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的“读”

2019-07-15 03:33王丽
神州·上旬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品读感知诵读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在语文学科新课程改革中始终占有着一席之地,是常态化的、行之有效的、简单易做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初读感知阶段自悟自得的“量”,又要重视品读深悟阶段引领挖掘的“度”,更要重视诵读表达阶段情感升华的“质”。

关键词:初读;感知;品读;深悟;诵读;升华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作为一种常态化的、行之有效的、简单易做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而且还能在优秀文字的精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熏陶美好的情感,提升个人的素养。在语文学科新课程改革中始终占有着一席之地,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异样风采。

而在教学中,我们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潜移默化地将语文教学划分为初读感知、品读深悟和诵读升华三个阶段。其中,初读感知是基础,重在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品读深悟是重点,重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运用;诵读升华是提高,重在学生对文本的内化表达。

一、初读感知,自悟自得,注重“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贵在自悟自得。通过初读,学生可以对课文主要内容有个初略的了解,对语言有个感性的认知,对文本拥有个性的感受。通过初读,学生能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提出自己的问题,从而在任务驱动下,进入一种明确探索目标的准备状态之中。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退居幕后,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教师要充分相信孩子,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鼓励学生自己用心去读,努力将传统教学中根深蒂固的学生“听者”身份,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读者”身份,搭建个性阅读的展示平台,进而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在与文本的碰撞中,感受文字的生命与活力,体会到属于自己的“情”、感悟到属于自己的“理”。

例如,在执教《小摄影师》一文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预习汇报,然后再引导其认真读文,读准音,读通意,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但学生的质疑通过汇报呈现出来之后,教师便可以进行有意识地问题归类,化零为整,引导学生进一步认真读文,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解决心中诸如“为什么高尔基不让杂志社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既然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为什么后来却没有来”这一系列问题的困惑。这种在自己充分阅读上的理解是独到的、深刻的,化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品读深悟,引领挖掘,注重“度”

新课改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但如果我们完全遵循学生的自悟自得,没有任何方向性的引领、方法性的指导上、情感上的提升,那么学生的认知水平只能停留在原有的层面。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言:“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既然学生的认知水平受年龄及眼界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给予引导,在与学生共同赏析好词佳句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独到的布局谋篇,领悟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从而实现杨再隋教授所提倡的:“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这一理念。

例如,教学《荷花》一课时,为了使一池荷花那千姿百态的姿势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一边播放优美的配乐,一边播放婀娜多姿的画面,一边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现象,当学生兴趣盎然地交流自己说看到的荷花景象时,一幅美丽的画卷也便呈现在读者面前。而通过学生的现象与描述,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语言文字说产生的感悟是深刻的,是灵动的,是耐人寻味的。

三、诵读表达,情感升华,注重“質”

所谓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灵的沟通与交流,是由一个生命融入另一个生命的重建过程。而体现这一过程的载体,便是有感情地诵读。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结束之后,还要鼓励学生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读出课文的味道,读出课文的含义,感悟课文的真谛,从而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例如,作为感人真挚的《纸船和风筝》教学,完全可以把朗读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并结合故事情节,辅之以时而欢快,时而忧伤,时而轻松的音乐,用音乐渲染气氛,用音乐感染情绪,用音乐激发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共鸣。

四、续读提升,拓展延伸,注重“练”

阅读教学,可以在立足教材、用好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开发和拓展,通过对教材深度与教材广度的挖掘,形成丰富的开放性教育资源,通过读写结合、走向生活、体验现象、主题阅读等多样化方式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而在润物无声中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走向大语文观。

而续读,无疑就是这种“大语文教育”观念下的语文教育。它将教师与学生均从语文学科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打破了语文课堂乃至语文学科的界限,心怀若谷地将语文素养升华为了一种开放式的思维,一种创造力的发展,一种人格完善的教育,一种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载体,一种将学习的触角伸向更广阔时空的拓展。

例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之后可以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期的补充性拓展阅读;教学《草船借箭》之后可以进行《三国演义》的迁移性拓展阅读;教学《梅花魂》后进行思乡主题一致的比较性拓展阅读……而无论何种续读方式,都体现了适切性、多元性、系列性的特点。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领悟,读中抒情,在以读为本的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简介:王丽,多年来从事班主任工作,担任语文学科教学,语文基本功扎实,对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有所探究。先后获得省级、市级指导奖,市级语文优秀课,区百花奖,区基本功比赛等多项荣誉。

猜你喜欢
品读感知诵读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