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菌”变废为宝

2019-07-25 08:08燕玉海
农业知识 2019年13期
关键词:种桑养蚕桑田桑枝

文 / 燕玉海

几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后,藏身于桑叶之下的颗颗桑葚由绿转红,又由红变至深紫。原本是桑农的丰收季,却让城里的游客雀跃起来。“特意从海口过来,就为了尝一口鲜。”位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长征镇西南部的烟园村,游客方琼正将半个身子探入成片翠绿的桑田,双手翻飞间一串深紫色的桑葚便从枝头落入她的舌尖。

在将自家0.3公顷水田全部翻种上桑树后,脱贫户黎德民半个月卖一批蚕茧,每年光这一项收入就能达2万余元。凭着一垄垄郁葱的桑田,这个村发展起一条日渐完善的种桑养蚕生态产业链。而在烟园村村委会办公楼旁的一处大棚内,一袋袋菌包整齐排列,村民邓开全正忙着将探出脑袋的菌伞一朵朵摘下。

以种桑养蚕闻名的烟园村,为何会发展起八竿子打不着的食用菌种植产业?长征镇驻点烟园村的干部陈华雄指了指菌包里的混合物,表示这儿便是秘密所在。“我们邀请热作专家来村里考察,发现将废弃的桑枝高温消毒后,与稻草、棉壳、糠谷、玉米等一起混合粉碎,竟是栽培食用菌的好原料。”

原来,村民们将桑叶剪碎后用来喂食蚕宝宝,剩下的桑条往往会被随意丢弃在路边河沟,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以“桑+菌”循环模式发展的菌菇基地启用后,不仅能让全村近400吨桑枝“变废为宝”,村民们利用养蚕空隙季节种菇,无疑也再添一条增收新路。

“才刚刚投产不久,我们已经卖出了750千克菌菇呢。”陈华雄介绍,去年整个烟园村销售蚕茧的收入是205万元,加上销售农特产品、接待游客用餐的收入,村民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3774元。如今投产2万包的菌菇基地步入正轨,意味着烟园村通过不断延伸桑蚕产业链,正让农户们实现“地里掘金”。

猜你喜欢
种桑养蚕桑田桑枝
大型桑枝粉碎机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桑枝栽培大球盖菇试验示范取得成功
青春作伴·沃野桑田
种桑养蚕产业化发展问题解析
探究种桑养蚕机械化发展及建议
桑枝屑香菇种植基料配方的筛选试验
不同桑枝比例基料室外种植羊肚菌试验
桑田
鸡毛蒜皮无小事
关于种桑养蚕技术要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