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2019-07-10 01:54姜永宾
文教资料 2019年13期
关键词:教学融合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姜永宾

摘    要: 初中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具有符合社会发展,促进学生三观形成及解除困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等作用。学生在校园中接触传统文化最多的是语文课堂,现今的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不足,并且教师和管理者对传统文化的培养意识不足,要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可以利用深入挖掘教材、阅读相关书籍及通过自身实践将民俗引进课堂等方式进行。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教学融合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形成了不朽的文化积淀,铸就了现存的文明社会,每一步的历史发展都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中学生在核心素养时代要求下一定要掌握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文明的美好传统,用历史及批判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传统文化是初中生学习和借鉴的好榜样,如古人讲究“孝”,在这样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中传扬孝道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语文课教授给处于青春动荡时期的初中生以教育是再合适不过的。传统文化包含文化习俗、服饰、古诗文、诗词歌赋等。

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融合的重要性

语文课堂是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传统文化存在的这些年对学生的行为方式及人生观念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傳统文化中的尊卑理念,虽然与现今的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看似冲突,但是从本质来说一点都不冲突,领导有可能是我们的长辈,我们需要尊敬他们,也可能是后辈,但是能力突出使他成为领导,值得学习,因此要尊敬,这些理念对学生来说在语文课堂上传授是有利的。

(一)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社会虽然是日新月异不断进步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依然要遵循时代长河中的一些传统文化习俗,比如现今过年的习俗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不忘初心”,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发扬新的文化的同时,绝对不可以忘却历史文化传统。习总书记曾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民族必须坚定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二)有助于解除现实困惑

初中生身心发展不完全,思想观念处于动荡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借助语文课堂上传统文化的传播。现在一些青少年不能明确自己的思想,容易随波逐流,尤其处于现在这样一个大的网络时代,网络中的不良诱惑强大,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坚定学生的信念,让他们清晰地了解自身的状况,并且明确未来目标。

(三)有助于增强自信心

文化自信是我们应该具备的,这种来自五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的自信是难以轻易更改的。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中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诗词,对许多作者身处艰难环境之下还能够毅然决然地保卫自己的国家,初中生身处这样一个平静的时代下更应该为自身居安思危,同时通过传统文化学习增强自信心。

(四)有助于各个学科的学习

传统文化的诗词及传统习俗中的一些常识有时可以被应用到其他学科中,这样学生能够轻易地理解题目的意思并且解决问题。另外,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学习可以感受语言的逻辑,为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提供思路。

二、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传授现状

(一)整体素质较差

这个整体包括学生、教师及管理者。虽然国家有下达文件说要传播传统文化,但是执行力度并不是很大,执行效果不是很好,在教学过程中以成绩为主,并以此为主要因素培养学生,因此传统文化的学习就会在教学过程中占据很小的比例甚至没有。语文课堂是学生接触并且了解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途径,但是目前社会大环境下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忽视不顾,因此从总体来说,学校内传播传统文化的整体素质较差。

(二)教学中与传统文化结合性不强

这种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较差的情况在语文课堂上时有发生,传统文化通过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表达,有时教师为了省事,将原本需要图画表明的传统文化习俗用平庸的语言代替,这样学生就不能真切地体会这样一种情怀。教师对传统文化也不是十分了解,无论在语言表达还是准备方面都不会完善。

三、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传播不广的原因

传统文化传播不广及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学生对传统文化不了解,自身不具备学习意愿,同时包括现今成绩为主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没有足够时间表达。另外,教师并不具备教授传统文化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学管理者没有将传统文化的教授纳入教学之中,传播受到阻碍,有能力有经验的管理者会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文化融合,缺乏经验的管理者则做不到这一点。

(一)学生自身的学习意愿不足

由于学生接触这样一个现代文化,并且很少接触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种子——传统文化无用论,因此不愿意接触传统文化,也不愿意接受。有时父母、亲朋好友或亲属在运用传统文化教育孩子的时候并不告诉他们这是传统文化,是祖辈沿袭下来的,这样孩子在接受过程中只能是被动的,不会主动探究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事物,如每年都会“过年”,但是现在的孩子很少知道“年”是什么。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学生没有意愿学习这样一种文化,强制的灌输也是无用的。

(二)教师自身的素质不足

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学质量及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到的知识量和内化程度。一个具备传统文化传播意识的语文教师会通过多种途径教授学生传统文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充满兴趣。同时教师还会通过自身学习不断提升这一水平,目前教育行业对成绩的要求限制教师的发展,教师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有时即使自身有很多知识想要传授给学生,但是由于时间或教学任务的阻碍无法教授,这是一种无奈。

(三)管理者的培养意识不足

管理者作为制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人员,管理着教学整个过程,教育管理人员对传统文化的传播重要性并没有意识到,另外管理者不知道通过怎样的途径传播传统文化。这样的管理者不具备传统文化的意识,意识不到传统文化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尊师重教是教育界最应该传播的传统文化,现今新闻上或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殴打教师的现象,假如是在充满尊师重教环境的美好校园里,相信这样的事件肯定不会发生,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

四、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传播的主要途径

传统文化的传播是多种形式的,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活跃语文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寓教于乐”是最好的教授语文的方式,语文教师能感受课堂上轻松的气氛。传播途径就是引入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及对课本上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拓展出外延的文化,另外最重要的方式还是带领学生进行体验,成为学生一辈子难忘的记忆。

(一)引进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作为我国几千年发展进程中与人类生活习惯及情感信仰间存在密切联系产生的传统文化,具有贴近生活、趣味性及浅显易懂等鲜明特点,而将民俗文化与实际教学相结合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有助于形成强有力的学习动机[1]。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传统文化,如将座次文化带进课堂,将教室的座椅像古代一样排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更深刻地了解这样一种文化。

(二)教师带领阅读相关书籍

很多传统文化都是记录在书籍中的,阅读是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重要途径,即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是学习语文学科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并接触我国传统文化[2]。阅读乐趣是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自身学习获得知识,而且可以深度挖掘,更可以根据自身喜好进行阅读内容选择,“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大量阅读,慢慢感染学生的行为方式,自然而然地学到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

(三)立足于教材的深度挖掘

在融合传统文化时,教师要以语文教材为基础,不断对教材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挖掘,促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加有效地融合传统文化[3]。教材中的知识才是本体的知识,是语文课堂上重点学习的内容,通过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并且以教材为圆心进行扩展,扩展出的内容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内容,更好地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点,使教学活动不再单一无活力。深度挖掘出的傳统文化内容要给学生一种系统性记忆,不能学过之后就忘记了,还可以在实践中应用。

(四)生活实践体验活动

这是一种在语文课堂上实践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进行表达。在与老师互动的过程之中,学生能够主动地表达对人的意见及看法,通过加强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了解个人在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类不足,从而进行针对性改进,当然,老师可以在与学生的互动之中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从而调整个人在后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4]。“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要想对传统文化进行更加深入发掘、了解一定要通过实践。

如今教学中讲求的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多方面发展,传统文化学习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备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课堂上传播传统文化增强了语文学习的乐趣,同时给学生创造了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环境。一定要通过多种方式保证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延续,继续发扬光大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蒋衍华,郑汉华.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合[J].中华少年,2018(14):112.

[2]解艳华.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融合策略[J].新课程·中旬,2017(4):130.

[3]王春龙.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融合研究[J].试题与研究,2018(23):118.

[4]武金国.初中语文教学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8(74):62.

猜你喜欢
教学融合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法制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浅论高职教育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