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构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探索

2019-07-19 06:04李诗邢佳佳伍波涛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6期
关键词:历史观文化自信一带一路

李诗 邢佳佳 伍波涛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提高我国国际文化传播能力,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就要求肩负文化复兴重任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树立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然而,由于中国文化吸收与输出的巨大势差、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的误读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失以及大学生生活日趋娱乐化,以及使得大学生文化自信力不断削弱。因此“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对其深刻文化内涵的挖掘,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重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自信;民族认同感;历史观

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历史背景

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了近代史的篇章。自此,中国人的自信力逐渐丧失,崇洋媚外的心理一天盛过一天,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力也一点一点被蚕食。为了追赶西方的发展步伐,“西风东渐”之势愈强,洋务运动坚定了我

们学习西方的决心。五四运动的蓬勃发展,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无一不受西方影响,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只存在片面的、错误的理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取得了质的飞跃,但是中国的文化自信力却依然无法顺势而兴。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构想,传播中国声音,传递中国文化,推动地区经济共同发展,从而提升中国的文化自信力和自信心。

二、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原因

(一)文化吸收与输出的巨大势差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以兼容并包的态度全方位、立体化地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引进西方的物质文明,这对当前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生活中,大学生将西方的“服食器用”赋予了“等贵贱、别尊卑”的伦理道德功能,将西方的物质上升到了象征的高度,如将吃西餐与“高档”、“昂贵”、“文明”划等号。西方物质文明的引入进一步削弱了大学生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正如陈旭麓所言“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单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却比思想更广泛的地走到每个人的生活里去”。

学习方面,大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以西为范。百年国殇,致使我们一直提倡的是学习西方,高校的课程设置以及教育方法也基本参考西方。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贸易总逆差大约是10:1,而对欧美图书进口贸易逆差更是高达100:1以上。西方文化知识的强势输出,进一步加剧了中西“文化势差”。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西方价值观的渗透面更广、程度更深,导致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困境是: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不断被摒弃,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也逐渐被磨灭,人文精神相当匮乏。

(二)高校人文精神的缺失

人文文化包含两层含义:一个含义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第二层是以礼乐来教化人们,规范人的日常行为。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社会却不断出现“老人扶不扶”“老无所养”等各种尴尬局面,这不仅与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尊老爱幼的思想背道而驰,更是人文精神缺失在社会中最直接的反映,而且作为中国文化根本的“人文精神”在高校校园中严重缺失。第一,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分离,大学生的成绩以考试分数、获得绩点来计算,而思想道德表现被放在无足轻重的位置。第二,立德树人没有落到实处,批量化、标准化的高等教育使大学生丧失了文化学习的自觉性,应试教育仍然存在,忽视了“教之以为人之道,为学之方”的教育宗旨和理念。第三,伦理观念淡薄,特别是建立服务型师生关系这一理念的提出,学生被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教师在学校系统中处于从属地位,学生的尊师重道观念也就无从谈起。

(三)大学生生活泛娱乐化现象严重

网络的普及形成了以娱乐文化为主体的影视文化,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随着网络娱乐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一些网络节目开始舍弃人文内涵,只为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甚至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新闻、政治报道的形式也不断走向娱乐化,文化与也就无从幸免地被娱乐形式展现出来。随着网络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大学生上网时间也明显延长。根据《中山大学新华学院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学生思想动态调研报告》,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课余时间在网上度过(40.58%),大部分学生上网主要是“观看影视作品、浏览娱乐新闻和八卦”等,高于“学习、巩固专业知识”(30.81%)。

据调查,高校大学生目前普遍存在对娱乐新闻关注度过高,对政治新闻关注度低的不平衡现象,加之大学生历史基础薄弱,导致大学生群体对“一带一路”的概念模糊不清。就高校而言,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加强对大学生中西文化交流历史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重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

(一)了解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龚自珍曰:“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要了解我们的文化,必须先了解我们的历史。历史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是树立文化自觉的前提,“一带一路”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了解“一带一路”的概念和内涵也是了解中国对外交流的历史。

了解中西交通史也是对中国对外交流史的探索,此举更是有助于大學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树立文化自信。“一带一路”的提出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有力保证。自古以来,作为大国的中国从来就不是故步自封的。从先秦到明清,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才有进步和发展。同时,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了解“一带一路”的历史,才能够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才能真正地树立文化自信。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近代以来,传统文化一度遭到毁灭性破坏。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却深深地意识到现代化最扎实的根基就是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如今,大学校园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主要阵地,我们必须从物质、精神两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第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课堂教学是学生吸收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如公选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加强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介绍并制定经典文献阅读计划,如“四书”、“五经”阅读计划。潜移默化地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有助于引导学生从文化经典中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之根。“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加强对青年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重拾对经典的阅读势在必行。

第二,以网络为媒介,宣传传统文化教育。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每天从网络上获取的知识、信息量极其之大,通过网络学习也非常便捷,重建文化自信,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实时地向学生推送关于传统文化的图片、文章、视频,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网络文化之中。此外,走进博物馆,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引起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并传递中国文化的正能量。

第三,以实践为载体,落实传统文化教育。明朝林希元曾说:“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高校应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校外实践活动,并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落实到实践活动中。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举办人文知识竞赛、经典诵读、中华才艺表演等,不仅可以建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更能有效地将中华文化精神植根于大学生心中,切实地落实好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可以以“三下乡”的形式,组织学生深入到民俗文化的发源地去深入地了解传统民俗、追溯民间艺术的发源与发展。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适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对重塑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推动民族文化自觉形成有重要作用。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学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学习并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与价值理想,方能透彻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真正“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001).

[2] 苏生文,赵爽.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M].中华书局,2010(35).

[3]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陳代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71).

[4] 严静峰,杨乐.中西“文化势差”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化[M].高校辅导员,2017(26).

作者简介:李诗(1988- ),男,广东深圳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历史观文化自信一带一路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习近平的历史观
颠覆与重构——当代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