在他顺便做的艺术设计中恰当地展示出了批判的价值,他对版画的支持使版画艺术成为整个近代中国美术中最能发出呐喊之声的艺术品,也使版画带有一层阶级价值,他的思想引发了批判的高潮。

正是这些思想奠定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体系,将艺术的批判引向了社会性以及文化性。

二、当代批判演进

理论建立之后,艺术创作实践就围绕着理论进行,在近代的战争时期完全依照现实需求进行发展,艺术批评主要围绕“敌我”“阶级”等战争宣传。

20世纪的中国文化意识处于落后的地位,基于迫切的强国心愿,知识分子主动学习西方甚至是日本的思想,力图改变现状,因此,在文化输入的初期出现了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与完全抵制外来文化的两种极端现象,至1930年有关中西方艺术的论述开始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针对中国绘画思想及背景的阐述;二是区别东西方文明的不同。这期间的态度分别有三种:第一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革命派;第二种是折中派,以“二高一陈”为首的岭南画派为代表,其中高剑父主张吸收西方写实技法,融合中西,主张中西艺术要调和,表现现实但追求“气韵”;第三种是冷静分析中西艺术尤其是美术的差异,其中又以林凤眠和潘天寿为代表,分别主张中西艺术融合和中西美术拉开距离。这类对东西美术所进行的批判目的是为了反思民族文化。

以1949年建国为时间点进行区分,此后的艺术带有政治倾向,以建立现代化的文化艺术为目的。在油画方面,出现了以苏联艺术为榜样的现实主义艺术,以1955年中央美院的马克西莫夫培训班为代表,继承法国古典主义等,与俄国本民族绘画风格相结合,在苏联建立,由官方认可的一种绘画风格,具有情节性、文学性。此阶段,艺术作品多采用主题先行,以建国之后的土地改革等运动为主题,批判手段呈现出善恶分明的绝对性特点。另外,国画方面也在积极地寻求一种突破,水墨创作以傅抱石为例,首先以毛泽东的诗篇为创作主题,为突显政治意图,将画面颜色也由黑转向红,同时画面更趋向于写实。当时提出了“西洋画中国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口号。总之,这一时期的批判以政治宣传为中心,但方式稚嫩,看待问题依然不够全面。

这种为政治服务的批判道路在“文革”过后被彻底转变,1969年到1979年間的政治变动导致一些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对社会存在等问题进行思考,引发了形式意识的觉醒和“形式批判”新方式,由之前对艺术创作内容的审视转化到对艺术本身艺术性的思考,以高明潞、邓平祥为代表,从文化的角度或把对象置于文化的背景进行考量和论述,同时对之前的“左”的政治路线进行彻底的反思。西方大量现代观念被引入,多样的艺术形式启发了艺术家的思维方式,于是,出现了极具现代化的“厦门达达”等现代艺术创作群体,艺术开始承担政治之外的社会职责,其批判中心也转移到了“人”这个主题上,批判方式逐渐多样化。

三、结语

“当代艺术重要的是艺术的批判性”(朱其),中国当代艺术批判由紧紧围绕政治到改革开放之后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政治生活不再是唯一的批判对象,艺术家也不再追求那种统一的高度,艺术文化的包容度逐渐增大,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存在意义这些形而上的内容都成为批判的内容,批判更多地考虑理性因素,不再轻易地予以肯定或是否定。同时对批判本身也有了更理性的认识——“批判性只是一种艺术功能,而非艺术的终极品质。”艺术创作不再是简单地追随批判本身,而是利用批判这种手段去实现艺术本身的创作目的。

参考文献:

[1]叶朗,朱良志.中国艺术批评通史(现代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赵钰(1994-),女,河北省石家庄市,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理论与批评。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赵强
赵强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开幕
西安美术馆中心成立 中国国家当代艺术档案库
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
《当代艺术》封面艺术家新年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