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高校图书资料的管理与建设探讨

2019-07-09 12:27赵新华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8期
关键词:图书资料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

【摘要】进入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在图书资料管理与建设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以及社会查阅信息的需要,体现图书馆信息集散的优势,高校应利用网络时代的发展优势,对图书资料的管理与建设进行创新探索。基于此,本文从网络时代对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与建设工作的影响出发,分析了当前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特点,并从思想转变、资源开发、人才培养、标准化建设、环境优化等角度对图书资料的管理与建设策略进行了思考与探究。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与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图书馆是高校文献情报中心,也是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支撑。进入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在管理与建设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例如图书资料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用户不仅可以获得纸质文献,还可以通过登录官方网站获取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丰富的资料信息,以满足用户多元化的图书资料需求;图书资料的传递打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用户不仅能够获得本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料,更能够通过共享平台或者其他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在共享的过程中不断拓宽图书馆的边界;图书资料管理流动的方式更加快捷、方便,用户不用亲自到图书馆,通过网络终端就能够在线完成借阅、阅读、归还等工作,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率。针对网络时代对图书资料管理与建设带来的诸多变化,高校图书馆应不断深究网络时代信息资源建设、传播与管理的特点,并探索图书馆创新、转型的路径。

一、网络时代对高校图书资料的管理与建设的特点

在网络时代,信息生成的速度不断加快,海量信息借助互联网在虚拟空间交换、传播,打破了信息资源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料管理与建设而言,其在网络时代呈现出如下新的特点:第一,交互性。交互性简单来讲就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人通过人机界面向计算机输入指令,计算机在得到指令后通过一系列的内部计算将成果呈现给用户。在网络时代,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创新转型的必然选择,数字化的过程就是将图书资料通过人机交互输入计算机的过程,例如用户在查询、借阅图书资料的过程中,则可以通过人机交互输入关键词形成指令,而资料管理平台则会根据用户需求给出相应结果。这一过程实现了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互动,大大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第二,动态化。从图书资料的存储方式来看,传统的图书馆通过静态形式对馆藏资源进行管理,不仅占据庞大的空间,还需要特殊的管理条件,同时用户与图书资料之间的关系相对单一,图书馆难以实现主动服务。在网络时代,图书资料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在虚拟空间,同时根据用户需求动态调整资源呈现,例如用户在输入关键词后,系统平台不仅会呈现精准的图书资料信息,还可以通过模糊查找的方式扩大信息服务范围,以打破传统静态服务的局限,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在线资源,同时也可以支持用户进行下载,通过移动存储的方式完成阅读;第三,开放性。传统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相对封闭,服务师生是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外界要想获得图书资料障碍重重,导致许多高校丰富的图书馆藏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与利用。在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通过打造数字化图书资料管理平台,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平台,从而打破了图书馆的校园界限,为社会提供更加开放的信息服务;第四,共享化。共享成为网络时代的热词,高校图书馆在资料管理与建设过程中,也逐步引入智能技术,为用户打造共享服务平台。例如高校通过引入专业软件打造需共享图书馆,在共享图书馆中,用户可以通过微信或图书馆APP在线预约借书,预约成功后直接到图书馆取书;在还书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智能操作;管理员则通过身份认证定期对共享图书进行管理,预约投放、书籍投放、终端设置、清理书单等。在共享中,图书馆与用户之间不再是单一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成为了相互支持、相互作用的关系,同时用户与用户之间通过图书馆平台建立交流,进而形成了图书共享、全民阅读、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图书资料管理平台。

二、网络时代高校图书资料的管理与建设策略

第一,转变思想理念,提高服务意识。在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已经不再局限于为教科研工作提供信息服务,其在社会公共服务中的价值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全民阅读的倡导下,如何有效开发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使图书资料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则成为当前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一发展需求下,高校图书馆应转变思想理念,提高服务意识,将“服务第一、用户至上”作为图书资料管理与建设的基本准则;以用户为核心,推动馆藏资料的数字化转型,迎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丰富图书资料的表现形式,提高用户的信息获取效率;提高信息平台的智能化水平,渗透人文关怀,满足用户图书资料获取过程中的情感需要,以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第二,促进图书资料开发,丰富图书馆藏资源。互联网带来了海量的信息资源,提升了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高校图书馆应抓住这一机遇,推动图书资料的开发。在图书资料的开发中,图书馆应注重资料呈现的多元化,打破传统纸质资料的局限性,利用多媒体为用户呈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图书资料,以最大限度满足阅读需求;体现图书馆馆藏资源的独特性,高校图书馆应立足馆藏资源,挖掘独特的信息价值,打造具备自身发展特点的数字化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新颖的服务与独特的图书资料,以推动图书馆的品牌建设,扩大高校图书馆的影响范围;打破图书馆资料开发的界限,利用网络链接与专业化的知识服务平台建立联系,如知网、万方数据等,以方便用户的信息查询,充实图书馆馆藏资源。

第三,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提高信息化图书管理水平。图书管理员的综合素质不仅影响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更影响着图书资料的开发与利用效率。目前,高校缺乏推图书管理员队伍建设的足够重视,相关专业人才毕业后进入这一行业的也是寥寥無几,导致图书管理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其服务能力依然局限在简单的整理、收集、保存等简单层面,缺乏信息意识,更难以通过专业的技术操作推动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与维护。高校图书馆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针对网络时代对图书资料管理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引导其构建人性化的服务模式;加强对其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提高信息化管理能力;引导其参与到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来,以促进馆藏资源的管理,提高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水平。

第四,统一管理标准,推动图书资料共享。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在互联网的支持下,目前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图书数据库,初步实现了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但是,一些数字化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主要是将传统的图书馆“搬”到虚拟空间中来,在服务形式与服务范围方面并没有明显的改善,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对统一的管理规范,即不同高校在界面呈现、信息表达、资源管理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影响了图书资料的传递与利用。针对此,国家用积极推动数字化图书馆管理规范的制定与完善,逐渐形成统一化的管理标准,并引导高校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在功能完善的信息平臺中实现图书资料的交换与共享,以打破传统图书馆的界限,吸引更多用户参与到图书共享中来,从而推动共享阅读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加强环境建设,保护图书资料安全。进入网络时代,信息共享虽然方面了人们的信息获取与交流,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的诸多隐患。例如图书资料的损毁、丢失,侵犯知识产权等。针对此,高校应适当增加对信息化图书管理环境的建设,增加安全投入,定期检查、维护图书馆的信息系统平台,建立安全防范系统;坚决抵制侵权行为,尤其是针对网络中打着信息共享的旗号肆意侵权的行为,要利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权,以保护图书资料的安全与完整。

综上所述,网络时代对高校图书资料的管理与建设工作带来了诸多新的变化,使图书资料管理与建设呈现出交互性、动态化、开放性、共享化等特点。基于此,高校图书馆应利用网络平台优势,转变管理理念,促进图书资源的开发,加快对专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搭建标准化图书管理平台,增加环境建设投入等,形成更加完善、系统的图书资料管理平台,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庆梅,颜渉.浅谈网络时代高校图书资料的管理与建设[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2):263-264.

[2]郑金玲.网络时代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建设发展趋势与提升对策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5(34):334-335.

[3]万永丽.网络时代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建设发展趋势与提升对策[J].新西部,2017(16):104,109.

作者简介:赵新华(1972-),女,山西省静乐县人,本科,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情报。

猜你喜欢
图书资料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
信息化背景下图书资料管理方法分析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如何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探讨
网络时代
图书馆图书资料在信息时代的管理与建设
网络时代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