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狮子山矿冶区古代矿冶遗址调查实录

2019-07-09 11:36吕予惠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8期

【摘要】2013~2014年度,由国家博物馆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研究中心、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和铜陵市博物馆联合组建了调查组,对铜陵境内的古代矿冶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其中狮子山矿冶区古代矿冶遗址有新发现,本文实录这一地区的调查结果,希望为研究中国古代冶金史提供一点线索。

【关键词】安徽省铜陵市;古代矿冶遗址调查;狮子山矿冶区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安徽省铜陵市是“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延绵3500余年,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古代矿冶遗址。铜陵市是一座工矿城市,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采铜矿时,在距地表80~100米的地下发现许多“老窿”,分布在含铜品位较富的磁铁矿、磁硫铁矿或氧化铜的富集矿石带中,遗留的“老窿”口平均高度0.5米,用来支撑矿坑的坑木直径达0.5米,坑木表面已碳化成焦黑色,有的则长满铜绿,还发掘出土有采矿工具以及木制水车龙骨、木制叶片、小木船等排水工具。在现代采矿场也都有发现。

2013~2014年度,由国家博物馆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研究中心、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和铜陵市博物馆联合组建了调查组,对铜陵境内的古代矿冶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此次调查收获颇丰,特别是狮子山地区有新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冶金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狮子山地区的古代矿冶遗址调查进行较为详细的记录。

这一地区文化遗存较为丰富。早在1998年4月21日,铜陵市文物管理所接到铜陵县西湖镇汤村村民汤后胜、谢为你的举报电话,赶往西湖镇第一轮窑厂,在地表下1米处发现四座并排墓葬,现场破坏严重,只有残陶片和胎体较薄的铜器碎片遗落在现场。举报人说4月20日中午12点,挖土机铲土时挖出六个大鼎,上交到西湖镇派出所。4月21日下午2点,县文管所来人,鉴定为春秋时的器物,有鼎、甗、盉等六件青铜器,后全部移交给县文管所,还有一面也在那一带出土的铜镜。这几件青铜器具体情况如下:

甗:通高54cm,甑直径35.4cm,甑高30.5cm,腹围达1.04m,鬲口径15.3cm,鬲高25cm。分体式,甑上有两道弦纹,两绳耳外撇,甑底箅孔断裂,箅孔上有一个“十”字形,起加固作用。鬲口沿扁平,空心袋足。一半是蓝锈,一半是绿锈,鬲口有凹槽,既稳固又防止蒸汽散发,底部有烟炱痕迹(图1)。

盉:通高16cm,口径11.6cm,流长3cm,流口直径1.1cm,扳长5cm。敞口,素面,短扳,扳上有一孔。下部鬲形袋足,光滑,一面有绿绣。口沿处有裂缝(图2)。

鼎:通高26.8cm,口径24.7cm,耳高5.5cm,内径22.5cm。蹄足,两耳外撇,腹部一组窃曲纹,不清楚,锈蚀严重,蓝绿锈,器底有一小洞,有烟炱痕迹(图3)。

鼎:通高20.6cm,口径18.6cm,通体有蓝绿色锈,器体上有织物覆盖痕迹。口沿扁平,三柱足,一足有修补痕迹,腹微垂,四道弦纹,中间一组窃曲纹。残,器底有洞,耳上也有修补痕迹(图4)。

牺首尊:残,只残留兽形盖,有两个直起的角,一角残。此器形在铜陵地区尚属首次出土。

铜镜:直径8.1cm,外缘1.2cm,厚0.3cm。枝叶纹,有四乳钉相间,宽缘。

鼎:(殘片)口沿外卷,腹部两道弦纹内有一组纹饰,上有乳钉纹,三小柱足,足和口沿下各饰一条龙。

一、大团山-胡村后山采冶遗址

(一)地理位置及地质概况

大团山-胡村后山采冶遗址位于铜陵县天门镇南洪村向阳组(原胡村),在南北向公路西侧,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是一处小盆地地,西面是冬瓜山老鸦岭尾矿库,大团山北面是冬瓜山铜矿。

大团山-胡村后山属含铜矽卡岩型,南段为闪长岩中石灰岩捕虏体交代2成,北端则依附于接触带上,走向北15°西,西倾50~70°,主矿体长百余米,平均厚5米,控制斜深110米,矿石以含铜矽卡岩为主,浅部含有磁铁矿,氧化较深,原生带平均含铜0.56%。

(二)调查过程

铜陵县南洪村村委员李家安为此次调查提供了线索,并带来调查组到实地勘察。据李家安介绍,南洪村1975年5月成立向阳铜矿,2012年1月卖给了私人,更名为童祥铜矿,开矿时曾发现2个老井。在当地人称为后山焦巴宕的地方发现两处古矿井井口,在附近采集了一些汉代陶片,山上遍布铜草花。该遗址炼渣堆积较厚,尤其是配电房附近最厚处达3~4米。遗址西面的老鸦岭此前也发现有古代采矿遗存。但大团山焦巴宕因矿石将古代采矿坑基本填埋,未发现重要古代遗物。

二、小团山采冶遗址

(一)地理位置及地质概况

小团山采冶遗址位于铜陵县天门镇南洪村光明组,在南洪村公路西侧,西北方低山连绵,程冲山、粽子山、虎形山一字排开,树木葱葱。低山前是大片开阔的稻田。小团山为丘陵山岗区。

小团山属含铜磁铁矿型 ,南坡有青龙群中下部灰岩经变质为大理岩,北坡有闪长岩出露,矿体位于接触代,铜赋存于细晶矽卡岩中。

(二)调查过程

调查组在铜陵县南洪村村委员李家安的帮助下到了小团山,在距小团山南边300米处的一处空地上发现堆放着大量炼渣。据李家安介绍,这是原生产队时期村民耕地时发现的,集中堆放在一起,在该渣堆中采集到两块陶片;另一处炼渣堆积集中的地方,在去小团山的土路右侧的菜地附近,菜地水沟一侧用炼渣堆砌,另一侧为土墩自然断面,炼渣暴露在表面,最厚堆积达1米,沟坎堆积密集,分布集中,直线距离小团山有200米,距程冲山、粽子脚、虎形山(堆积集中处)一带山脚下约500米左右。

三、朝山采冶遗址

(一)地理位置及地质概况

朝山采冶遗址位于铜陵市狮子山区西湖镇朝山村,坐落于铜陵市中部,全村3.19平方公里,耕地仅476亩。20世纪70年代后期,全国掀起了寻找金矿热潮,铜陵也发现了金矿。据2011年全国的矿产资源储量表及其排序表中统计,安徽省金的保有资源储量为341.4吨,列全国第7位,其中铜陵地区金资源则占全省57%,朝山村成为是远近闻名的“安徽黄金第一村”。

朝山地质概况基本可以归属于狮子山矿床,但具体到位置恐怕仍有许多空白点,涉及的不仅是考古工作还需要与地质部门的合作,才有可能揭秘朝山采冶遺址的原貌。

(二)调查过程

2014年1月3日下午,调查组第一次来到西湖镇朝山村调查朝山采冶遗址,调查组分成两个小组,一组由村民陶焕顺(小冲组村民)带路,向木鱼山方向移动,另一组调查村内塌陷区,区内发现多处井、巷、坑。据321地质环境所所长吴长贵介绍,塌陷发生在2011年年底,鱼塘最先塌陷,里面有3个小坑,现已掩埋,后陆续塌陷至30余口,后又增至50多口,为溶岩塌陷,新晋沉积层厚约2米。目前已经掌握的资料表明地质成矿条件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做些发掘工作。

朝山采冶遗址规模宏大,分布范围达3平方公里左右,非常壮观,东南距木鱼山遗址五六百米,以西边河为界,木鱼山遗址最早年代为2882±55年,树轮校正为3015年(卢嘉锡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矿冶卷》第44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5月),这一处有许多未解之谜,值得期待。这一地区从出土的考古资料看,朝山村曾经出土过东周时候的青铜器,器形多样,有甬钟、牺尊、盉、鼎、斧、车马器、铜面饰、戈等,出土地点主要位于朝山小学和小金山。这次调查中甚至征集到了磨制石器生产工具。

安徽省铜陵矿冶遗址分布广泛,历史文献与铜器铭文都记录有西周王朝不断通过战争手段向南方掠夺铜资源的史实,但多语焉不祥,“金道锡行”中金锡的流通路线又怎样?通过对铜陵市狮子山矿冶区古代矿冶遗址的调查,希望能从另一个角度为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作者简介:吕予惠(1969-),女,汉族,河南省驻马店市人,研究方向:青铜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