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对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影响及分析

2019-07-17 04:14申玉霞朱娟
文教资料 2019年14期
关键词:阅读质量碎片化阅读问卷调查

申玉霞 朱娟

摘    要: 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的发展,促进了“碎片化阅读”的产生。本文以理论基础为依托,数据分析部分运用描述性分析、假设检验等方法,研究碎片化阅读对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碎片化阅读对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影响表现为两方面,积极方面:促进大学生增加阅读频率,拓宽阅读范围;消极方面:阅读效率低、影响社交和正常休息等。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 碎片化阅读    阅读质量    问卷调查    信息化

碎片化阅读是伴随着信息化时代而生的一种阅读方式,正如吴海珍所说:“碎片化阅读是社会快速发展和人们阅读方式变迁的必然结果。”[1]何为碎片化阅读?即阅读时间碎片化、阅读内容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充分利用碎片化阅读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拓宽知识面,提高个人修养。

1.碎片化阅读

1.1碎片化阅读的含义

对于碎片化阅读,研究者们的定义并未完全统一,却有极大程度的相似性。在阅读时间上,“碎片化阅读”利用的阅读时间并不是整块的时间,而是工作之余的碎片化时间;在阅读内容上,“碎片化阅读”时读者阅读的内容往往是零碎的、不系统的片段化内容;在阅读地点上,“碎片化阅读”时读者的阅读地点是不固定的,阅读环境或安静或嘈杂:或许是人声鼎沸的候车大厅,或许是宽敞明亮的教室……在阅读方式上,大多数研究者认同“碎片化阅读”的阅读工具是手机、电脑、平板、电子阅读器等可移动电子设备。在阅读深度上,各界学者说法不一,本文认为“碎片化阅读”既可以是深度阅读,又可以是浅阅读。

关于“碎片化阅读”,本文的定义是:利用零碎时间通过手机、电脑、数字电视、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移动终端进行片段化内容阅读,可以是深度阅读,也可以是浅阅读。

1.2碎片化阅读的特点

首先,碎片化阅读工具便于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可阅读的特点使阅读脱离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碎片化阅读的出现,使人们不必拘泥于以往固定的阅读模式,从阅读的时空限制中解脱出来。

另外,碎片化阅读成本低。这里所说的阅读成本有两个层面的解读:一是指经济成本,电子书阅读避免纸质书籍的印刷、出版、运输等环节人力物力的大量消耗;二是指时间成本,碎片化阅读利用的为排队、候车、乘坐交通工具等零碎时间,不需要占用人们工作、学习的时间,既避免零碎时间的浪费,又充实精神世界,可谓一举两得。

再者,碎片阅读的信息资源丰富,读者不再因资源匮乏而限制兴趣的提高。此外,碎片化阅读形式豐富多样,除文字阅读外,还提供图片、音频、短视频等形式,多种表现形式使读物愈加生动形象,增强阅读趣味性。

综上所述,碎片化阅读的出现绝非偶然,完全是大势所趋。甚有学者预言:“碎片化这种全新的阅读方式会成为今后主要的阅读途径之一。”[2]

2.碎片化阅读对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影响及分析

2.1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本课题在充分了解研究主体、明确研究方向的前提下,通过对相关问卷的分析借鉴和设计问卷模板的学习后设计出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涉及以下内容:读者的个人信息、碎片化阅读前后大学生的阅读情况(包括阅读频率、阅读质量、阅读内容和阅读积极性),以及大学生对于碎片化阅读的评价。此问卷通过问卷星在线发放,研究对象为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群体,没有局限于某个地区或某个大学。发放问卷合计272份,回收272份,回收率(R)为100%;经筛选,得到有效问卷252份(有效问卷:即数据完整,回答合情合理的问卷;无效问卷:几个问题的回答相互矛盾,或者量表题的设问均选择同一选项的不合理问卷),问卷的有效率(K)为92.6%。

2.2大学生阅读行为的转变

2.2.1阅读深度的变化

在本文问卷的量表题中,回答项目被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非常不符合、不大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与得分相对应,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分别对应1分—5分的分值。对阅读深度的相关问题的测量分为两个部分:碎片化阅读的阅读深度和块状化阅读的阅读深度,在阅读深度的测量当中,主要分析“能否快速进入深度阅读”和“能否引发读者思考”两个变量,因而一共对四个变量“碎片化阅读时能快速进入深度阅读(SD)”“碎片化阅读时能引发读者思考(SK)”“块状化阅读时能快速进入深度阅读(KD)”“块状化阅读时能引发读者思考(KS)”进行分析。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见表1),SD,SK的平均值均比KD、KS的值小,且SD的平均值最小,仅2.93254<3,处于不大符合与一般之间,表明碎片化阅读时读者难以进入深度阅读状态;而SK=3.178571,表明读者对碎片化阅读能引发思考这一观点表示认同,但认同度比较小。通过数据对比可发现,块状化阅读比碎片化阅读更容易使读者进入深度阅读状态,且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2.2.2阅读频率的变化

阅读频率的变化是表现阅读行为受影响与否的重要指标,如图1所示,左侧是大学生进行碎片化阅读前的阅读频率,右侧是碎片化阅读后的阅读频率。由图1左侧可看出,在进行碎片化阅读前,仅有20.63%的学生每天阅读;36.56%的学生阅读间隔期达到一周,接近一半的学生阅读间隔期在一个月及以上,阅读频率普遍较低。

图1右侧反映出碎片化阅读后学生的阅读频率,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一天阅读三至五次,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一有空闲时间就进行碎片化阅读。这意味着在碎片化阅读后,一半以上学生每天都进行阅读。

与碎片化阅读前相比,碎片化阅读后学生的阅读频率增幅明显,由此可得出,碎片化阅读使大学生的阅读频率得到显著增加。

2.2.3专业对阅读内容的影响

对碎片化阅读时长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对阅读内容的选择是否有差异,从而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碎片化阅读行为的专业差异。

针对上述情况,可做出两种假设:(1)专业类型对碎片化阅读内容的选择不存在显著差异,(2)专业类型对碎片化阅读内容的选择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就是说把(1)看作原始的假设,也就是被检验的假设,称为零假设,它被记录为H;如果其他假设被认可和补充,则它们就是可选的假设,称之为备择假设或者对立假设,记录为H。

由表4可知,p=0.002749<0.05,因此拒绝原假设。不同专业类型对碎片化阅读内容进行选择会受到专业性质的影响。由此可判断出文史专业的学生与理工专业的学生在选择碎片化阅读内容时会因专业性质的影响而有不同方面的偏好。

2.2.4碎片化阅读内容的品质要求

关于大学生对碎片化阅读内容的品质要求,可从图2看出: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14.29%的大学生表示只是随机性阅读,不关注读物的品质;53.57%的大学生表示,只根据兴趣选择读物,不考虑读物质量;也有21.43%的大学生对读物品质有要求,且只选择可信度较高的读物;还有10.71%的大学生对读物品质有要求,却不知道如何才能选到品质较高的读物。

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选择碎片化阅读内容时,对读物品质没有过多要求;仅有少部分大学生对读物品质有明确要求。

3.大学生在碎片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大学生在碎片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首先对阅读效率的评判做出说明:本文提到的阅读效率是根据阅读能否引发读者思考,读者在阅读后是否有较高的理解率及接受率做出判断的。当读者阅读时,能够进行深度思考,并对阅读内容有深入的理解,称之为阅读效率高,反之,则为阅读效率低。

3.1.1阅读效率堪忧

根据阅读深度的数据分析(见图3)可知:碎片化阅读时读者则难以进入深度阅读状态,阅读后难以引发思考。阅读效率令人担忧,孔子言:“学而不思则罔。”实际上,阅读亦如此,读而不思则罔。阅读时不能进入深度阅读状态,与大脑机械性浏览无异,摄入的信息难以得到有效处理,阅读本身价值难以发挥,由此造成阅读效率低下。低效率的阅读于读者而言,意义不大,频率再高也是徒劳。

在此需明确的是,本文并未否定碎片化阅读进入深度阅读状态的可能性,并未断定块状化阅读达到深度阅读状态的必然性。只是由于碎片化阅读本身的局限性使人难以进入深度阅读状态,从而引发阅读效率堪忧的问题。

3.1.2影响现实生活中的社交

过度沉浸在碎片化阅读中容易疏远身边的人。大学寝室里,各自安静地进行碎片化阅读取代了“卧谈会”;课间五分钟,碎片化阅读取代了同学间的友好交谈。碎片化阅读频率的增加是大学生阅读频率增加的体现,也是与同学交流时间减少的体现。根据调查问卷中关于碎片化阅读频率的调查(如图1)反映,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一有时间就进行碎片化阅读。这意味着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将大部分时间花在碎片化阅读上,与身边同学、朋友交流的时间日渐减少。过度碎片化阅读容易造成社交危机,拉远读者与身边人的距离。

3.1.3碎片化阅读内容“快餐化”

碎片化阅读内容因内容丰富多样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着弊端。根据大学生对碎片化阅读内容的品质要求(见图2)可知,大部分读者在选择阅读内容时仅凭个人兴趣,没有深究阅读内容质量。由此可见,读者的阅读内容质量得不到保障。一些伪科学、见解偏激的文章可能会误导学生的三观,在一些碎片化阅读研究著作中,有学者曾提出:“要让碎片化阅读成为引导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3]网上确实涌现出一些将经典文学压缩的文章,例如《一篇文章让你读懂〈红楼梦〉》《一张图带你看懂美国历史》等“快餐式”文章,仅凭几千甚至几百个字就扬言能让人读懂经典著作,不仅不能促进经典导读,反而会误导大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理解。

3.2提高大学生碎片化阅读质量的建议

在提出关于阅读质量的建议前,首先要明确本文对阅读质量的评判标准。我们通常说某件东西质量好意味着该物品本身价值高,阅读质量包含两个主体:一方面是阅读内容本身具有较高价值,例如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可鉴赏性较强等,另一方面是读者能够较好地领悟、理解阅读内容,从阅读中获得美的体验或者思想的升华,达到阅读目的等。

3.2.1个人层面

对于大学生个人来说,首先要明确阅读目的,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需明确的是,由于碎片化阅读本身的局限性,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碎片化阅读,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需要深究的阅读内容,碎片化阅读满足不了阅读目的,该阅读方式主要适用于开阔眼界和增长见识。因此,读者需要先明确阅读目的,选择合理的阅读内容,循序渐进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

另外,面对当今时代信息泛滥的现象,大学生必须提高辨识信息的能力以保护自身不被“伪科学”误导。提高辨识能力,一方面要多了解常识,阅读经典书籍,建立正确的三观和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注意信息来源,在选择阅读内容时,尽量选择相对权威和专业的推荐。

3.2.2学校层面

一方面,对于碎片化阅读引发的社交危机,学校可组织以“碎片化阅读”为主题的“读书会”。在规范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同时,吸引更多学生加入阅读行列。通过“读书会”,将有阅读爱好的大学生组织到一起:可以共同分享阅读体验感好的电子阅读APP,互相推荐阅读价值高的书目。组织者定期分享阅读上的建议,协助大学生明确某一阶段的阅读目标,例如号召阅读品位相似的大学生在两周内阅读同一本书,阅读完成后共同分享心得体会。通过“读书会”等阅读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加深大学生对阅读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在文化上的交流,纯净校园文化。

另一方面,为吸引大学生进行碎片化阅读,图书馆可以及时更新阅读内容,与时俱进;根据学生喜好定期推送优质小短文,优化图书馆电子阅读平台,不断完善电子图书馆。另外,学校还可根据学生的专业差异推送不同的阅读内容,例如:给中文专业的学生推送文學类著作、文章;给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推送新兴科技类型的文章,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喜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2.3社会层面

当前网络上的信息资源鱼龙混杂,针对此类问题,有关部门应完善网络监督制度,遏制虚假新闻、谣言在网上的传播;对于未经考证的“伪科学”性质的文章及三观不正的“毒鸡汤”文章,应向发布平台发出警告,必要时可采取惩戒措施,警示相关网络平台提高电子书刊发布标准,严令禁止语言粗俗、内容虚假、无科学依据的文章、书籍发布至大众平台。

4.结语

本文深入分析碎片化阅读的两面性,针对大学生群体碎片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分别从个人层面、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出发,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不同层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具体效果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论证。

参考文献:

[1]吴海珍.“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审视与理性应对[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03(34):95-103.

[2]李凌,雷润玲,龚庆侠.如何让碎片化阅读“形散意不散”[J].当代图书馆,2016(01):34-45.

[3]王艳玲.让碎片化阅读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J].新闻爱好者,2015(03):66-68.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基于三层知识融合的电子商务推荐模型”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阅读质量碎片化阅读问卷调查
数字时代下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有声读物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碎片化阅读时代广播节目的生存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