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

2019-07-29 09:28夏立新
关键词:黄芪血小板有效率

夏立新

(南京市秦淮区中华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7)

糖尿病主要并发症则包含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引发患者致残的主要因素,临床治疗此病均采用药物[1]。此次研究主要探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将治疗内容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7年3月~2018年4月社区医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其中,男56例,女30例,年龄43~60岁,平均年龄(55.6±1.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和排除

纳入:入选患者经过诊断均患有糖尿病,并产生运动神经和肢体感觉障碍;入选患者经过中医辨证均表现为肢体麻木、心悸失眠以及头晕等表现。

排除:将其他原因引发的周围神经病变予以排除;将出现下肢溃疡的患者予以排除;将伴有急性酮症酸中毒患者予以排除。

1.3 方法

所有患者依据实际病情选择降糖等对因治疗。

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为西医治疗,服用药物包含西洛他唑50 mg,BID以及依帕司他50 mg,TID;甲钴胺0.5 mg,TID。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治疗同对照组。中药以桃仁(20 g),红花(10 g),当归(10 g),赤芍(15 g),川穹(15 g),地龙(10 g)等,为基础药物。气虚血瘀者,加用黄芪、党参等,并重用生黄芪;阴虚者,加用生地、山药等;偏寒者加用附子,桂枝、羌活等。

1.4 疗效判定标准[2]

观察两组冶疗前后症状改善及神经传导速度情况。治疗显效为患者用药后无临床表现,神经传导恢复正常,或者其速度每秒增加大于5 m,膝腱反射恢复正常;治疗有效为患者用药后临床表现症状有所缓解,神经传导速度每秒增加在5 m以下,膝腱反射趋于正常;治疗无效为患者用药后病情无显著变化。显效比例和有效比例相加为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2 结 果

采用统计学软件对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进行计算后可知,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02%和74.4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效果对比[n(%)]

3 讨 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在周围神经系统发生的多种病变的总称。早期症状以感觉障碍为主,但电生理检查往往呈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均有累及。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引发原因和周围组织缺氧缺血存在关系。西洛他唑能够抑制血小板磷酸二酯酶自身产生的活性,对于血管中环磷酸腺苷水平具有提升作用,对于血小板聚集可起到良好的抑制效果,以此将患者的神经血液灌注情况改善。依帕司他属于一种羟酸衍生物,调节多元醇代谢通路,将细胞中山梨醇聚集效果缓解。已知山梨醇能影响神经细胞功能,它在神经元内蓄积会引起糖尿病性支配感觉运动的外周神经病症状。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以凉、麻、痛、痿四大主症为临床特点,中医辨证为淤血痹阻经络。治疗原则为活血通络。此次研究中采用当归、川芎、红花、丹参等活血通络,地龙、葛根通行经络;生黄芪、党参补气,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生地、山药、丹皮滋阴、生津、清虚热;附子、桂枝、羌活等温通经脉,散寒通痹。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更好地对血小板凝集产生抑制,将整体血流灌注水平提高,对于患者微循环改善起到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过程中,和西医治疗方案相比较而言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可将此治疗方法进行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黄芪血小板有效率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分析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
黄芪是个宝
很有效率
黄芪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病理观察