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让文物活起来”

2019-07-09 11:47张斯鸿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8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文化自信

【摘要】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数量众多的历史文物。文物是鲜活的历史,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发现文物、保护文物、了解文物、接触文物,发挥历史文物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温暖力量,能有效推动传统文化复兴,提高群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本文结合工作经验,从文物在馆舍中“活”起来,在语言上“活”起来,在网络上“活”起来,在纸张上“活”起来,在市场上“活”起来等五个方面,浅谈如何做好“让文物活起来”。抛砖引玉,以期对今后的工作开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物工作;民族精神;社会公众教育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具体工作中,应如何做好“让文物活起来”?

一、在馆舍中“活”起来

勤劳、自强、聪慧和坚毅不拔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史,并将其推向了巅峰状态。不少历史文物都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汗水,巧夺天工,美轮美奂,即便到了科技发达的二十一世纪,仍旧光芒四射,让人叹为观止。然而,重藏轻用的思想理念,无疑阻断广大了文物走向广大群众的路径。历史文物所反映出的历史意义及其中涵盖的道德、文化、人文思想等,无一不熠熠生辉。相对于经济价值,文物对当代社会的教育、生产及人们的生活的意义更大。为此,在当前的工作中,应树立“藏”“用”并举的管理理念,发挥文物“用”的功能效应。具体工作中,一方面要增大、丰富文物的展陈量,革新展陈方式。某些历史文物年代久远,稍有不慎极可能出现损毁现象,对于这类文物要充分借助于新型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在展陈的同时做好保护工作。博物馆要对文物提高固定的更换率,或者以活动的形式加强交流,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另一方面,对于文物的展陈,要突出文物展陈的系列性、完整性和整体性。相对于零散展陈的文物,系列性的文物在展陈时更具有震撼效果,展陈效果更佳。此外,博物馆还需要做好相应的软、硬件措施,在提高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激发出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二、在语言上“活”起来

优秀的解说是一种甜蜜的牵引,随着解说的深入,人们不仅能了解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还能通过故事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优秀的解说可攻其一点而不及其余,发散人们思维,引导人们展开想象,进入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或金戈铁马,大漠黄沙,慷慨悲壮;或男耕女织,鸡犬相闻,怡然自得。参观文物,倾听解说,想象历史人物生活场景,发思古之幽情,感受先祖的情怀。客观而言,大部分群众缺乏良好历史素养,因而对历史文物的了解依赖于工作人员的引导及解说。为此,让文物“活”起来,无疑要注重文物解说的“活”。作为工作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深入学习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历史意义及历史价值;广泛涉猎,博览群书,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强化口语表达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如此,在为群众解说的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解说时,应优化需要解说的内容,做到逻辑清晰,层次合理,便于群众对主体内容的把握;旁征博引,删繁就简,做到言辞得当,便于群众对文物知识的理解;注重调节解说时的语速、语气、神情及肢体动作,声情并茂,给予群众良好的倾听体验。

三、在网络上“活”起来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群因为工作忙碌或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无法亲身到博物馆参观游览。如果能创设网上博物馆,人们不必身临其境,也可自由地参观文物,学习与文物相关的知识。此外,网上博物馆因是虚拟化、数据化资源,因而可更进一步提高开放度。不可移动文物以及难以在博物馆展陈的文物,通过网上博物馆即可对实体博物馆进行有效的补充、完善。网上博物馆除了内容丰富之外,还可进一步发挥其灵动性。比如说,按照文物的历史,可依据朝代划分为不同的模块;按照文物的出土地点,可进行区域模块划分;还可以按照人们的兴趣爱好,从个性化的角度进行划分。基于此,工作人员应加大对网上博物馆的建设力度,扩大覆盖面,并整合更多、更全的文物资源信息,以扩大网上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其二,网上交流平台。打造网上交流平台,使文物的交流变得更加多元化、便捷化。依托于网上博物馆,可从网上博物館的展厅、资源库中开设交流平台。工作人员可在线上以“一对一”的形式为人们介绍文物,或者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文物的历史背景、历史意义、制作工艺、社会价值等多个方面进行梳理、阐述,将图片、声乐、视频、文字等有机整合为一体,丰富了对文物的交流方式。事实上,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交流互动,均能有效让“沉默不语”的历史文物“活”起来。而交流越频繁,人们对文物的了解就变得愈加充分,在逐渐培养人们对喜爱文物、了解文物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让文物走向广大人民群众。

四、在纸张上“活”起来

如何让文物在纸张上“活”起来?其一,文物图书。国家及政府,应加强对文物类图书的编辑、出版等工作的指导。加大资金投入,并出台相应的引导政策,丰富文物类图书的类型,增大文物类图书的数量及传播力度。比如说,就文物图书类型方面,可从文物的历史年限这一角度切入,也可从文物的出土地域角度切入,还可从文物的等级、材质、用途、属性等多个角度切入。丰富文物类图书的类型,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有效激发并持续人们的阅读兴趣。文物图书类型丰富,功能也就变得更加全面。有的人为了休闲娱乐阅读文物图书;有的人为了开拓眼界、增长见识阅读文物图书;有的人为了夯实专业基础阅读文物图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此外,类型丰富的文物类图书,还能面向更多的受众,比如说,针对于好奇心强烈的人群,可编辑出版具有悬疑色彩的文物图书;对于少年儿童群体,可针对其身心发展规律及认知水平,推出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文物图书,或将其制作成卡通型、画册型文物图书。对于老年人群,可注重烘托文物的文化意义、社会价值等;其二,专业刊物。相对于文物图书而言,文物类专业刊物的专业性更强,对文物研究更为深入。专业刊物并非就不适合于人民群众,只要谋篇布局合理、层层递进,仍旧能有效点燃阅读者的阅读热情。事实上,文物专业刊物包含的信息量极为丰富,可由一点而延展至一面,因而其教育功效十分显著。

五、结语

让文物“活”起来,需要将文物引导至教育领域,发挥文物的教育功能,如文物本身渗透的道德情怀、规则意识、人文精神及思想观念等。将文物引导至文化领域,释放文物所蕴含的传统优秀文化,洗涤心灵,陶冶情操,增强人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将文物拓展至经济领域,可以让文物发挥出活跃社会经济的作用,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文物拓展至生活领域,让文物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身影,讨论文物、研究文物,继而从文物中有所思、有所得。作为文博事业工作者,应更新思想理念,在具体的工作采取积极的方法手段,让文物“活”起来。文物“活”起来是系统性工程,并非一早一夕所能速成,而是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在体制、政策的配合下,加强探索、研究工作,推陈出新,才能切实让文物“活”起来。

参考文献:

[1]范岩.浅析文物保护工作的困境及应对策略[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2).

[2]杨伟.新形势下对古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措施探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2).

[3]姚英.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业故事,2018(10).

作者简介:张斯鸿(1974-),女,本科,新昌博物馆(新昌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文博馆员,馆长(文管办主任),研究方向:陈列布展、文物鉴定、文物古建筑保护。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主旋律电影在国民教育中对民族精神的传扬
提倡民族主义振奋民族精神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